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3B02)

作品数:28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秀喜许亮何小敏姜杰谢传欣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化学工程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炸药
  • 4篇动力学
  • 4篇射频识别
  • 4篇无线射频
  • 4篇无线射频识别
  • 4篇化工过程
  • 4篇工业炸药
  • 3篇热分解
  • 3篇危险性
  • 3篇温度
  • 3篇RFID
  • 2篇遗传算法
  • 2篇双氧水
  • 2篇偶氮
  • 2篇偶氮二异庚腈
  • 2篇燃爆
  • 2篇热安全性
  • 2篇热分解动力学
  • 2篇热稳定
  • 2篇热稳定性

机构

  • 11篇华南理工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7篇广东工业大学
  • 6篇中国石化
  • 4篇青岛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石油
  • 4篇广东振声科技...
  • 3篇国家安全生产...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化学品安全控...
  • 1篇私立华联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李秀喜
  • 7篇许亮
  • 6篇何小敏
  • 5篇张帆
  • 5篇金满平
  • 5篇姜杰
  • 4篇谢传欣
  • 4篇孙峰
  • 3篇郭璐
  • 3篇费轶
  • 3篇康德礼
  • 3篇张金梅
  • 3篇石宁
  • 2篇吴保意
  • 2篇徐伟
  • 2篇文松
  • 2篇徐海波
  • 1篇付华伟
  • 1篇王振刚
  • 1篇马翔

传媒

  • 7篇中国安全生产...
  • 4篇计算机与应用...
  • 2篇爆破器材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2015年中...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化工安全与环...
  • 1篇化学工程师
  • 1篇化工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工业催化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软件
  • 1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安全、健康和...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年份

