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104)

作品数:11 被引量:277H指数:10
相关作者:金显仕张波李显森戴芳群薛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小黄鱼
  • 6篇黄鱼
  • 4篇摄食
  • 4篇食物组成
  • 3篇摄食习性
  • 3篇生殖力
  • 3篇习性
  • 3篇黄海中南部
  • 2篇摄食强度
  • 2篇食物重叠
  • 2篇食性
  • 2篇南黄海
  • 1篇银鲳
  • 1篇幼鱼
  • 1篇摄食器官
  • 1篇生态位
  • 1篇生态位分析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食物竞争

机构

  • 11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作者

  • 11篇金显仕
  • 4篇张波
  • 4篇李显森
  • 4篇戴芳群
  • 3篇李富国
  • 3篇梁振林
  • 3篇曾玲
  • 3篇薛莹
  • 2篇郭旭鹏
  • 1篇张国政
  • 1篇赵宪勇
  • 1篇郭斌
  • 1篇朱建成
  • 1篇李忠义
  • 1篇于振海

传媒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杭州师范学院...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海南部银鲳的生殖力及其变化被引量:10
2005年
根据2004年5~6月在黄海南部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及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了在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捕捞下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殖力及其与叉长、纯重等生物学参数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47 665±3 989粒;与20世纪70年代历史资料相比,同海区相同大小银鲳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变化不显著,但相同叉长银鲳的相对生殖力FL显著增大,相同纯重银鲳的相对生殖力Fw显著减小;黄海冷水区银鲳的生殖力显著大于长江口区相同叉长银鲳的生殖力.由于银鲳属于中上层鱼类,且分布较分散,集群性较差,受捕捞压力相对较小,但在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下,银鲳性成熟提前、生长状况变好.
曾玲金显仕李富国
关键词:银鲳生殖力
黄海中南部主要鱼种的生态位分析被引量:52
2010年
根据2006年黄海中南部4个季度月(1、4、8、10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时空生态位宽度、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以期对该海域主要鱼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总共有鱼类57种,其中冬季39种,春季42种,夏季31种,秋季40种。4个航次共有相同鱼种22种,隶属于14科20属。时空生态位宽度值大于1的10个鱼种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鱼安鱼康Lophius litulon、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小带鱼Trichiurus muticus、虻鲉Erisphex pottii、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白姑鱼Argyrosomusargentat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这10种主要鱼类的生物量变动在黄海中南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是递增的。细纹狮子鱼与星康吉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小带鱼与星康吉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是黄鱼安鱼康,而IRI值最大的是鳀鱼,通过二者计算所得到主要鱼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排序不同。作者认为,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鱼类生物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均匀度和变化情况。
于振海金显仕李显森
关键词:黄海中南部
南黄海三种石首鱼类的食性被引量:36
2005年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长的变化,以及3种石首鱼类摄食器官的形态差异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3 种鱼的优势饵料生物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3种鱼的食物组成均随海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3)3种鱼的食物组成和饵料多样性都有明显体长变化,黑鳃梅童和皮氏叫姑鱼的饵料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升高,小黄鱼则相反;(4)黑鳃梅童和小黄鱼种内不同体长间的食物重叠指数较高,而皮氏叫姑鱼则较低,3种鱼的种间食物重叠指数位于0.50-0.56;(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黑鳃梅童和小黄鱼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皮氏叫姑鱼存在一定的差异。
薛莹金显仕张波梁振林
关键词:食物组成食物重叠摄食器官南黄海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被引量:32
2010年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郭斌张波金显仕
关键词:小黄鱼食物组成摄食习性体长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南黄海两种鳀科鱼类食物竞争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海域进行的春季定点底拖网调查,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南黄海低营养层次鱼类中的代表性种类,鳀鱼(Engraulis ja ponicus)和赤鼻稜鳀(Thrissa kammalensis)摄食的食物组成、相似指数及二者对食物竞争的激烈程度.结果显示:1)〉900μm浮游动物、500~900μm浮游动物和仔稚鱼3种饵料为南黄海鳀鱼和赤鼻稜鳗的主要摄食对象;2)二者所摄食的食物组成高度相似,相似指数为65.97%;3)在81~100mm叉长组内的食物平均重叠系数为97.95%,101~105mm内为77.96%,116~120mm内为7.28%,表明南黄海鳀鱼与赤鼻稜鳀在一定环境下对食物可能存在激烈的竞争.
郭旭鹏李忠义金显仕戴芳群
关键词:食物组成食物重叠南黄海
黄海中部小黄鱼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与昼夜变化被引量:37
2004年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109mm后有明显的增加。经检验,小黄鱼平均每个胃中含有的饵料个数显著减少而饵料重量则增加,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09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小黄鱼的摄食强度在各个季节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午夜24:00和早晨08:00是2个摄食高峰期。
薛莹金显仕张波梁振林
关键词:小黄鱼摄食强度
黄海中南部鯷鱼的生殖力及其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根据2002~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和1985~1986年相关历史资料,分析鳀鱼在经过近20年的高强度捕捞过程中,资源衰退导致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重和年龄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两个时期相同个体鳀鱼的生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2~2004年鳀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 850±579)粒,个体绝对生殖力随叉长、纯重和年龄的变化显著;与1985~1986年同海区、相同叉长范围和纯重范围的鳀鱼相比,2002~2004年鳀鱼生殖力的增大显著.生殖力增加可能是鳀鱼对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
曾玲李显森赵宪勇李富国金显仕
关键词:生殖力鳀鱼
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被引量:28
2010年
根据1960年、1985年、1998年和2008年4个年份在黄海中南部进行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生物学资料,对其生物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摄食等级、渔船功率以及海表温度3个因素对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群体结构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减小、体重生长拐点提前、死亡系数增大。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渔船功率、摄食等级和海表温度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关联度分别为0.7238,0.6903,0.6396。综合各因素的关系,捕捞因素是造成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张国政李显森金显仕朱建成戴芳群
关键词: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灰色关联分析黄海中南部
渤海小黄鱼生长特征的变化被引量:53
2006年
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82年以来,渤海小黄鱼群体结构呈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减小、体质量生长拐点提前等现象。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因子的年代间变化,可能与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以及小黄鱼自身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有关。
郭旭鹏金显仕戴芳群
关键词:小黄鱼
渤海小黄鱼生殖力及其变化被引量:23
2005年
根据2004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tics)在经过近半世纪的捕捞后的生殖群体生殖力及其与体长、纯体质量的关系,并对小黄鱼生殖力的变化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小黄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729粒±1360粒;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体质量的关系变化较大;与1964年历史资料相比,相同体长组小黄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F和相对生殖力FL都显著增大(P<0.01)。小黄鱼的生殖力增加可能是小黄鱼在长期捕捞等外部环境影响下的遗传进化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响应。
曾玲金显仕李富国李显森戴芳群
关键词:生殖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