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MZ012)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韦丹芳韦丹辉王思明刘银妹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一般工业技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研究
  • 1篇蔗种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生计
  • 1篇生计方式
  • 1篇生态恢复
  • 1篇水旱
  • 1篇水灾
  • 1篇清代
  • 1篇壮族
  • 1篇文化变迁
  • 1篇西南少数民族
  • 1篇旱灾
  • 1篇甘蔗
  • 1篇甘蔗种植
  • 1篇博物学

机构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韦丹芳
  • 1篇刘银妹
  • 1篇王思明
  • 1篇韦丹辉

传媒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清代(1644~1911年)广西水旱灾害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韦丹辉王思明
关键词:水灾旱灾清代
甘蔗种植与壮族社会文化变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后,甘蔗的大面积种植导致壮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果怕屯的调查显示,村民的生计方式由种植粮食作物转为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生活方式从依自然而行转变为围着甘蔗转,经济性质也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甘蔗种植既是果怕屯人改变生存状态的经济方式,也是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诱因。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活力,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把握社会发展方向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银妹韦丹芳
关键词:甘蔗种植社会变迁文化变迁壮族生计方式
西南少数民族的植物知识与生存智慧——博物学的视角
2011年
采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植物资源与传统医药、传统历法、民间信仰、传统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博物学视角的考量,剖析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植物知识体系,认为对这种知识的挖掘或许可以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可能的思路。
韦丹芳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恢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