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70404)

作品数:11 被引量:278H指数:9
相关作者: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杜虎谭秋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喀斯特峰丛洼...
  • 4篇峰丛
  • 4篇峰丛洼地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峡谷
  • 2篇植被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坡地
  • 2篇气候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特征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林
  • 1篇演替
  • 1篇养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植被演替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亚...
  • 7篇广西大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宋同清
  • 10篇彭晚霞
  • 10篇曾馥平
  • 9篇杜虎
  • 4篇杨钙仁
  • 4篇谭秋锦
  • 3篇唐成
  • 3篇王克林
  • 2篇范夫静
  • 2篇鹿士杨
  • 2篇卢凌霄
  • 2篇曾昭霞
  • 1篇卢成阳
  • 1篇时伟伟
  • 1篇李春干
  • 1篇李莎莎
  • 1篇黄国勤
  • 1篇徐云蕾
  • 1篇梁志霞
  • 1篇温远光

传媒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黄荆(Vitex negun-do)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次生林群落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密度不同,依次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盐肤木的碳含量显著低于黄荆和八角枫群落,碳密度显著低于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土壤碳含量和密度都与土壤深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60 cm各层次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不同次生林群落土壤各层次碳含量和密度均表现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其中盐肤木群落10—40 cm 3个层次的碳含量及20—30 cm的碳密度显著低于另外2个群落。由此可见,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生态系统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是促进该区域生态重建和碳贮存的关键。
何宁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卢凌霄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次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区坡地土壤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探明峡谷型喀斯特土壤矿物质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300 m)的网格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矿物质(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矿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但变异系数不大,SiO2和Al2O3占了土壤矿物质总量的85.99%;SiO2、Al2O3、MgO、MnO均服从正态分布,Fe2O3、CaO分别经过平方和倒数转换后也服从正态分布。土壤各矿物质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比C0/(C0+C)均较小,具有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Al2O3和MnO的变程较大,空间连续性较好,其它矿物质的变程较小且相近,空间依赖性较强;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区土壤SiO2和MnO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受坡位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基本呈现坡顶高、坡脚低的分布格局;Fe2O3、CaO和MgO的空间分布也相似,斑块较破碎,主要受地形的影响;Al2O3的空间格局呈单峰分布,沿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减少干扰、增加植被覆盖对土壤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持和调控作用。
李莎莎范夫静宋同清黄国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
关键词:土壤矿物质
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被引量:56
2013年
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生态系统24个样地(20m×20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选取代表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35个指标,对不同生态系统及整个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与土壤主要养分、土壤矿质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沿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V)>10.00的科、属、种及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次生林,群落结构最佳值出现在顶级群落原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异质性高,各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不同,土壤微生物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其次为灌丛;不同集团因子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植物多样性指标与土壤氮素、Al2O3、Fe2O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真菌和细菌关系密切。因此,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培育管理措施。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曾馥平鹿士杨时伟伟唐成谭秋锦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植被
大环江两岸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3年
大环江流域的源头区域是我国著名的矿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了大环江沿岸农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本文选取大环江沿岸的农田进行调查分析,共取土样127个,结果表明,两岸农田主要是受到镉(Cd)、锌(Zn)、铅(Pb)的污染,污染概率分别达到了60.63%、45.67%、11.81%,铜(Cu)、镍(Ni)、铬(Cr)、汞(Hg)、砷(As)的污染相对较少。通过单项污染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出,整体上土壤污染还是比较严重,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污染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建议在污染严重地区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者改变污染农田利用模式,即根据新的土壤资源特点,设计土地利用模式。
唐成宋同清杨钙仁彭晚霞曾馥平杜虎谭秋锦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现状健康风险评价
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基于网格点(5 m×5 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火烧迹地、刈割地、草地、封育地)下表层(0~20cm)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含量分别为5.40~6.26 g.kg-1、1.24~1.44 g.kg-1、365.87~507.32 mg.kg-1、3.91~8.04 mg.kg-1,封育地、火烧迹地土壤质量优于草地和刈割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火烧AN、火烧AP、刈割AN、封育TN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火烧TN、刈割TN、刈割A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刈割TP、火烧TP、草地TP、刈割TN、火烧AP、草地AP、封育TP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养分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TN与AN、TP与AP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火烧、刈割处理TN和AN呈凹形分布,TP和AP呈单峰分布特征,中下坡含量最高,往两端含量逐渐降低;草地TN、AN、TP、AP 4种养分含量均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封育样地中4种养分呈类似凹形分布,中间含量低,两端略微升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养分质量,造成了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变化,因此,在地形破碎、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应采取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质量。
唐成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梁志霞卢成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徐云蕾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卢凌霄俞孜刘艳
关键词:次生林小气候特征喀斯特峰丛洼地
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0
2016年
为阐明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345个调查样地的土壤数据,估算了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0–100 cm)达到1 686.88 Tg,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24.70 Mg·hm^(–2),低于全国森林土壤平均水平。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呈中等强度空间相关,Kriging插值显示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在东北区域,低值区在西北区域,表现为喀斯特区域低、非喀斯特区域高的特点。广西主要森林土壤碳密度在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下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竹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黄壤>红壤>赤红壤>石灰土。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土层深度、经纬度、海拔是影响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其中以土层深度影响最大,主要受岩溶地貌的影响。
杜虎曾馥平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张浩曾昭霞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全钾含量外,6类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壤pH与之相反;(2)与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磷钾比和氮磷比均较低;(3)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差异也显著,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不同,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施肥措施,促进峡谷型喀斯特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谭秋锦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杨钙仁杜虎
关键词:土壤养分生态系统
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被引量:54
2015年
植被恢复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的关键步骤。通过总结已有的结果和分析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试验站部分试验数据,研究了西南喀斯特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发现:西南喀斯特沿北、中、南亚热带至北热带的海拔递减、气温和降雨量升高的梯度格局下,群落的高度、盖度增加,密度、科属种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呈递减趋势;不同区域沿草丛、灌丛、灌乔丛、乔丛的顺向演替方向上,群落的高度、盖度增加、密度减小,科属种数量及物种多样性除北亚热带持续增加外,其他3个区域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灌乔丛,乔丛反而有所下降;西南喀斯特植被演替是生物驱动因素与环境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演替的建群种和关键种不同,其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受多样性和结构性的共同控制,因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劣,植被退化容易恢复难,充分理解和认识植被演替规律对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意义重大。
文丽宋同清杜虎王克林彭晚霞曾馥平曾昭霞何铁光
关键词:植被演替群落特征气候带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被引量:46
2014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8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少而降低.干筛处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MD)为ST〉CD〉RGL〉CSL〉GC〉HD;几何平均直径(GMD)为ST〉CD〉RGL〉CSL〉HD〉GC;湿筛处理的MMD为RGL〉CSL〉GC〉CD〉ST〉HD,GMD为CSL〉RGL〉GC〉CD〉ST〉HD,用湿筛的MMD特别是GMD评价喀斯特石灰土土壤团聚体质量性状比干筛指标更准确.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分形维数D表现为CD〉HD〉ST〉RGL〉CSL〉GC,水稳定性表现为GC〉CSL〉RGL〉HD〉CD〉ST.土壤SOC含量越高,D、MMD和GMD值越大,土壤结构越合理.不同生态系统下各粒径团聚体SOC含量均以0.053~0.25mm粒径最高,部分〉5mm粒径含量最低,但以〉5mm团聚体对土壤SOC的贡献率最高,且贡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降低.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杨钙仁范夫静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