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70405)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周运超李玲马礼平刘晓芸蔡先立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不同降雨模式下石灰土坡地地表侵蚀特征被引量:4
- 2013年
-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模式下石灰土坡地的地表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总量为102mm,降雨强度为2.03 mm/min时,地表累积产沙量多达1 201.86 g,降雨强度为0.37 mm/min时,产生的地下土流失量最多为6.563 g;2)降雨时间均为90 min,降雨强度由强变弱时地表产沙量最多为796.7 g,降雨强度由弱变强时产生的延续产沙量最多为41.38 g,此时产生的地下土流失量仅为4.923 g;3)影响地表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强度,影响延续产沙量最显著的因子是降雨后期降雨强度,而降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地下土流失量。
- 李玲周运超尹先平
- 关键词:土壤侵蚀人工模拟降雨石灰土
- 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被引量:2
- 2014年
- 为探明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机制,了解石漠化的发生情况,采用拆分方法对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的各级团聚体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为胶结剂先把小颗粒胶结成小团聚体,再由胶结剂进一步将小团聚体和细小的颗粒胶结形成更大的团聚体,而胶结剂中游离氧化铁铝是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最主要的作用力,尤其表现在>5mm的团聚体颗粒上,可达89%的作用,而随着粒径的减小,其作用力减弱,但仍然达57.2%;随着粒径的减小,胶结剂胡敏酸的作用力逐渐增大,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变弱,大团聚体中有机胶结剂胡敏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力近似;活性Ca2+、Mg2+的作用不大。
- 罗美周运超
- 关键词:白云岩土壤团聚体胶结剂
- 印江槽谷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11种植被类型(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纯林、天然混交林、疏林、竹林、经果林、灌木林、石山地、宜林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区域植被固碳速率、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预测了理论最大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印江研究区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为,乔木层(25.06t/hm2)>灌木层(3.51t/hm2)>草本层(1.10t/hm2),其平均固碳速率为10.63t/(hm2·a),植被碳储量为172.23×103 t,植被理论最大固碳潜力为94.02t/hm2。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和估计印江槽谷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森林的碳汇功能,以及提高碳储量有重要意义。
- 钟银星周运超李祖驹
- 关键词:植被碳储量固碳潜力
- 喀斯特土壤抗蚀性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被引量:14
- 2015年
-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抗蚀性能,探讨喀斯特地区能否沿用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的方法,在普定陈旗小流域内测定6种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抗蚀性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衡量普定陈旗小流域土壤抗蚀性的3个最佳指标是有机质质量分数、>0.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抗蚀性指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抗蚀性大小顺序为,灌草地>稀疏灌丛地>火烧迹地>复合植被>幼林地>坡耕地。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改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抗蚀性指标,导致土壤抗蚀性相应变化。积极的人为活动益于增强土壤抗蚀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人为活动降低土壤抗蚀性。结合全坡面大径流场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发现,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与水土流失监测结果不一致,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抗蚀性研究存在大量矛盾,说明喀斯特地区土壤抗蚀性研究直接套用黄土高原土壤抗蚀性研究的方法值得商榷。
- 李会周运超刘娟李玲
- 关键词:土壤抗蚀性土地利用方式主成分分析
- 黔中高原坡耕地植物篱物种选择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在红枫湖上游坡耕地设置30个植物篱径流小区,探讨了9种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应和养分拦截效应。结果表明,灰毛豆[Tephrosia purpurea(L.)Pers.]植物篱的保水效应最好,相对径流拦截率为91.75%;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物篱的保土效应最好,相对泥沙拦截率为69.25%。灰毛豆植物篱对坡耕地氮、磷的拦截效应最为明显,其中氮相对拦截量为283.03 g/hm^2,相对拦截率为70.08%;磷相对拦截量为185.92 g/hm^2,相对拦截率为80.21%。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植物篱对坡耕地钾的拦截效应最为明显,钾相对拦截量为135.11 g/hm^2,相对拦截率为86.08%;灰毛豆次之,钾相对拦截量为125.13 g/hm^2,相对拦截率为79.72%。9种植物篱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养分拦截作用,可作为黔中高原坡耕地植物篱物种应用。
- 田潇周运超蔡先立马礼平刘晓芸
- 关键词:植物篱养分坡耕地
- 灰质白云岩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保护被引量:1
- 2012年
- 采集喀斯特地区灰质白云岩发育的乔木林下土壤,全部湿筛分为>5mm,5~2mm,2~1mm,1~0.5mm,0.5~0.25mm共5个粒级团聚体,再将5个粒级团聚体进行碳水化合物提取后后再次分别湿筛,收集>5mm,5~2mm,2~1mm,1~0.5mm,0.5~0.25mm共5个粒级的团聚体样品。对两次湿筛中5个粒级的土壤分别进行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测定,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灰质白云岩乔木林下土壤在经过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第二次湿筛后,大粒级团聚体(>5mm,5~2mm)向小粒级(2~1mm,1~0.5mm,0.5~0.25mm)转移;有机碳主要存在于较大粒级团聚体中,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并不随之转移;各粒径团聚体可氧化态碳含量均减少,但较大粒级(>5mm,5~2mm)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多,较小粒级(2~1mm,1~0.5mm,0.5~0.25mm)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少,故推测较大粒级团聚体(>2mm)保护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力比较小粒级团聚体(<2mm)强。
- 陈媛媛周运超
- 关键词:土壤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碳土壤团聚体乔木林
- 坡耕地不同物种植物篱对面源污染物的拦截效率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 2015年
- 在红枫湖上游15°的坡耕地上设置30个植物篱径流小区,小区水平投影面积100 m2,顺坡长20 m,横坡宽5 m。在小区内横坡等距种植三带植物篱,植物篱带呈双行"品"字型种植模式,带长5 m,带宽0.15 m。通过监测该年度天然降雨下每个径流小区产生的地表径流、泥沙和养分情况,探讨了在相同种植模式下9种不同物种植物篱对坡耕地面源污染物的拦截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灰毛豆植物篱截流效应最佳,相对径流拦截率为91.75%;紫花苜蓿植物篱减沙效应最佳,相对泥沙拦截率为69.25%。灰毛豆植物篱能更有效地抑制湖泊水体氮、磷元素的富集进程,其中,对坡耕地氮相对拦截量为283.03 g·hm-2,相对拦截率为70.08%;对坡耕地磷相对拦截量为185.92 g·hm-2,相对拦截率为80.21%。胡枝子植物篱能更有效地抑制湖泊水体钾元素的富集进程,对坡耕地钾相对拦截量为135.11 g·hm-2,相对拦截率为86.08%;灰毛豆次之,对坡耕地钾相对拦截量为125.13 g·hm-2,相对拦截率为79.72%。
- 田潇周运超蔡先立马礼平刘晓芸
- 关键词:面源污染物植物篱坡耕地红枫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