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65)
- 作品数:19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郭卫华牛俊美黄瑜张鹏王苏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情”-“理”的“精神”形态——基于人的“同一性追求”的道德哲学探寻
- 2015年
- "同一性"是人类不同精神文明形态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共同回答。人的"同一性"追求在现实的民族精神中演化为"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追问和"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问。由于这两大追问彼此交织在一起,对这两大追问的现实回答又凝结为伦理道德相统一的道德哲学问题。基于"精神"的本性以及"情"的合同性与"理"的别异性等独特的精神哲学功能,伦理和道德相统一的动力正源于"情"与"理"的统摄互动。而在伦理、道德相统一的过程中,也成就了"情"与"理"由应当统一到必然统一的"精神"形态。
- 郭卫华
- 关键词:同一性伦理道德道德哲学
- 中国情理精神的现代价值——基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考察被引量:1
- 2015年
- 西方现代文明中,"现代性"和"后现代"的道德论争既反映着西方正遭遇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也表明西方正在为走出危机寻找出路。但是,无论现代性和"后现代"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何种反思,都未从根本上走出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窠臼"。而中国从人之真性情出发、注重生命觉解安顿的情理精神与"现代性"的深度悖论,以及其与"后现代"的某种价值契合都彰显着其独特的现代价值,即中国情理精神对"情"的伦理设计、对价值理性的推崇,以及"有机整体主义"的生态观都包含着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无法深刻触及到的价值真理,特别是中国情理精神孕育的"伦理优先"传统既为现代社会遭遇的"无伦理,没精神"文明困境提供了疏解之道,又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我们如何在一起"的文明追问。
- 郭卫华
- 关键词:情理精神后现代伦理道德
- 从“即生言性”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先秦儒家性论思想的哲学演绎
- 2016年
- 中国文化对性论思想的探讨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哲学思维模式。中国性论思想的源头是"即生言性",这一思想虽然具有模糊性,却体现了中国哲学对宇宙化育流行和"生命"的特殊关注。先秦儒家思想在继承"即生言性"思想的基础上,对"性"又进行了从"物性"到"人性"的哲学转变:孟子提出"即心言性",使"人性"从"物性"中挺立出来,突出了人性的应然性特质,并为贯通天道与人道提供了思想基础;荀子提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肯定了"性"的自然必然性,同时以"伪"理念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自由,与孟子性论思想成为互补结构,共同奠定了儒家深厚的人文精神。
- 郭卫华
- 情理主义伦理精神形态及其中国意义
- 2014年
- 中国情理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不仅在于契合了中国血缘文化的文明路径,而且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建构了一套"伦理世界—道德世界—生活世界"内在有机统一的伦理精神体系,为中国人遭遇的生命困境提供了解释系统和超越之路:从血缘关系出发的"伦理世界"为生命的安顿提供了伦理支撑;以性情论为人性预设的"道德世界"为个体生命追求"乐"的精神境界提供了精神动力;情理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渗透培育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即宽和融通的中庸精神、以血缘亲情为源头的仁爱精神以及刚健进取、知足常乐并行的乐观精神。尽管中国情理精神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它所展现的契合人的生命生活的价值真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 郭卫华
- 关键词:伦理世界道德世界
- 中国情理主义伦理形态的精神哲学分析
- 2014年
- 中国哲学中的"精神"概念经历了"天道—性—情—伦理—道德—天人合一"的辩证运动,并在中华文明中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交融的情理主义伦理精神形态,与西方情、理二分的精神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体生命要获得伦理普遍性,首先需要伦之"理"的价值指导,而"理"的精神意义只展现为如何达致"情"的中和状态。"情"之所以处于主体地位,就在于其与中国血缘文化传统相匹配,同时其伦理合一性、自然直接性又契合了中国"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传统。
- 郭卫华
- “道德焦虑”的现代性反思
- 从伦理的角度看,道德焦虑体现了人类对"善"的渴望和追求,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道德困境进行反思时做出的心理反应,在维持伦理秩序和人性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焦虑毕竟是一种精神困扰,它在当今时代的凸显,意味着我们陷入到现代...
- 郭卫华
- 关键词:道德焦虑伦理秩序
- 文献传递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 2011年
- 传统发展观影响下的管理理论,一方面将企业管理对象约束在社会经济管理系统中,将自然生态系统排除在外,走向了经济管理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片面重视人的工具性价值的"物化"管理模式。而将注重整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科学发展观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意味着当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既基于经济之本,又超乎单纯经济发展之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的有机统一;既关注人的外在工具性价值,更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这就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与绿色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 牛俊美杨振动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管理绿色管理
- 论伦理人类学视域下的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合理性
- 2014年
- 儒家伦理存在普适性和特殊性的论争所隐藏的意义是儒家伦理具有丰富多彩的样态。以伦理人类学为视角并通过"意义—实践"、"理一—分殊"的文化意义考察表明,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伦理传统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必然,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的解释力和价值只有在文化形态之中才具有可信性,儒家伦理只有在文化形态中才能展现其现代合理性,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 张鹏
- 关键词:儒家伦理文化传统
- 论荀子“礼以养情”的性情观被引量:1
- 2013年
- 荀子性情思想的基本特征为即情显性、性情一体,即"性"通过"情欲"和"情感"发显出来。荀子从"情欲"的自然必然性出发阐释了对待"情欲"的两种态度:"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并认为"情欲"的多寡不关乎道德,而如何求得"情欲"的满足才是道德之根本。荀子进而提出"礼以养情",以"礼"对自然情欲进行规约,又使"向善之情"成为践行"礼"的精神动力,由此成就了"礼"的情理精神。
- 郭卫华
- 关键词:荀子
- 现代科技的伦理—道德风险及其文化战略
- 2013年
- 现代科技最大的伦理—道德风险在于:它不仅有可能从根本上颠覆道德哲学的"自然"始点,而且改变和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主体和意义基础,从而使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呈现出一片混乱状态。面对现代科技风险,现代文明必须进行文化战略的超越性乃至革命性转换,突破以科技解决科技问题的"单子式"思维方式,在以科技—伦理生态为核心的"生态"视域中,以一种全新的以未来为取向的风险责任伦理精神应对和规避风险。
- 牛俊美
- 关键词:文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