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34119826)
- 作品数:12 被引量:260H指数:10
- 相关作者:李青峰雷华谢芸郑丹宁郑丹宁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半面萎缩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被引量:28
- 2007年
- 目的对半面萎缩的治疗采用改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提高脂肪成活率,减少术后脂肪液化、坏死、吸收等并发症。方法1999年3月~2004年10月,治疗31例稳定期半面萎缩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19~28岁,平均23.5岁。根据半面萎缩范围不同分成3型,轻度萎缩9例,中度萎缩19例,重度萎缩3例。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和文献的总结分析,在脂肪的获取和移植上,采用低位供区、低压抽取、低速离心和多点、多隧道、多层面放射状注射移植。经术前、术后正位、侧位45°及90°照片比较,以及术后表情是否自然,局部有无硬块和囊肿,患者感觉舒适度等评价标准,并根据随访结果决定是否需再次手术。结果术后31例均达到面部外形基本对称。1次注射15例,2次13例,3次3例。第3次注射后较第2次效果好,第2次注射比第1次效果好,且注射量逐次减少。下颌部注射量8~14ml,平均11ml;颊部注射量15~25ml,平均20ml;颧部注射量5~10ml,平均7.5ml;额部注射量18~20ml,平均19ml。患者随访3~5年,未发现感染、硬结、皮下包块、囊肿或其他并发症。患侧皮肤色素增生明显减轻。结论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能达满意面部对称,且无供区损伤及受区并发症,是治疗半面萎缩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谢芸李青峰郑丹宁
-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脂肪注射
- 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在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被引量:5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在面部轮廓整形方面的疗效.方法 对83例要求面部轮廓整形的患者(颞部凹陷、颊部凹陷、眶周凹陷、消瘦衰老脸型以及面部不对称)采用"3L3M"综合技术(low pressure suction,low speed centrifugation,low volume,multi-plane,multitunnel,multi-point injection)进行治疗.自体脂肪移植注射1~3次,中间间隔3~6个月.通过术前、术后不同角度照片的比较,以及患者术后表情恢复,局部吸收和囊肿发生情况,自我感觉等随访,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最长8年,平均4.23年的随访发现在1~3次自体脂肪注射后,脂肪可以在受区长期存活.73.5%以上患者对疗效满意,小于4.8%的患者对疗效不满意.结论 "3L3M"的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用于面部轮廓整形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谢芸郑丹宁刘凯顾斌李青峰
- 关键词:面部自体脂肪移植
- 自体脂肪移植在颞部分层填充治疗的应用被引量:28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颞部的解剖分析,强调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多点分布移植自体脂肪,以提高其术后的成活率。方法采用3L3M(即低压抽吸、低速离心、多点、多隧道、多层次、少量注射移植的方法)的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对颞部凹陷的56例患者按不同区域进行移植。①颞区在颞浅筋膜和皮下层填充;②额区在额肌下和皮下层填充;③在眶外侧区皮下行少量的脂肪填充。结果56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颞区填充效果自然,移植脂肪吸收率低,效果满意率〉85.7%。结论通过颞部分区、分层、多点注射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颞部凹陷,可以获得丰满、自然的效果。
- 谢芸郑丹宁李青峰
-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
- 脂肪移植物的活性检测研究
- 2006年
- 陈瑜李青峰
- 关键词:移植物脂肪颗粒注射面部软组织缺损活性脂肪抽吸技术外科领域
- 葡萄糖转移方法检测脂肪颗粒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1
- 2005年
- 目的以高速离心为损伤模型,了解以葡萄糖转移量来体现组织块活性的可能性、可靠性,建立新的脂肪颗粒活性检测方法,为脂肪移植研究提供一基础。方法将同条件抽取的脂肪颗粒分为5组,分别经1000、2000、3000、4000、5000rmin离心纯化后,每组得60ml样本,每个样本分为12个实验标本(5ml标本)置于12个培养皿中(内含10mlDMEM、1U正规胰岛素皿),每组设一个不含脂肪颗粒的空白标本,所有标本同时进行孵育,1h后测量每个标本DMEM中葡萄糖的浓度。以5组空白标本的葡萄糖浓度均值为基础浓度,其与每个实验标本的葡萄糖浓度差值代表标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t检验分析比较每组标本的活性。将5组样本送病理学检查,比较各组切片完整细胞数,并与上述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各组样本经含糖DMEM孵育后,其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用SNK方差分析检验得出:1000rmin组>2000rmin组>3000rmin组>4000rmin组,5000rmin组与4000r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小于前4组(P<0.05),即随离心速率增大,脂肪颗粒活性逐渐下降。病理切片显示:5000rmin组大部分细胞壁形态不规则或碎裂。完整细胞计数结果用SNK方差分析检验得出:5000rmin组明显较其他各组少(P<0.05);其他4组完整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糖转移实验可较准确地检测脂肪颗粒活性的活性状态,病理学检查在反应脂肪颗粒活性方面有局限性。
- 雷华李青峰
- 关键词:脂肪移植葡萄糖浓度脂肪颗粒实验标本病理学检查DMEM
-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4
- 2005年
-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最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 12 个标本,每个标本 5ml,置入 10ml 含糖 DMEM 中孵育,1h 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 (600、1 000、2 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 4.5h 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 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 6 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 4 点,每点 0.2ml。15 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 4.5h 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 3 000rpm 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15 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
