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61)

作品数:10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周国文李霜霜刘玉珠文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生态
  • 2篇道德
  • 2篇道德教育
  • 2篇德教
  • 2篇哲学
  • 2篇生态道德
  • 2篇生态道德教育
  • 2篇生态和谐
  • 2篇教育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幸福观
  • 1篇有感
  • 1篇哲学导论
  • 1篇哲学化
  • 1篇政府
  • 1篇政治
  • 1篇人类中心论
  • 1篇人权
  • 1篇生态城

机构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周国文
  • 3篇李霜霜
  • 3篇刘玉珠
  • 1篇文雅

传媒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鄱阳湖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前沿

年份

  • 3篇2013
  • 7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尽性”之“己”、“人”与“物”:再思“人与自然”
2012年
当下环境伦理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伦理规范而言,此二元关系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价值塑造。传统儒家思想中"尽性"之"己"、"人"、"物"三维关系的说明,则能为环境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思路。
文雅
关键词: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
重构环境哲学的契机与趋向被引量:9
2012年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的思考,也是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环境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恰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流行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促进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
周国文卢风
关键词:环境哲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被引量:19
2013年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环境恶化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养成4个基本环节。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家庭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场所。为了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政府还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保障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法律制度,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经济支持,强化国家主流核心文化的建设。
周国文李霜霜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
环境的哲学化与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读《人、环境与自然——环境哲学导论》有感
2012年
从自然概念的哲学特征,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进而上升到对环境哲学的思辨探讨,环境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环境化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2011年出版了环境哲学的最新力作《人、环境与自然》一书。该书认真梳理人、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讨环境的生态维度与亲自然之科技的可能。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反思,卢风教授着重批判了背离自然的现代性观念。毕竟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与科技自身的缺陷有关,而且与人们没有意识到科技自身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不恰当科学技术观念和离弃自然的道德感有很大关系。因此用生态技术"赞天地之化育",促进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也是环境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此书还以生态思维的环境哲学为立足点,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性错误,并提出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即超验自然主义。
周国文刘玉珠
生态和谐:一个生态世界的构想
2013年
生态和谐是指整个生物圈的和谐,或者整个生态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保持一种融洽、美好、健康的状态。生态和谐是生态系统的理想范式,生态系统是生态和谐的结构单元。生态和谐是生态平衡的更高境界,生态平衡是生态和谐的前提基础。生态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旨向,也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蕴含;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和谐的观念概括,也是对生态和谐的理论总结。生态和谐是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阈中达成对生态世界的谋划,它需要我们不断构想生态文明面向生态世界的实际行动,体现自由与责任在生态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平衡。
周国文李霜霜
关键词:生态和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文明
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被引量:4
2012年
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公民是着眼于创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生态社会制度的主流人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序力量。从环境伦理观的意义上分析,生态公民主张作为道德共识产物的环境人权。环境人权是以集体权利为主体的第三代人权的体现。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是建基于对生态与公民这两个概念的准确理解。从生态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所秉持的价值立场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自然的冷静观察而成就的,它是立足于生态安全之上的生态美好。从公民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继承了公民意识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为对生态公民资格理念的深入挖掘。在生态与公民融合的层面上,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既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与自然意识的契合,又是以主客交融的方式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并存。在民族国家的界域内,在立足于本国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生态公民是本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行动者;面对一个生态世界格局的生态公民其外在表现为具有生态创意、生态乐趣与生态活力的积极影响社会的人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生态公民是地球环境治理的主体,是追求生态世界一致性的公民。
周国文
关键词:环境人权价值立场
自然与生态公民的理念被引量:4
2012年
自然在其本义上是指人类未经干预的状态,是世界由以构成的基质。人类对于自然的领悟,关键在于脱离简单生存论的层面,而能进入一个触及自然之本质的实体论的层面。在保持与自然律相一致的行为方式上,生态公民是积极尊重自然律并忠实履行自然律的公民。生态公民标志着自然性与公民主体性的觉醒。生态公民既是一个群体,又是一种观念。作为群体的生态公民,它是全球化浪潮下环境保护运动的主体人群;作为观念的生态公民,它是体现尊重自然与关怀自然的新型价值观。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是生态公民的基本观念。毕竟人源生于自然,身处于自然,这既是原初的状况,是过程的开端,也是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只有理解了自然,才能认识生态公民自己的本真存在。
周国文
生态和谐的蕴义与愿景:政府、公民与社会的环境目标
2012年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单向度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并持续恶化。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生态和谐已成为政府、公民以及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环境目标。本文从生态政治、生态公民以及生态社会三个维度出发讨论生态和谐,指出生态和谐是生态政治的终极目标,生态政治则是生态和谐的制度保证;生态和谐是生态公民的生活愿景,生态公民则是生态和谐的主体人群;生态和谐是生态社会的有机构成,生态社会则是生态和谐的环境依托。并进一步提出了要想实现生态和谐需要政治方面的政策引导、公民方面的行动支持以及社会方面的环境保障。
周国文刘玉珠
关键词:生态和谐生态政治生态社会
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支撑被引量:2
2013年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周国文李霜霜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意识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绿色消费
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幸福观被引量:5
2012年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周国文刘玉珠
关键词:生态幸福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