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19)

作品数:27 被引量:809H指数:14
相关作者:秦伯强张运林高光朱广伟冯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太湖
  • 6篇营养化
  • 6篇营养盐
  • 6篇水华
  • 6篇富营养化
  • 4篇叶绿素A
  • 4篇有机物
  • 4篇有色可溶性有...
  • 4篇可溶性有机物
  • 3篇水库
  • 3篇水体
  • 3篇水质
  • 3篇太湖北部
  • 3篇湖区
  • 3篇沉水
  • 3篇沉水植物
  • 2篇悬浮物
  • 2篇营养
  • 2篇荧光
  • 2篇有机碳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海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河北省气象科...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工业学院
  • 1篇杭州市环境保...
  • 1篇杭州市青山水...

作者

  • 13篇秦伯强
  • 8篇高光
  • 8篇张运林
  • 6篇冯胜
  • 6篇朱广伟
  • 5篇宋玉芝
  • 5篇刘明亮
  • 4篇晁建颖
  • 3篇汤祥明
  • 3篇高永霞
  • 3篇沈燕
  • 2篇王小冬
  • 2篇黄瑾
  • 2篇马荣华
  • 2篇朱丽萍
  • 2篇罗潋葱
  • 2篇吴挺峰
  • 2篇贺冉冉
  • 2篇蔡炜
  • 2篇王芳

