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12GB2C000147)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成永旭杨筱珍王春杨志刚何杰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中华绒螯
  • 11篇中华绒螯蟹
  • 11篇绒螯蟹
  • 4篇基因
  • 3篇幼蟹
  • 3篇克隆
  • 2篇越冬
  • 2篇中肠
  • 2篇中华绒螯蟹幼...
  • 2篇蜕皮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基因克隆
  • 1篇对虾
  • 1篇蓄积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神经元
  • 1篇一氧化氮合酶...

机构

  • 13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3篇成永旭
  • 8篇杨筱珍
  • 7篇杨志刚
  • 7篇王春
  • 5篇何杰
  • 4篇王瑶
  • 3篇姚琴琴
  • 3篇洪宇航
  • 3篇李彤
  • 3篇黄坚
  • 2篇曾奇韬
  • 2篇郭子好
  • 2篇沈城
  • 2篇龙晓文
  • 2篇刘启彬
  • 2篇马明君
  • 2篇张佳鑫
  • 2篇徐泽文
  • 1篇吴旭干
  • 1篇杨印蹼

传媒

  • 4篇水产学报
  • 3篇生物学杂志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1
2014年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马明君王春吴旭干何杰龙晓文李国祥汤北伟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肌肉
中华绒螯蟹在西藏高原条件下越冬期生化组分的变化被引量:8
2014年
分析了在西藏高原条件下驯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越冬期间生化组分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越冬前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显著降低,由越冬前的11.72%降为越冬后的9.96%;(2)越冬后,肝胰腺中水分及干物质组分中的总脂和蛋白质相对含量显著下降;肌肉干物质中总脂和蛋白质相对含量也显著下降,但水分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糖相对含量在越冬前后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脂类组分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游离脂肪酸(FA)和磷脂(PL)相对含量在越冬后都极显著降低;而肝胰腺中的甘油三酰(TG)相对含量显著升高,肌肉中磷脂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4)脂肪酸组分中,肝胰腺主要的饱和脂肪酸(SFA)C16∶0、C16∶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8∶1n9和C18∶2n6在越冬期间作为主要能源物质被动员,消耗量均在10%以上;肌肉中SFA和MUFA作为能源被动员的情况和肝胰腺中的情况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的C20∶5n3(EPA)、C22∶6n3(DHA)虽然在越冬后相对含量有明显上升,但由于肌肉中EPA和DHA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肌肉总脂的23.47%和12.38%),结合肌肉中总脂的消耗情况来看,在越冬期间EPA和DHA的绝对量是下降的,表明仍有较多的EPA和DHA被消耗;(5)越冬期间,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肝胰腺中的脂类均被大量消耗,表明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已受到低温和饥饿的双重胁迫。如果要提高西藏高原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越冬后的成活率,建议在越冬前做好其相关脂类和蛋白质的营养强化。
陈伟王春杨印蹼龙晓文王伟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越冬生化组分脂肪酸
3种不同饵料对越冬后再摄食至第一次蜕壳前中华绒螯蟹幼蟹能量密度和营养积累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以3种不同饵料饲喂越冬后再摄食至第一次蜕壳前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测试全个体能量密度、肝胰腺总脂和粗蛋白含量、肌肉总脂和粗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个体能量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且配合饲料组幼蟹再摄食早期显著高于再摄食前和临近蜕壳前(P<0.05);临近蜕壳前与再摄食前的能量密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规格幼蟹的能量密度始终高于小规格幼蟹,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饵料组同规格幼蟹的能量密度,玉米组高于鲫鱼肉组和饲料组,且大规格差异显著(P<0.05)。肝胰腺总脂和粗蛋白含量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幼蟹肌肉总脂和粗蛋白均呈显著下降走势(P<0.05),而大规格幼蟹肌肉总脂无显著变化(P>0.05),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
王福辰王春马明君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能量密度
千金对河蟹幼蟹生长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蓄积
2014年
设定急性(96 h)和慢性(40 d)试验,以初步探讨千金对河蟹幼蟹生长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千金在河蟹体内的蓄积,并在急性试验中间隔12 h测定千金在水中96 h内的浓度变化,计算其降解率。结果表明,急性试验中(千金浓度分别为11、5.5、2.8μg/mL),随着水体中千金浓度的升高,幼蟹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最高浓度(11μg/mL)组,河蟹幼蟹死亡率最高、为33.33%,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试验中(千金浓度分别为1.10、0.54、0.22μg/mL),不同浓度千金浸泡对幼蟹的重量、死亡率、蜕壳率和平均蜕壳天数均未产生明显影响。在急性和慢性试验中,千金在肝胰腺中含量均为最高,其最高蓄积量(在最高千金浓度组)为8.61μg/g,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浓度分别为11、5.5、2.8μg/mL的千金在水中降解速度很快,48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83.91%、68.73%和53.09%,48 h后降解率增加明显变缓。结合急性和慢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千金不会导致河蟹大量死亡,不会对河蟹的蜕壳与生长产生明显影响,并且千金在河蟹体内并没有大量蓄积。
沈城杨筱珍张金彪洪宇航何杰王瑶成永旭
关键词:千金河蟹蓄积
色氨酸羟化酶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组织中的分布和定位被引量:4
2014年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存在于各种动物的消化道中,并影响甲壳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色氨酸羟化酶是5-HT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可作为5-HT免疫活性细胞的特异标志。运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中华绒鳌蟹中肠、肠球和后肠的形态学及色氨酸羟化酶在其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中肠和后肠组织结构组成基本相似,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部分组成。然而,肠球外膜非常发达,由结缔组织组成。其余组织形态一部分与中肠相似(近头端),另一部分与后肠相似(近尾端)。色氨酸羟化酶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均有分布,阳性物质呈棕褐色。在中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在肠球,主要分布在近中肠端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中、近后肠端的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以及外周结缔组织中;在后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为进一步了解5-HT在甲壳动物消化道中的生理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李萌杨筱珍王春何杰洪宇航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色氨酸羟化酶消化道免疫组织化学
