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10002)

作品数:49 被引量:337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景波刘秀铭吕镔马明明邵天杰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1篇气温
  • 9篇极端气温
  • 9篇古土壤
  • 8篇土壤
  • 5篇岩石
  • 5篇岩石磁学
  • 4篇气温突变
  • 4篇极端气温指数
  • 4篇磁学特征
  • 3篇地层
  • 3篇水分平衡
  • 3篇铁矿
  • 3篇突变
  • 3篇土壤水
  • 3篇气候
  • 3篇环境磁学
  • 3篇古气候
  • 3篇含水量
  • 3篇臭氧
  • 3篇臭氧浓度

机构

  • 27篇陕西师范大学
  • 24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福建师范大学
  • 5篇兰州大学
  • 4篇山西师范大学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3篇平顶山学院
  • 3篇麦考瑞大学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福建省湿润亚...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南宁市勘察测...

作者

  • 26篇赵景波
  • 19篇刘秀铭
  • 9篇吕镔
  • 7篇邵天杰
  • 7篇马明明
  • 6篇陈家胜
  • 5篇马延东
  • 5篇毛学刚
  • 4篇赵国永
  • 4篇俞鸣同
  • 4篇罗小庆
  • 4篇周子博
  • 3篇郭雪莲
  • 3篇曹军骥
  • 3篇吴海斌
  • 3篇王涛
  • 2篇龚正权
  • 2篇张红艳
  • 2篇郭晖
  • 2篇岳大鹏