传媒

  • 9篇湖泊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遥感信息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3篇2009
  • 9篇2008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常见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比较被引量:25
2009年
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原位观测太湖常见的水生植物菱、荇菜、苦草、黑藻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及在暗适应和光适应条件下的快速光曲线.结果表明:浮叶植物菱和荇菜光系统Ⅱ的潜在最大光合作用能力高于沉水植物苦草和黑藻,其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837、0.831、0.684和0.764;菱和荇菜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半饱和光强分别高于沉水植物苦草和黑藻,且在光适应条件下尤为显著.
宋玉芝蔡炜秦伯强
关键词: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水生植物太湖
太湖北部湖区COD浓度空间分布及与其它要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9
2008年
利用2004年夏季在太湖北部湖区的采样数据,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空间分布,建立了COD浓度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2004-01、2005-01、2007-06的数据探讨了COD的来源.结果表明,夏季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7-7.96 mg·L^-1,均值为(5.90±1.54)mg·L^-1.COD浓度从梅梁湾内往湾口再往大太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梅梁湾和大太湖的均值分别为(6.93±0.89)mg·L^-1、(4.21±0.49)mg·L^-1,梅梁湾的值显著要高于大太湖开阔水域.COD浓度与CDOM吸收、荧光、DOC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光学活性物质CDOM浓度的反演,可以外推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为日后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和评估太湖水体有机物污染状况奠定基础.夏季COD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冬季没有相关或这种相关性很弱,并且夏季的值明显要高于冬季的值,反映了除入湖河流带来外源COD的输入外,夏季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死亡腐烂后的降解产物也是水体中COD的重要来源.
张运林杨龙元秦伯强高光罗潋葱朱广伟刘明亮
关键词:有色可溶性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碳叶绿素A太湖
太湖北部湖区CDOM光学特性及光降解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通过对太湖北部不同湖区2005—2006年4个典型月份水体中有色可溶解性有机物(CDOM)的生物-光学特性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太湖北部湖区水体中CDOM的生物-光学特性和时空分布变异规律,并对CDOM在自然光暴晒下的降解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水中CDOM的分布,空间上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大太湖,入湖河道附近要高于其他水面,时间上按冬季到次年秋季逐渐递减;表征CDOM谱形变化的指数函数S值没有显著性时空差异,冬、春季CDOM吸收系数与ρ(叶绿素a)完全没有相关性,夏、秋季CDOM的空间分布则与ρ(叶绿素a)分布较为一致,吸收系数与ρ(叶绿素a)存在正相关;CDOM定标后的荧光值与其吸收系数在4个月内均存在相对恒定的线性关系;在接受自然光特别是紫外辐射暴晒后,CDOM吸收明显降低,发生显著的光化学降解,其降解过程符合拟一阶动力学衰减反应.
王鑫张运林张文宗
关键词: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叶绿素A
太湖水华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7
2010年
通过对水华过程的原位观测,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太湖藻类水华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水华过程中,水体中细菌的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改变;荧光直接计数水华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表明:在5-10月份水华发生过程中,水体中细菌总量呈逐渐上升趋势(R2=0.836);运用MPN法,对磷分解细菌分析表明,水华发生前期水体中磷分解细菌的数量变化不明显,而在水华后期数量有显著增加趋势.
冯胜李定龙秦伯强
关键词:水华PCR-DGGE细菌数量
太湖秋季真光层深度空间分布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被引量:39
2008年
基于2004年10月对全湖67个采样点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各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分析了真光层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真光层深度,PAR强度,由水温计算得到的最佳固碳速率以及由经纬度计算的日照周期等,在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的支持下估算了全湖秋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真光层深度的变化范围为0.37-5.27m(均值为1.52±1.06m),高值出现在东太湖、胥口湾、东西山之间等水生植物分布茂盛的草型湖区,而在梅梁湾、湖心区以及西南面的开阔湖区真光层深度均较小.回归分析显示,真光层深度主要受制于非色素颗粒物浓度,浮游植物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贡献相对要小得多.叶绿素a浓度和VGPM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1.21-53.59μg/L、77.4-2484.9mg/(m2·d),其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高值出现在富营养化的藻型湖区梅梁湾,低值出现在胥口湾和西南开阔湖区.VGPM模型和经验模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值比较接近并存在显著相关(r2=0.79,p<0.0001),两类模型全湖的均值分别为694.5±492.0、719.8±315.4mg/(m2·d),但由于VGPM模型考虑到真光层深度、温度、PAR强度以及日照周期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变化范围明显大于经验模型,也更能反映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
张运林冯胜马荣华刘明亮秦伯强
关键词:太湖真光层深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基于流域富营养化模型的水库水华主要诱发因素及防治对策被引量:33
2009年
将计算流域非点源负荷的SWAT模型与一个垂向二维富营养化水体模型相集成,构成了适用于狭长河流型水库的流域富营养化模型。运用此模型,对富春江水库蓝藻水华主要诱发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文因素是导致2004年水库水华的最敏感因子。基于此,提出采用生态调水手段防治富春江水库水华的措施,并对2006年环境条件下,调水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发现,径流量与藻类生物量间存在一个函数关系。且当水库日均径流量维持在600m3/s以上时,能有效的防止水库出现水华。此外,为论证模拟成果的合理性,通过设置室内藻类培养实验对不同换水周期与藻类生长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换水周期小于3d,可以很好的抑制藻类生长,此结论与借助流域富营养化模型计算得结果相近。从而证明依据此模型所得的有关富春江水库水华的研究成果较为可靠,可供水库管理部门参考。
吴挺峰高光晁建颖秦伯强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库水华
太湖北部湖区颗粒物吸收特性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太湖北部不同湖区2005—2006年4个典型月份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太湖北部湖区水体中颗粒物吸收和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颗粒物吸收在4个月中存在明显差异,夏秋季浮游植物吸收特性得以显现,而冬春则类似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特性随波长增加大致按指数规律衰减,吸收系数值夏秋航次的测量数据明显高于冬春航次的测量数据,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所差异。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斜率(Sd)值除7月稍低于其他3个月外,整体时空相差不是太大;浮游植物特征波长的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1月相关性最低,其他3个月差别不大。总颗粒物、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与总悬浮物(TSS)、有机(OSS)、无机颗粒物(ISS)均存在显著性相关,且其相关系数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SS>ISS>OSS,季节排序为冬春高于夏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只与有机颗粒物有弱线性相关。
王鑫张运林张文宗
关键词:太湖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吸收光谱
河流型水库垂向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被引量:6
2009年
在垂向二维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叠加了泥沙模型,建立了垂向二维泥沙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水动力模型采用斜压模式,可以模拟由于水库水温度分布时空变化对其水动力结构及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泥沙模型采用分步法求解,简化了计算;独立求解粘性泥沙及非粘性泥沙的沉降速度及水土界面交换通量;运用经验公式估算泥沙及水动力模型参数,弥补了资料不足的缺点。最后运用实测资料对所建泥沙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悬沙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时空分布特征相似;同时,模型能较为准确反映由于水库出入流引起的库首与库尾水温及泥沙分布特征。
吴挺峰罗潋葱崔广柏秦伯强虞左明姚志明
关键词:水沙数学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对太湖有机聚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2007年1~12月对太湖4个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水体中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OA)的丰度、有机质含量和营养盐(N、P)含量及其它水环境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表明,①OA是太湖水体中营养盐的一个重要来源,其N、P含量分别占水体中TN、TP的16.5%及43.3%;②水体中OA的丰度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OA丰度及其中有机质的含量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③风浪扰动对太湖水体中OA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OA作为营养盐的一个重要载体,可能是浅水湖泊营养盐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点.
晁建颖高光汤祥明沈燕朱丽萍
关键词:生态系统富营养化营养盐循环
基于TM影像的太湖夏季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反演被引量:23
2008年
利用2006年8月1日陆地卫星TM数据与7月29日~8月1日的同步湖面采样数据,分析了典型站点反射率光谱特征,建立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悬浮物的变化主要影响TM第2和第4波段,叶绿素a则主要影响TM第3、第4波段。TM4波段与悬浮物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利用TM4波段、3×3像元窗口能较好反演出悬浮物浓度。植被指数NDVI((TM4-TM3)/(TM4+TM3))与叶绿素a浓度有较高的相关度,基于5×5像元窗口的植被指数NDVI能很好的反演出太湖叶绿素a浓度,但不能很好地区分出水华和水草。2006年夏季,太湖悬浮物的分布特点为河口区、梅梁湾、西北近岸区最高,其次是湖心区,东太湖、胥口湾和南面的湖州附近湖区浓度最低。叶绿素a分布情况为最高的点出现在梅梁湾口、竺山湾西北部沿岸区以及西太湖近岸区;湖的大部分边缘区即与陆地交接处,叶绿素a的浓度也偏高;南面的湖州附近以及西山岛北面部分湖区叶绿素a浓度最低。而东太湖、胥口湾附近叶绿素a偏高则主要是由该水域沉水植被的发育造成的。
李云亮张运林
关键词:TM数据悬浮物叶绿素A太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