- 雷华李青峰
- 关键词:脂肪移植离心
-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半面萎缩及面部凹陷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使用人工材料及皮瓣、肌瓣移植方法治疗半面萎缩和面部凹陷,存在人工材料引起的排异、异物感和不适、供区畸形等问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能较好的克服上述治疗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拟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特别是半面萎缩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11 例半面萎缩患者,19 例外伤性凹陷或面部消瘦患者。于腹部或大腿部抽取脂肪,并通过修剪、洗涤、静置等步骤筛选出中层纯脂肪颗粒,在凹陷区分皮下浅层、皮下深层或肌肉层等进行多层次、多隧道注射移植。移植受区轻度加压包扎两天,制动一周。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来院随访,拍照片与术前照片对比。三个月后对移植量不足的病例进行再次移植。结果:有 5 例半面萎缩患者经过 3 次注射充填;6 例半面萎缩患者及 7 例面部凹陷患者经过 2 次注射充填;12 例面部凹陷患者经过 1 次注射充填。30 例患者基本达到形态对称。最长随访期 3 年,未发现并发症。结论:对半面萎缩及其他面部凹陷采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创伤小、并发症低、手术效果明显,相对现有其他治疗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此外,受区组织“生理同源性环境”十分有利于提高脂肪移植的成功率。
- 郑丹宁李青峰
- 关键词:颗粒脂肪面部凹陷
- 自体移植脂肪颗粒活性的检测方法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建立移植脂肪颗粒活性检测的可靠方法。方法获取健康年轻女性行下腹部脂肪抽吸术的脂肪样本200 mL。样本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其中处理组根据不同离心力分为600、800、1000、2000、3000和4000 r/m in组;对照组则为未经离心处理的样本。分别采用MTT法和葡萄糖转移测定法对离心损伤的脂肪颗粒进行活性检测。对检测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差异;同时对两种检测方法所得数据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TT检测表明,随着离心力的增加,各组脂肪活性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间比较有17对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转移测定也呈现同一趋势,各处理组间比较有19对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MTT法和葡萄糖转移法对脂肪受损活性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70)。结论葡萄糖转移法测定脂肪活性能准确反应脂肪颗粒的活性状态,具有简便、可靠且灵敏度高的优点。
- 陈瑜李青峰谢芸郑丹宁刘琴秀
- 关键词:脂肪组织活性自体移植
- 抽吸负压对所抽吸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5
- 2005年
- 目的:探讨抽吸负压对所抽吸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明确脂肪移植术中是否可用吸脂机获取脂肪。方法:用 60ml 注射器(26~40kPa)和吸脂机(70~80kPa)连接相同管径不同侧孔的吸管抽取两组脂肪颗粒(Ⅰ、Ⅱ组),同时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每组取 12 个标本,5ml/ 标本,置于培养皿中,加入 10ml 含糖 DMEM,孵育 1h 后,检测 DMEM 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以此代表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t 检验比较两组活性有无差异。两组样本各取 10ml 送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切片完整细胞数有无差异。用 60ml 注射器和吸脂机(压力同上)连接相同侧孔不同管径的吸管抽取两组脂肪颗粒(Ⅲ、Ⅳ组),同时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和病理学检查,方法同前。取Ⅰ、Ⅱ组脂肪颗粒各 5ml 分别注射于两组裸鼠(16 只 / 组)颅顶部皮下,每只注射 0.3ml,15 周后取出,比较二组移植物残留体积和重量及组织学特性有无差异。结果:60ml 注射器(26~40kPa)和吸脂机(70~80kPa)连接相同管径不同侧孔吸管抽取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差异显著,前者小于后者(P<0.05),病理切片完整细胞数差异显著,前者大于后者(P<0.05);而连接相同侧孔不同管径吸管抽取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功能及病理切片完整细胞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植入裸鼠颅顶部皮下的Ⅰ、Ⅱ组样本,15 周后。
- 雷华李青峰
- 关键词:脂肪移植
- 若干理化因素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6
- 2005年
- 目的:以葡萄糖转移实验检测肿胀液灌注压、注射针管内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庆大霉素对脂肪颗粒活性的确切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如何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参考。方法:于同一患者下腹部左右侧分别灌注 1∶1 和 1∶3 的肿胀液,同条件抽取,获两组样本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t 检验比较 2 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有无差异。用侧孔为 2.0mm×5mm 的吸管抽取的脂肪颗粒分 3 组,分别经注射器乳头(内径 2mm)、16 号针头(内径 1.5mm)、12 号针头(内径 1.1mm)注射于培养皿中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差分析检验比较 3 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有无差异。将同条件获取的脂肪颗粒分 4 组,分别置于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 万)肾上腺素、1kU/ml 庆大霉素及常规 DMEM(对照组)中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前 3 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与对照组有无差异。结果:1∶1 和 1∶3 灌注压下获取的 2 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颗粒的葡萄糖转移量随注射时所经注射器乳头或针管的内径变小而依次降低,差异显著(P<0.05);在含 0.08%利多卡因、0.0002%(1/50 万)肾上腺素、1kU/ml 庆大霉素的 DMEM 中进行孵育的脂肪颗粒的葡萄糖转移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 李发成雷华李青峰
- 关键词: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庆大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