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268)

作品数:25 被引量:189H指数:9
相关作者:李勇颜照坤苏德辰闫亮赵国华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1篇龙门山
  • 10篇地震
  • 9篇地貌
  • 9篇隆升
  • 7篇盆地
  • 7篇青藏高原
  • 5篇地表破裂
  • 5篇山前
  • 5篇前陆
  • 5篇前陆盆地
  • 5篇陆盆
  • 4篇地貌研究
  • 4篇三叠
  • 4篇三叠世
  • 4篇晚三叠世
  • 3篇地层序列
  • 3篇东北缘
  • 3篇震害
  • 3篇中段
  • 3篇汶川地震

机构

  • 27篇成都理工大学
  • 15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5篇李勇
  • 12篇颜照坤
  • 11篇闫亮
  • 10篇苏德辰
  • 7篇赵国华
  • 6篇李海兵
  • 6篇周荣军
  • 5篇李敬波
  • 5篇董顺利
  • 4篇马超
  • 3篇郑立龙
  • 3篇梅冥相
  • 2篇云锟
  • 2篇梁明剑
  • 2篇郭荣涛
  • 2篇刘树根
  • 2篇丁海容
  • 2篇孙玮
  • 2篇李勇
  • 2篇何碧竹

传媒

  • 5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矿物学报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四川建材
  • 1篇云南地质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7篇2015
  • 14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活动造山带的隆升机制与地表过程
龙门山是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线性的、非对称的边缘造山带。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相继发生后,国际地学界对龙门山地质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之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和...
李勇周荣军李海兵颜照坤闫亮
康定地震地表破裂和震害特征
2015年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省康定县发生了6.3级地震,相关专家解释为一次左旋走滑事件,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带。以地震区地表破裂程度和震害特征为主,地震现场研究表明1地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地表破裂;2烈度图长轴与鲜水河断裂走向一致;3农村房屋破坏比城里严重;414年11月25日5.8级强余震,加深了灾区破坏程度。
陆胜杰童立立王伟明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表破裂房屋震害地震烈度
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正>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也是当前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焦点地区。该冲断带处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准地台的结合部位,既是青藏高原的东界,又是现今龙门山前陆盆地(成都盆地)的西界。成都盆...
李敬波李勇闫亮颜照坤郑立龙
文献传递
甘肃张掖地区白垩系风成砂岩沉积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白垩纪祁连山隆升过程及其沉积学响应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受控于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甘肃张掖地区下白垩统,包括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其基本特征是:(1)分布局限而且厚度上千米的赤金堡组,主要由旋回性发育的"冲积扇(或洪积扇)—辫状河—滨湖相风成沙丘"序列所组成,形成一种反映了"雨影效应"的粗碎屑岩序列;(2)下沟组总体为一套红层沉积,在盆地边缘发育更多的风成沙丘,可能代表了与祁连山更加快速隆升相对应的更加强烈的"雨影效应"时期的产物;(3)中沟组,从冲积体系演变为一个分布广泛的湖泊沉积体系,总体上属于潮湿气候背景下未受到"雨影效应"影响的产物,与祁连山均衡抬升存在成因联系;(4)研究区上白垩统总体缺失,可能与祁连山的卸载过程产生的山前地壳均衡反弹存在关联。因此,从赤金堡组到下沟组的风成砂岩序列、特殊的沉积相构成及其演化序列,不但成为窥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物质记录,而且为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的重建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物质记录。
梅冥相苏德辰
关键词:白垩纪
辽宁金州寒武系长山组生物丘沉积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在辽宁金州寒武系长山组顶部,发育一层厚约15 m的生物丘。宏观上,生物丘主要由凝块石和均一石组成;微观上,由致密泥晶组构和各种类型的颗粒组成。在生物丘内部,各种类型的颗粒如钙化微生物、底栖鲕粒、核形石、生物碎屑和凝块等的发育,显示了生物丘复杂的显微组构。其中,三叶虫碎屑表面的泥晶结壳,表现出建设性和破坏性泥晶化作用。泥晶中分散分布的生物碎屑,反映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泥晶较强的黏聚作用。致密泥晶中大量黄铁矿颗粒的发育,反映了异养细菌活动对泥晶形成的贡献。生物丘内部各种类型的颗粒与黄铁矿颗粒的共生,反映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微生物作用,这为微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素材,也为生物丘内部各种类型颗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例和线索。
贡云云姜含璐倪胜利
关键词:寒武系
汶川(M_s8.0)地震的河流地貌响应被引量:12
2013年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_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响应。本文在整合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地形和水系变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标定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走滑型构造作用对河流坡折点、河流转折点、河道走向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平行的走滑-逆冲断层对河流地貌与不规则水系样式的控制作用,讨论了汶川地震驱动的隆升作用对河床梯度剖面的影响,探讨了汶川地震和暴雨驱动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及其剥蚀卸载作用对河道地貌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驱动的右行走滑作用导致水平位错和偏转,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流向的转折点;2)汶川地震驱动的逆冲作用导致的垂向位错使水系产生新的河流坡折点;3)汶川地震驱动的活动断层走向对河道走向具有控制作用;4)汶川地震驱动抬升作用导致河床梯度平衡剖面和剥蚀基准面的变化;5)汶川地震驱动的滑坡使得该地区剥蚀作用加强,同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导致了龙门山造山带的物质亏损;6)龙门山地形雨的"雨影区"产生的强降雨带与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表破裂带和滑坡带的空间分布位置一致,暴雨季节来临时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洪水,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因此认为,在龙门山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河流地貌和水系样式主要受地震构造活动控制。