传媒

  • 8篇第四纪研究
  • 6篇亚热带资源与...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4篇2017
  • 10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2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临河和盐池沙层含水量研究
2018年
文章采用烘干称重法,对临河与盐池两地沙层含水量进行研究,以求为两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沙地防风固沙和当地农牧业的发展等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临河和盐池两地的沙地平均含水量都在3%左右,并且两地沙层在深度0.5 m以下都有含水量大于5%的重力水,经过消耗还存在向下运移的水分。这表明研究地区沙层水分为正平衡,沙层中的水分来自于大气降水。因此两地适于营造耐旱、需水少的防风固沙灌木林。
景雅雅邵天杰赵景波
关键词:水分平衡
南雄盆地白垩纪红层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广东南雄盆地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红色地层,厚5千多米,面积约1 020 km2。前人普遍认为该套地层属山间盆地河湖相碎屑沉积,同时在湖底还沉积了大量钙质结核及多层泥灰岩。野外观察发现,地层中红颜色随层理/层次变化也发生深浅变化,说明地层的红色是与层理同期形成,属沉积阶段的原生色。所谓湖底沉积结核及泥灰岩实为红色古土壤层中的钙结核与钙板层。磁性矿物测量表明,地层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且相对含量较黄土-古土壤高得多,表明该地层是长期处于地表高温干旱氧化环境中形成。红色粉砂层和黏土层中发育的钙质结核及钙板层与古近系红黏土类似,属土壤淀积层,位于土壤黏化层下部。因此,南雄盆地白垩纪红层的"水成"只是局部或者短暂特点,总体是地表干旱氧化条件下经成土作用形成的红色土壤序列。
王文艳刘秀铭马明明毛学刚吉金平
关键词:南雄盆地岩石磁学赤铁矿沉积环境
长三角城市群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被引量:31
2019年
运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5~2017年O3浓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由149μg/m3上升到166μg/m3,平均超标率由9.3%上升到12.1%,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超标总天数的比例由32.3%上升到46.4%。(2)受气温和降水量年际波动的影响,各年份O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形状不同。但O3超标都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分别占2015、2016、2017年的88.3%、98.2%和97.0%。(3)由于安徽O3浓度快速上升,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由东高西低演变为北高南低,且同质化增强、异质性减弱。(4)随着O3浓度的上升,O3浓度热点区由环太湖地区向南京都市圈扩展,冷点区在安徽有明显收缩。(5)地理探测表明,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规模、城市化和排放源等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且均呈正向影响。自然因素中的降水量和风速呈负向影响,分别对O3有显著的清除和扩散作用。
黄小刚邵天杰赵景波赵景波曹军骥
关键词:臭氧浓度时空分异长三角城市群
1960—2012年陕西汉中地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1960—2012年汉中地区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汉中地区9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和霜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升态势最显著的是暖夜、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升幅分别为7.94、3.54、3.06 d/10 a;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冷夜和霜日,降幅分别为5.83、5.14 d/10 a。除了热夜日数之外,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具有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有突变现象发生。极端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2000—2010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普遍存在30年左右的主周期,冷日和极端最高气温还具有17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冷日、冷夜、暖日和暖夜均具有更小尺度的周期。综合分析得出,目前该区正处于气温突变容易发生的阶段。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这易于造成农业气象灾害,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陈成全袁野叶凤珍赵景波
关键词:极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突变
沉积物中非培养趋磁细菌与氧气关系初探被引量:3
2015年
趋磁细菌沿磁场方向排列和游动的现象称之为趋磁性,它们靠感知周围化学环境变化调整其游动方向,即趋化性作用,趋磁细菌游动方式和分布是趋磁性和趋化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趋磁细菌主要富集在有氧-无氧交界带附近,趋磁-趋氧(magneto-aerotaxis)模型指出,氧气浓度决定趋磁细菌的游动方向,即对于北半球趋磁细菌,高氧环境下游动方向与磁北方向相同(北向趋磁细菌),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游动方向与磁北方向相反(南向趋磁细菌).趋磁-趋氧模型目前仍缺少在沉积物环境中的实验检验,沉积物环境中两种非培养趋磁细菌被用来检验其与氧气关系.趋磁细菌垂直分布形成过程中,沉积物上部形成的趋磁细菌初始峰值与氧气梯度有关,但沉积物环境趋于稳定后趋磁细菌分布向深处扩展,说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正常氧气条件到无氧条件的过渡中,趋磁细菌分布整体移至沉积物表层,在稳定无氧条件中趋磁细菌分布向深处扩展,最终与正常氧气条件中相似,说明趋磁细菌对氧气或与氧气有关的环境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趋磁细菌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游动方式与正常氧气条件下相似,趋磁-趋氧模型在两种趋磁细菌上并没有得到充分证实.实验结果说明,趋磁细菌在沉积物中的分布虽与氧气条件有一定联系,但可能并不是影响趋磁细菌游动方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毛学刚刘秀铭
关键词:趋磁细菌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表层径流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7
2017年
