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850005)
- 作品数:15 被引量:43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怀堂吴电雷龚德全肖可王文艺更多>>
- 相关机构:湖北工程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 阳戏“三圣”信仰谫论
- 2011年
- 阳戏"三圣"指川主、土主、药王,他们是阳戏类型的标志。清吉镇宅、降福还愿是阳戏"三圣"信仰的宗旨。"三圣"由世间"人"向天上"神"的演化过程,浸润神秘性,并呈多样化的特点。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 吴电雷
- 关键词:阳戏神秘性
- 傩戏美学特质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被引量:9
- 2011年
- 作为一种原始演剧形态,傩戏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景观与美学想像同现代戏剧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贵州省各种类型的傩戏为分析文本,论析了其美学特质的几个层面:傩戏的戏剧结构体现了碎片与连贯的辩证法则;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构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和意境。富蕴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符码,熟谙中国民众深层审美心理习惯的傩戏表演,将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 龚德全
- 关键词:傩戏美学特质戏剧结构
- 论地戏唱词的词汇及语法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地戏唱词从俗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所使用的语言与俗文学作品在句式及词语的运用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表演时演员用当地方音演唱,即语音是屯堡话的语音。由于改编者都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受到自己方言的影响,又把屯堡话的词汇成分、语法成分带进文本里,由此而使地戏唱词无论是在词语使用上还是句式的选择上独具一格。
- 王文艺
- 关键词:词汇语法
- 从布依族地戏的分布看布依—汉的文化接触被引量:4
- 2011年
- 文章利用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对布依族地戏的剧目和戏班进行统计,勾勒布依族地戏的分布状况,分析布依族地戏剧目的内容及特征,并从文化接触的视角探讨布依族地戏剧目的形成过程,文章力图展现布依族人民对地戏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 肖可
- 关键词:剧目文化接触
- 阳戏仪式文本叙录
- 2014年
- 阳戏仪式文本多样庞杂,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仪式抄本和各种法事文疏。仪式抄本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每出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二、编排体例同中有异;三、普遍保留着对重庆巴县道光时期阳戏文本的继承性;四、表现形式渐渐呈现出与传统剧本趋同的倾向。法事文疏体裁有疏、牒、幡、票、圣牌、纸钱、宝马、符箓、字讳、手诀、咒语、诰章等,它们或用来祭神祀鬼,或用来增加法师法力。
- 吴电雷
- 关键词:阳戏抄本叙录
- “戏剧”与“仪式”:“端公戏”考辨被引量:1
- 2016年
-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 刘怀堂
- 关键词:戏剧仪式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傩坛巫术与特技被引量:3
- 2012年
- 傩坛是要驱鬼逐疫,祈福纳吉的。献牲、仪式、祈求巫术,搬演歌舞戏、媚神是与鬼神"和解",是巫师必备的"软功夫",和解不成则要武力驱赶、消灾。巫师必须掌握与鬼神较量的"硬功夫"——巫术。巫术是巫师沟通神鬼的重要手段和技能,具有可操作性。从表演的角度看也可以叫傩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傩坛和巫师声望和地位的高低,巫术、傩技水平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上刀山""下火海"、"开红山"等是表演给凡人看的也是为了震撼鬼神的。巫术名目繁多,各有所用。
- 庹修明
- 关键词:祈求占卜
- 傩戏与戏傩——“傩戏学”视野下的“傩戏”界说问题被引量:11
- 2011年
- "傩戏"一词古代文献已有记载,学术界使用的频率亦颇高。不少学者对该词进行了不同的界说,并对傩现象中出现的"傩戏"提出了各种区分观点。不过,在"傩戏"一词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泛化与模糊的问题,对其区分也歧见纷呈。笔者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戏曲艺术样式为依据,对纷繁的傩现象中呈现的"傩戏"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广义的"傩戏"观,其下包含两个子系统即"傩戏(狭义的)"与"戏傩",并对其进行了界说与区分,基本上解决了前此问题上的泛化与模糊的问题,也使得"傩戏"不再与傩仪或傩祭夹缠不清而使其研究真正独立出来,有益于傩戏学的建立与发展。
- 刘怀堂
- 关键词:傩戏界说
- 再论“军傩”之不存——答任伟先生
- 2016年
- 有学者认为两宋不存在"静江军"这一行政单位,认同大多数学者所持的把"静江诸军傩"解读为"静江——诸——军傩"的观点,进而推导出"军傩"在历史上存在过。然而,笔者列举出目前学界已经搜罗出来的8则重要"军傩"文献,经过详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文献并不能证明"军傩"在历史上存在过。笔者又对"静江诸军"文献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与多数学者恰恰相反的结论——北宋确有"静江军",到南宋升级为静江府。在发现确凿的"军傩"文献前,说"军傩"历史上存在过,是值得商榷的。
- 刘怀堂
- 从“象隹而舞”到“方相之舞”——“傩”考(上)被引量:7
- 2014年
- "難"是由■即堇之初文与殷商图腾"隹"会意演变而来,其本义为祀神祈雨,这种祭祀仪式即为"象隹而舞"。之后,这一本义为"驱疫"所替代,进而将"逐鬼"扩展进来,■在周朝成为"驱疫逐鬼"之"難"。到孔子《论语》之时,"難"演进为专门佑人的巫术活动或仪式——"傩",即"方相之舞",并从周代众多的巫术活动或仪式中独立出来。傩之由■(或)堇——隹——(魌——夔)——難(商之"象隹而舞")——傩(周之"方相之舞"),而隹就成为傩神或傩神原型。傩之巫术性质很突出,在其产生之时或稍后有一支就已脱离于傩祭祭坛而成为世俗的仪式性展演。源于"傩"之祭祀与非祭祀扮演构成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两大支流,即中国戏剧史上的"明河"与"潜流"。①肇始于周代的"傩"之置换于"難",客观上促使傩戏真正地登上中国戏剧史的舞台。
- 刘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