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80041)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力于东红杜芃蕊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学术
  • 4篇文化
  • 4篇校园
  • 4篇校园文化
  • 3篇战前
  • 3篇抗战
  • 3篇抗战前
  • 3篇共同体
  • 2篇大学学术
  • 2篇学科
  • 2篇学科建设
  • 2篇育人
  • 2篇自治
  • 2篇民国
  • 1篇大学发展
  • 1篇大学基层学术...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社团
  • 1篇大学生体育

机构

  • 9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

  • 9篇李力
  • 1篇杜芃蕊
  • 1篇于东红

传媒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体育文化导刊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 1篇高教发展与评...
  • 1篇教育与考试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重构大学学科发展:从内在理念到基本内涵被引量:5
2013年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政策话语,"学科建设"是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境遇所形成的具有鲜明针对性与实践性的独特话语言说方式。它以特定话语来积极回应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办学形态与发展走向。传统倚重"从学科到大学"的思维路径,忽略了"从大学到学科"维度的存在,从本质上消解了大学基于自身本质属性来发展学科的可能。因此,重构大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摆脱学科瓦解大学这一"反学科"的立场,实现学科对于大学的重建,而根本路径在于从重塑内在理念到厘清基本内涵。在这种话语体系下,学科发展的内在理念在于以构建学科来重塑大学学术共同体,其基本内涵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法治、民主与自治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旨在形成卓越学术共同体的办学理念;基于自治院系推进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跨学科研究理念与学术组织的形成;着力发展特色学科;学科发展的忧患与竞争意识以及学科传统与文化的形成。
李力
关键词:学科学科建设
大学史上的失踪者:《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读后
2012年
林文庆校长执掌私立厦门大学16年,对于厦大的发展及其文化品性的塑造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有鉴于其办学经历和思想长期淡出公众视野,《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一书以溯源厦大校史和阐释厦大文化精神为主线,对林文庆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教育理念进行详细勾勒和解读。该书以林文庆作为办学者的特殊视角来审视与观照厦门大学这一有机体的生成和存在状态,将关注其个体的生命状态与审视厦大的发展进程加以有机整合,在内在研究理路与研究内容方面均有所突破,堪称一部"一个人的大学史",为深入理解更加丰满真实的林文庆提供了全方位视角,对于民国研究起到知秋一叶与见微知著的示范意义。
李力刘霞
关键词:林文庆大学史大学校长
重塑大学学术共同体:基于大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的认知与理解直接决定着大学学科构建与发展的质量。当前普遍存在着随意将"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交替使用的现象。有必要通过辨明二者的内涵,厘清大学学科发展之道,让学科发展回归大学自身的逻辑。考察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与存在合理性发现,大学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大学即学术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从学科构建到学科发展再到形成完善的学术共同体应该是现代大学发展成长的必由路径。当前我国大学学科发展迫切需要办学者摈弃对于学科绝对数量的功利追求,树立学科发展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核心理念,重新回归基于学科发展重塑大学学术共同体的理想,确立基于学科与大学的互动来发展大学。
李力杜芃蕊于东红
关键词:学科建设
抗战前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历史文献法等梳理抗战前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基本构成,分析其内涵特质与文化精神。主要结论:体育是民国时期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鲜明的育人导向,注重在培植学生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品德培育和人格陶冶;基本形成了以大学校长的先进体育理念为核心,以教师引导、学生自治为前提,师生共同合作为有效途径的校园体育建设模式;在长期办学历程中高校注重从形成体育文化传统的高度来开展校园体育,重视发挥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平台作用。
李力
关键词:体育史民国大学体育
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艺娱乐——抗战前民国大学生社团之形态与功能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作为大学的基层学生组织与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大学生社团包括智育导向的学术研究社团、德育导向的社会服务社团以及美育导向的文艺娱乐社团三种类型。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学生社团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民国时期大学形成了基于学生社团作育人材和构建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作为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民国时期大学生社团在影响大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发挥出特有的社会辐射功能,积极地改良和推动社会进步。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点,以学生高度自治基础上的师生共同合作作为建设路径。
李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自治精神
抗战前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来自《独立评论》的观察和思考被引量:3
2015年
《独立评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较早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关注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刊物。它认为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理念缺失、环境不健全、课程设置缺乏学术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以及师生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匮乏。《独立评论》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在于:现代大学应该树立培养作为现代"社会重心"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大学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主导,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式与内容以及培育师生互动与合作精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激发学术共同体的创造力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与改革。
李力
关键词:《独立评论》高等教育近代化现代大学教育学术共同体大学基层学术组织
光华大学校园文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光华大学在二十六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出显著的育人功能,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光华经验表明:办学者要坚持将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于办学实践活动的始终,须围绕精神、物质和师生行为方式三种形态来建设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以自由、民主、平等和自治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根本宗旨在于育人,校园文化的所有表现形态都要紧密围绕育人来开展;需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思想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尽量融通中西文化;努力形成以先进的校长办学理念为源头,师生合作为关键,学生自治为根本途径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李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大学发展
“培育一种文化生活”:郭秉文时期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校园文化之形态及育人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十三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出显著的育人影响,并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与校长郭秉文着眼于育人、注重在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培育一种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他注重从营造优美中正的校园文化入手来陶冶和熏陶学生,注重基于重构学生生活方式来发展学生之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校园文化是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师生所创造的物质环境、精神产品和生活方式。以校园价值观为内核的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基于师生合作的学生自治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郭秉文始终站在培育适应民主社会生活的理想公民、构筑崇尚研究高深学术的大学文化与精神氛围,以及大学引领与示范社会前行的高度来思考与定位校园文化在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办学实践中的地位。
李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自治是生活底方法”:民国时期大学学生自治生活图景考论被引量:3
2015年
学生自治是民国时期大学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学生自治会,院(科)自治会和级会三种类型。民国时期大学生自治是中国书院教育传统与现代西方大学制度融合与借鉴的结果。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学生自治具有鲜明的德育导向功能和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功能。师生合作基础上的学生自治已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学生自治之本质在于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适应参与宪法政治生活和公民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理想公民,既是大学推广学生自治生活的根本着眼点,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通识教育的重要内涵。民主和法治是学生自治所蕴含的两大核心价值观。学生自治在塑造大学形态与培育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积极引领现代公民社会的渐进成长与理性发展。
李力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学生自治民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