李勇周荣军苏德辰Alexander L.Densmore丁海容陈浩闫亮颜照坤乔宝成马博琳云琨赵国华马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河流地貌泥石流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甘肃古浪河口群粗碎屑岩系的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被引量:9
2014年
受控于白垩纪时期的祁连山隆升过程,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陆相盆地,在这些盆地中堆积了厚度上千米的下白垩统,其中,特别的沉积相序列所构成的沉积层序,不但代表了"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较为典型的陆相层序样式,而且对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古浪十八里铺剖面的河口群,沉积在早白垩世兰州盆地的西北边缘,其地层学特征和沉积学属性成为白垩纪时期祁连山隆升过程的沉积学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河口群下部为一套紫色色调的粗碎屑岩系所构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这些层序的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冲积扇砾岩和辫状河沉积所组成,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主要为湖泊相沉积所构成;②河口群上部总体为一套红层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的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冲积扇或洪积扇砾岩与辫状河沉积所组成,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为滨湖相风成沙岩和干旱湖泊相泥岩所构成;③河口群的层序地层学列,总体上从潮湿气候背景下的粗碎屑序列演变到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序列,尤其是其上部红层序列中的风成砂岩的发育及其所表征的"雨影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古浪地区河口群的堆积作用过程与白垩纪祁连山隆升过程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古浪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粗碎屑岩系的层序地层学列,特殊的沉积相构成及其演化序列,不但成为窥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物质记录,而且为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重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记录。
梅冥相苏德辰
关键词:层序地层序列早白垩世
龙门山活动造山带的隆升机制与地表过程
龙门山是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线性的、非对称的边缘造山带。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相继发生后,国际地学界对龙门山地质研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使之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和...
李勇周荣军李海兵颜照坤闫亮
文献传递
汶川(Ms 8.0)地震的河流地貌响应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汶川(Ms8.0)地震导致了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显示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北东向逆冲—走滑型断层。同震变形在瞬间就改变了地形坡度,并产生了巨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导致河流地貌产生...
李勇周荣军
关键词:汶川地震河流地貌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文献传递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被引量:25
2011年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在扬子板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由印支造山运动而形成的,盆地中地层充填厚度巨大,包括晚三叠世卡尼期至瑞提期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持续时间达20Myr,显示为1个以不整合面为界的构造层序。位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层序与下伏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层序之间的不整合面属于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底部不整合面,标志了扬子板块西缘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到前陆盆地的转换。该底部不整合面位于晚三叠世马鞍塘组与中三叠世雷口坡组之间,显示为平行不整合面或角度不整合面,在接触面上发育冲蚀坑、古喀斯特溶沟、溶洞、溶岩角砾、古风化壳的褐铁矿、黏土层及石英、燧石细砾岩等底砾岩。该不整合面向南东方向不断地切削下伏地层,且均发育岩溶风化面,上覆的晚三叠世地层沿不整合面向南东超覆,显示了从整合面到不整合面的变化过程,并随着逆冲楔的推进向南东方向迁移,其超覆线、侵蚀带和相带的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底部不整合面显示为典型的前陆挠曲不整合面,标志着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和扬子板块西缘挠曲下降和淹没过程,底部为古喀斯特作用面,下部为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建造,上部为进积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向上变粗的垂向结构,表明底部不整合面和前缘隆起的抬升是扬子板块西缘构造负载的挠曲变形的产物,显示了在卡尼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逆冲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的推进过程。本次在对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风化壳、残留厚度、地层缺失、剥蚀厚度、地层超覆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了底部不整合面迁移速率、前缘隆起迁移速率、地层上超速率和前缘隆起的剥蚀速率,并与逆冲楔推进速率进行了对比
李勇苏德辰董顺利颜照坤贺佩闫亮
关键词:前陆盆地挠曲变形晚三叠世扬子板块西缘龙门山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