在全球高差最大的巴丹吉林沙漠发现了沙山斜坡上的表层径流物理沉积及化学沉积、沙山洼地罕见的地表超渗径流和沙山底部泉水溪流.根据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入渗实验、含水量测定和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表层径流化学沉积物的矿物和化学组成、物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沙山区水分平衡、大气降水对地下水与湖水的补给条件和补给机制.超渗径流与表层径流的存在表明,该区存在能够为地下水提供补给来源的较强有效降雨过程.各种表层径流物理沉积与化学沉积、泉水溪流、超渗径流与含量为3~6%的重力水等8项科学证据十分可靠地从深层次上证明,该区降水通过入渗达到了沙山的底部,已经对地下水构成了补给.新生方解石和石膏等径流化学沉积物和灰黑色物理沉积物以及径流沉积扇形地演化的阶段性均指示该区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不是偶然的降水事件造成的,具有长期补给性.细粒层的隔水性是该区地下径流出露于地表的原因.沙山区具有一定有效降水能够提供水分补给源、沙层的高入渗率能够将大气降水快速转化沙层水、植被稀少蒸腾量少、沙层受蒸发影响深度小降低了蒸发对水分的消耗、沙层含有运移较快的重力水是该区水分出现正平衡和大气降水能够补给地下水的5个因素,这5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该区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补给机制,为地下水和湖泊提供了水分补给来源.本文对国内外沙漠区水循环、地下水补给条件、补给动力和补给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赵景波马延东罗小庆岳大鹏邵天杰董治宝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
山岳型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及差异比较研究——以河南省4个5A级景区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以河南省云台山、尧山、老君山和嵖岈山4个典型5A级山岳型景区为样本,基于百度指数获取2011—2019年逐日网络关注度数据,比较分析各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及差异。结果表明:(1)云台山、老君山网络关注度逐年增长,尧山与嵖岈山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关注度由大至小依次为云台山、老君山、尧山、嵖岈山,且均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差异。(2)"五一""十一"和春节假期网络关注度呈不同类型抛物线变化,增长峰值分别集中于节前、节日前期与中后期。(3)网络关注度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空间分布集中性由大至小依次为尧山、嵖岈山、老君山、云台山。对云台山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经济联系度,其次为空间距离;对老君山影响最大的是空间距离,其次为经济联系度;对尧山和嵖岈山起决定作用的则是空间距离。(4)品牌效应、旅游产品创新与营销环境以及"互联网+旅游"下品牌推广与营销差异也是影响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楚纯洁周金风姚蒙
西安少陵塬黄土—古土壤序列S_3剖面元素迁移及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2
2016年
以西安少陵塬S3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野外剖面观察,探讨该剖面的元素迁移、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气候变化等问题。结果表明:(1)少陵塬剖面S3黏化层具有3层结构,根据铁质胶膜发育、Ca CO3迁移等可以将S3剖面构型划分为黏化层(Bts1-Bts2-Bts3)、风化淋滤黄土层(BC)和Ca CO3结核淀积层(Bck);(2)Bts层Ca O与Ca CO3迁移程度最大,淋失率分别达到了-99.3%、-83.1%,Sr、Na2O和Mg O也发生了显著迁移,而Fe2O3、Al2O3和Rb则在黏化层略有富集,尤其Fe2O3和Al2O3在Bts3层有明显富集;(3)少陵塬S3古土壤介于初等风化向中等强度风化的过渡阶段,风化作用由BC→Bts2→Bts1→Bts3逐渐增强,Bts3已基本完成初期脱Ca、Na风化过程;(4)依据Ca CO3与Fe2O3的迁移富集特点确定,少陵塬剖面S3古土壤Bts3发育时的土壤为弱碱性,而Bts1和Bts2为碱性;初步确定少陵塬S3为黄褐土,S3发育时期西安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为800 mm左右。
楚纯洁赵景波
关键词:古土壤化学风化古气候
1951年以来ENSO事件对中国西北不同气候区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对中国西北典型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荒漠区4个不同气候区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研究区1951年以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对其进行M-K突变检验,总结ENSO事件对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4个气候区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半干旱区为变化幅度最小区域,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变化幅度最大但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半荒漠区则是降水量增长最明显的区域;降水的集中度由东往西变化逐渐增大,东部比西部滞后5 d左右。2 4个气候区气温上升幅度存在差异,半湿润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小。3 El Nio事件使4个气候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而La Nia事件则使降水增加、气温降低。4 El Nio事件会给4个气候区当年带来旱灾,次年带来涝灾;La Nia事件则会给当年带来涝灾,次年带来旱灾。
李凌霜赵景波
关键词:降水气温旱涝灾害ENSO事件
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被引量:15
2018年
基于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40个城市的监测数据,利用空间内插、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_3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8.8%,O_3已成为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的仅次于PM_(2.5)的重要污染物;夏、春、秋、冬季O_3浓度依次递减,由于梅雨的影响,O_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呈M型分布,2个峰值出现在5月和8月,谷值出现在6月;O_3超标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占全年的98.1%,月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7.3%;O_3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大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过杭州和马鞍山的直线可将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划分为高值区和低值区,杭州-马鞍山线以东是O_3高污染城市聚集区,尤以环太湖经济圈最为严重.O_3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格局大体一致;O_3浓度具有空间集聚规律,4~7月O_3热点集中分布在环太湖经济圈至上海区域,受东南季风加强的影响,8~9月热点西移至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
黄小刚赵景波
关键词:O3空间自相关长三角城市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