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8Y005)

作品数:6 被引量:148H指数:5
相关作者:房世波任三学谭凯炎张新时王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冬小麦
  • 4篇小麦
  • 3篇增温
  • 3篇气候
  • 2篇冬小麦生长
  • 2篇遥感
  • 2篇夜间增温
  • 2篇农业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变暖
  • 2篇小麦生长
  • 2篇变暖
  • 1篇油菜
  • 1篇生态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农田
  • 1篇农业生态
  • 1篇农业生态系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房世波
  • 5篇谭凯炎
  • 5篇任三学
  • 2篇张新时
  • 1篇沈斌
  • 1篇高西宁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09年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气高温升幅的2-3倍,与北半球基本一致;升温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物候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低气温升高促使整个生长季延长,促使早春作物物候期提前,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不同作物的物候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现有研究多采用模型或统计的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有"强迫成熟"效应;而现有的最低气温升高和最高气温升高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影响的实验研究极少,且缺乏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张新时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态系统
灌溉农田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0年
为了探讨现代土壤墒情监测手段在业务监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业务和试验资料,对灌溉农田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农田的土壤湿度呈一年的周期性变化;浅层(0-50cm)土壤湿度时空波动显著,且各层的变化存在不一致性,60cm以下土层湿度时空变化很小,0-50cm土层的平均土壤湿度能较好地反映0-2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湿度的监测应集中在浅层50cm内,并需要逐层测量;浅层土壤湿度变异明显,大田中两点各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一般随两点距离增加而减小,单个测点的土壤湿度测值的代表性差,因此在自动土壤水分仪器布点时,要获得地段的平均土壤湿度信息,必须设置多个观测重复;表层5cm的土壤湿度变化剧烈而迅速,不能正确反映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状况,而表层10cm的土壤湿度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湿度具有很好的联动性,可以较好地反映作物生长的环境土壤水分状况,因此,在应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墒情时,其对地表的探测深度需要达到10cm以上才能获得关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状况信息,相应地,在土壤墒情微波遥感监测中,需要采用5GHz以下的频率。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
关键词:灌溉农田土壤湿度自动监测微波遥感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大田实验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表现为夜间最低气温升高的特点,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研究了冬小麦黄淮主产区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偏冷年型还是偏暖年型,试验区夜间增温2~2.5℃并未导致冬小麦的产量下降,而偏冷年较偏暖年的增温可更显著地提高冬小麦产量.偏冷年的增温将促进小麦的分蘖,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籽粒产量较对照大幅度增加(31%);偏暖年的增温也显著了促进冬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尽管使得千粒重显著降低,但并未导致产量下降.除越冬期外,试验区夜间增温2~2.5℃使冬小麦除了越冬开始期以外的各发育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越冬期大幅度缩短,冬前生育期延长,冬后各生育阶段有不同程度前移.本试验仅分析了相对冷和相对暖的2种年型下,夜间增温对试验区冬小麦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该结果外推到全球变暖对我国及其他冬麦区的影响,而且由于未来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和气候情景等都会发生变化,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增大未来气候对冬小麦影响的不确定性.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推迟播种等适宜措施适应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张新时
关键词:气候变化夜间增温冬小麦
增温对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8
2012年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地表气温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响应的基本特征,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红外辐射器增温的方法(FATI)对冬小麦全生育期进行昼夜增温处理,分析了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及其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增温使冬小麦返青期显著提前,冬后生育阶段整体前移10d以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但营养生长时间大幅增加,开花至乳熟时间延长,乳熟至成熟时间缩短;在偏冷年份,增温处理保障了小麦的正常分蘖和生长,株高显著提高,有效穗数比对照增加27.4%,籽粒产量比对照大幅增加;在偏暖年份,增温导致小麦穗分化时间延长,穗粒数增加,灌浆中后期遭受高温危害,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增温致使冬小麦生产耗水量增加。就华北冬小麦而言,冬季及早春一定幅度的升温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增幅过大可能会导致不利结果;而春末夏初升温对小麦生产是不利的。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
关键词:增温冬小麦
基于MODIS的雪情监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评估被引量:3
2011年
2009年11月中旬,中国中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积雪灾害。本文利用连续多天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Index)分析了北京、河南、河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7个地区的积雪状况,对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对监测省份农业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监测区整个降雪过程积雪面积呈单峰型变化,11月15日积雪面积最大,15日以后积雪面积开始减少,24日监测区积雪基本融化;山西省为本次降雪过程的核心区域,累计积雪总面积为62.89×104km2,陕西、河南、河北省次之,分别为40.10×104km2、37.62×104km2、37.58×104km2,山东、湖北、北京受积雪覆盖影响较小,积雪总面积分别为10.42×104km2、8.52×104km2、0.42×104km2;监测期间油菜作物均处于出苗期,持续积雪覆盖会对其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已进入越冬期的冬小麦,稳定的积雪覆盖会产生积雪融水,进而土壤墒情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来年生长。尚未进入越冬期的冬小麦抗寒能力较差,持续低温积雪对其生长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
沈斌房世波高西宁王伟
关键词:积雪遥感冬小麦油菜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6
2010年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红外辐射器增温设施增温稳定,使小麦冠层增温2.5℃。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乳熟期提前4d,成熟期提前达5d,其它各物候期提前1—2d,灌浆过程缩短5d;春季夜间冠层增温2.5℃导致冬小麦无效穗数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小,冬小麦减产达26.6%。【结论】春季夜间增温可导致冬小麦大幅度减产。从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得出,物候期提前使生育期缩短、灌浆过程缩短使千粒重下降是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从产量构成分析得出,生育期缩短相应产生的无效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大幅度减少是产量降低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同时,增温导致蒸散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可能是导致产量下降的另一因子。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适宜措施应对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夜间增温冬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