中华绒螯蟹EcR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研究蜕皮激素受体(EcR)在中华绒螯蟹蜕皮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cR基因全长cDNA序列。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蜕皮过程及卵巢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并研究了甲基法尼酯(MF)对卵巢中EcR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EcR cDNA全长2 156 bp,编码422个氨基酸,其序列与招潮蟹相似性最高,为89%。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cR在Y器官中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肌肉中少量表达;在肝胰腺、鳃、心脏、胃、肠、胸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微量表达。在中华绒螯蟹不同蜕皮时期中,Y器官中EcR表达量在D期和E期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EcR表达量从AB期到D期有上升的趋势,到E期有所降低;肌肉中EcR表达量在AB期最高;鳃中EcR表达量在D期最高。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过程中,EcR在卵巢发育Ⅰ-Ⅳ期的表达量有上升趋势,到Ⅴ期表达量降低;体外注射实验中,MF1(注射1μg)组的EcR表达量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而MF2(注射2μg)组的EcR表达量显著上升;离体培养实验中,MF1组(10^-8mol/L)和MF2组(10^-7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研究表明,Ec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皮和卵巢发育过程有重要作用,MF可以调控EcR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
王瑶杨志刚沈城姚琴琴曾奇韬刘启彬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基因克隆蜕皮卵巢发育
CODEHOP法设计引物克隆中华绒螯蟹5-ht_1和5-ht_2受体基因片段及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根据已报道的中华绒螯蟹近缘物种的5-ht1r和5-ht2r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利用CODEHOP设计了两对简并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得到了中华绒螯蟹5-ht1r和5-ht2r部分片段并克隆到p MD-19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到的中华绒螯蟹5-ht1r和5-ht2r片段长分别为366 bp和177 bp,编码121和58个氨基酸。经BLASTp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5-ht1r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5-ht1r同源性高达98%,而中华绒螯蟹5-HT2R与断沟龙虾(Panulirus interruptu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5-ht2r同源性高达95%。
徐泽文杨筱珍黄坚李彤杨志刚王春成永旭
关键词:CODEHOP中华绒螯蟹克隆
中华绒螯蟹几丁质酶基因HXchit全长cDNA克隆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依据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几丁质酶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几丁质酶基因(HXchit)全长,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研究了HXchit在中华绒螯蟹的同一蜕皮阶段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主要几个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Xchit基因c DNA全长2 042 bp(Gen Bank accession no.KJ513466),包括5′非编码区(5′UTR)35 bp,3′非编码区(3′UTR)537 bp,开放阅读框(ORF)1 470 bp,编码4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53.44 k D和4.41。经BLASTN和BLASTX分析,HXchi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锯缘青蟹几丁质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相似性为75%;经聚类分析,HXchit氨基酸序列与锯缘青蟹几丁质酶聚为一支。q RT-PCR结果显示,HXchit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织的表达量依次为肝胰腺>表皮>肌肉>胃>鳃>胸神经节>肠>心脏>脑神经节。对不同蜕皮周期的中华绒螯蟹分析显示,肝胰腺中HXchit表达水平在D期最高,并与E期、AB期及C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皮中HXchit在E期、AB期、C期和D期的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D期表达量达到最高且与E期、AB期、C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HXchit表达量在C期最高,但各蜕皮时期的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HXchit是一种在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大量表达的酸性几丁质酶,推测其在蜕皮周期中对几丁质类食物的消化或内源性几丁质的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几丁质酶的准确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姚琴琴杨志刚王瑶郭子好刘启彬施秋燕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几丁质酶蜕皮
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内AchE和NOS神经元的观察以及Ach、NO含量和Na^+,K^+-ATP活性的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对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壁分别进行分层铺片,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中肠和后肠中Ach 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相应递质乙酰胆碱(Ac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对所获得铺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中肠肌层较后肠薄,肌纤维较细,肌纤维间隔明显;肠道黏膜下层细胞分布密集,后肠黏膜下层细胞分布较中肠更为密集。2Ach E和NOS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肠和后肠的黏膜下层,而肌层和基膜未见分布,两种神经元在后肠黏膜下层的分布均较中肠密集。Ach E阳性产物为棕色沉淀,阳性神经元大小为3~10μm,中肠中Ach E形态多样,多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后肠胞体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无明显胞突。NOS阳性产物为蓝色沉淀,阳性胞体的大小不等,呈不同形态,少量细胞有胞突伸向邻近细胞,中肠阳性神经元多呈条状或点状分散分布,而后肠阳性神经元常呈块状分布。3中肠Ach和NO含量分别为(1.28±0.41)和(1.84±0.25)μg/mg prot,显著低于后肠Ach(1.62±0.27)μg/mg prot和NO(2.10±0.25)μg/mg prot,而Na+,K+-ATP活性在中肠为(1.12±0.17)μmol Pi/(mg prot·h),显著高于后肠的(0.62±0.18)μmol Pi/(mg prot·h)。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黏膜下层是Ach E和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的部位,两种神经元递质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在中肠和后肠间存在显著差异。
杨筱珍黄坚李彤张佳鑫杨志刚何杰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
5-HT2A受体在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分布
5-羟色胺(5-HT)广泛的存在于各种动物的消化道中,并影响虾蟹类的生长和繁殖,5-HT2A受体是传导信号的重要受体之一,其在维持胃肠道神经效应细胞的功能和其他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
李彤杨筱珍黄坚徐泽文杨志刚王春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免疫组织化学肠道5-HT2A受体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