  • 8篇2015
  • 12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熵成分分析算法及其在化工过程监控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针对化工过程监测数据复杂、非线性等特点,本文将一种新的降维算法一核熵成分分析算法应用到化工过程监控。与其他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比,核熵成分分析算法可以保证数据降维过程中的信息损失最小从而建立更加可靠的统计模型,进而提高故障检测的检出率。与核主成分分析相似,核熵成分分析也是将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空间,在高维空间中进行主元分析,不同之处是KECA在选取主元时采用了信息保有量较大的主元,使得数据在降维后的信息损失量更少。本文使用某石化企业的润滑油重质过程的数据测试算法监控效果,核熵成分分析算法的故障检出率为98.2%,比核主成分分析算法(69.706%)要高。实验结果显示,核熵成分分析算法的化工过程监控效果优于核主成分分析算法。
康德礼李秀喜
关键词:化工过程
两种海水脱硫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2014年
在海水脱硫恢复系统中,为了提高海水脱硫催化剂的脱硫效果,降低吸收塔出口海水中S(IV)浓度,对聚丙烯腈碳纤维和天然斜发沸石两种催化剂进行了改性、表征。并在不同的p H值条件下对同一催化剂,以及在同一p H值条件下对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丙烯腈碳纤维和天然斜发沸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催化效果却大大提高;在p H值为6时,两者的催化效果均最佳;同时,改性斜发沸石(400-Fe-Clin)的催化效率高于改性聚丙烯腈(PAN1)基碳纤维。
文松崔振邦吴保意姜杰
关键词:催化剂海水烟气脱硫聚丙烯腈碳纤维斜发沸石
温度对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为研究温度对烃类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对C1-C4烃类气体在20℃、60℃、100℃、140℃等初始温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1-C4烃类气体的爆炸下限在20-140℃范围内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同一系列烃类物质,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同一温度下所对应的爆炸下限数值依次降低;对于相同碳原子数的烃类物质,相同温度下烷烃的爆炸下限数值高于烯烃的爆炸下限数值。此外,建立了高温条件下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预测模型,为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金满平张帆孙峰徐伟石宁谢传欣
关键词:温度
异丙醇与丙酸酐酯化反应的安全控制条件被引量:2
2013年
针对异丙醇与丙酸酐酯化合成丙酸异丙酯工艺的反应失控危险性,利用泄放尺寸实验仪(VSP2)研究了其反应的放热特性,选择自催化模式模拟得到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利用得到动力学模型,模拟了该工艺在半间歇模式、反应温度为70℃时,中试规模(>100L)条件下的反应特点,分析了反应失控的危险性,并针对加料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最佳控制方法。
张帆马翔姜杰谢传欣
关键词:反应动力学
基于显著性模型和区域生长法的药卷缺陷检测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工业炸药生产过程中药卷表面裂痕的包装缺陷问题,运用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显著性模型和局部方差区域生长法的药卷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经过图像预处理,对药卷图像进行背景估计与差分;利用显著性模型,提取缺陷特征;通过局部方差区域生长法,分割目标区域,完成对缺陷药卷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快速有效地提取缺陷区域,平均检测时间为55.72 ms,缺陷检测率高达96.36%。
刘学福何小敏许亮徐海波
关键词:机器视觉
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SO_2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2014年
针对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模型复杂、非线性等特点,本文提出了1种基于黄金分割的改进遗传算法。该算法主要将整个遗传进程分成3个阶段,前2段配备不同的改善种群多样性的选择交叉算子,最后采用改进的"最佳保存策略"加速收敛,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经典遗传算法中出现的计算效率较低,收敛迟缓,容易早熟等问题。本文改进的算法依托MATLAB软件平台对二元多峰Schaffer函数进行了仿真性能测试,最后将其成功地应用到了SO2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优化案例中,并与文献中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其在收敛精度(接近5×10^(-5))与收敛效率方面效果更好,而且这种算法的应用不依赖于案例的具体领域,可用于解决化工系统中类似的参数估计问题。
江波李秀喜
关键词:遗传算法MATLAB反应动力学参数优化
工业炸药药卷传输姿态在线检测方法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工业炸药自动包装过程药卷在线传输姿态异常问题,运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提出药卷传输姿态在线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药卷在传输过程中的特征线段,形成基于边缘直线检测和矩形定位的传输姿态检测方法。利用Visual studio C和OpenCV实现算法及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检测速度可以满足包装生产线速度,且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异常姿态药卷识别与诊断。
徐海波何小敏刁建彬许亮李秀喜
关键词:工业炸药机器视觉在线检测
叔丁醇燃爆危险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预防叔丁醇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工艺过程中燃爆危险的发生,利用11L爆轰管测定不同工况温度、压力条件下,叔丁醇在不同氧含量的氧氮混合气中的爆炸极限,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叔丁醇-氧气-氮气"混合体系的燃爆区域;针对工艺过程中存在水蒸汽的条件,研究了水蒸汽含量对叔丁醇燃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叔丁醇在80℃、0.15MPa,170℃、0.15MPa,280℃、0.1MPa条件下的极限氧含量分别为15.9%、15.3%和13.5%;随着水蒸汽含量的升高,叔丁醇爆炸极限范围变小,在80℃、0.15MPa,170℃、0.15MPa条件下当水蒸汽含量增加到27%和34%时无燃爆现象发生。
王振刚孙峰姜杰徐军华
关键词:叔丁醇水蒸汽
二氧化硫脲自热危险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为评价二氧化硫脲的自热特性,采用同步热分析仪STA和化学品恒温试验箱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质量为25.0g的样品在温度为100℃、120℃、140℃、160℃、180℃、200℃的自热特性,并考察了质量分别为50g、75g、100g、150g、200g、400g、600g、800g的样品在温度100℃条件下的自热特性。结果表明,二氧化硫脲的分解温度为125.0℃,分解热为601.3J/g,最大放热速率41.8mW/mg;二氧化硫脲的自热过程是一个热分解过程,自热最低起始温度为95℃,峰值温度最小为201.5℃,且与质量呈函数关系;试验发现现有的自热试验标准或测试方法对二氧化硫脲危险性的划分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以样品起始自热温度为基准到样品的峰值温差来判定其是否发生自热。
吴保意郭璐张金梅霍明甲王亚琴
关键词:二氧化硫脲自热热稳定性
融合RFID和条形码的工业炸药流向信息识别被引量:3
2014年
工业炸药的流向监控是减少公共危害的重要手段,基础就是产品的信息标识与识别;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基于RFID和条形码混合信息标识与识别模式,该模式个体标识采用条形码,批量标识采用RFID技术;利用Globe Class标准与LDAP技术,提出RFID信息获取模型与获取技术;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式即充分利用RFID远距离、多标签、大容量的特点,又兼顾遗留系统和条形码低成本优势,而且条形码与RFID标签建立了映射模型,识别准确率达到100%,较好解决了工业炸药全流程动态流向信息识别问题。
许亮何小敏李秀喜余彬昌
关键词:工业炸药无线射频识别条形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