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191)

作品数:15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淑兰王宁王诗卓魏恒张乔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宫颈
  • 8篇宫颈癌
  • 6篇肿瘤
  • 5篇乳头
  • 5篇瘤病毒
  • 4篇子宫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上皮
  • 3篇上皮内
  • 3篇上皮内瘤
  • 3篇上皮内瘤样病...
  • 3篇皮内
  • 3篇子宫颈
  • 3篇瘤样
  • 3篇瘤样病变
  • 3篇内瘤
  • 3篇基因
  • 3篇宫颈癌组织
  • 3篇宫颈上皮

机构

  • 14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张淑兰
  • 6篇王诗卓
  • 6篇王宁
  • 5篇魏恒
  • 4篇银铎
  • 4篇李威
  • 4篇肖倩
  • 4篇张乔
  • 3篇鲁艳明
  • 3篇张瑶
  • 2篇栾晓梅
  • 2篇欧阳玲
  • 1篇张莉莉
  • 1篇李海霞
  • 1篇温冬雪
  • 1篇刘霞
  • 1篇高翔
  • 1篇吉耀华
  • 1篇庞晓奡
  • 1篇钱秀艳

传媒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国际妇产科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CND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HPV感染及CIN3发病风险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CCND1基因rs9344位点在东北地区汉族女性中的基因型分布,探讨CCND1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HPV感染后宫颈癌前病变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及测序方法,对东北地区汉族健康女性(n=533)和宫颈癌前病变CIN3患者(n=241)的CCND1基因rs9344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CCND1基因rs9344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东北地区汉族女性HPV感染风险无关,rs9344位点不同基因型并不影响非HPV感染者的CIN3患病风险,但HPV阳性者中,AA基因型对宫颈CIN3存在保护价值(OR=0.494;95%CI=0.255-0.955;P=0.036)。从整体来看,AA基因型降低宫颈CIN3的发病风险(OR=0.618;95%CI=0.390-0.980;P=0.041)。结论 CCND1基因rs9344位点多态性影响汉族女性对宫颈癌前病变CIN3的易感性,AA基因型具有保护价值。对于HPV感染后的人群来说,AA基因的保护价值更为显著。
王宁王诗卓肖倩李威魏恒张乔银铎欧阳玲张淑兰
关键词:HPV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易感性CCND1
γ干扰素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HPV感染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叮干扰素基因多态性与宫颈HPV感染及HPV感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PCR—ASP)技术对宫颈HPV阳性患者(观察组,n=179)和宫颈HPV阴性女性(对照组,n=328)γ干扰素基因rs2430561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63.7%(228/358),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36.3%(130/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观察组AA基因型频率为41.3%(74/179),TT基因型频率为14.0%(25/179),AA基因型女性宫颈HPV感染风险明显高于TT基因型者(OR=1.784,95%CI为1.031~3.088,P=0.039)。随访期间,AA基因型宫颈HPV再次检出率为83.8%(62/74),而TT基因型为20.0%(5/2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AA、TA、TT基因型HPV感染累积阴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8),AA基因型女性HPV感染的累积阴性率最低(1.1%~5.9%)。结论γ干扰素基因rs2430561位点多态性影响女性宫颈HPV的易感性,AA基因型女性感染风险更高,并易于HPV感染的持续和复发。
王宁鲁艳明王诗卓张乔肖倩李威魏恒银铎欧阳玲张淑兰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子宫颈疾病遗传易感性
子宫颈癌组织中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2010年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与病死率居世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宫颈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线粒体DNA(mtDNA)是细胞核外惟一的遗传物质,比核DNA更容易突变,突变率约为核DNA的10倍^[1],突变形式包括缺失、插入、微卫星不稳定等,偶然的突变即可致DNA序列改变,引起编码蛋白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李海霞鲁艳明温冬雪张淑兰
关键词:宫颈癌组织女性恶性肿瘤核DNADNA序列突变率
CCND1基因不同转录本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CCND1基因长短两种转录本及其蛋白产物cyclinD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CCND1基因两种转录本及CyclinD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CND1基因的短转录本在正常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长转录本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宫颈癌组织中发现短转录本转录量在低分化组织中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cyclinD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部分高表达(57.14%),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仅在具有分化潜能的基底细胞中有所表达(13.33%)。结论 CCND1基因的短转录本对于宫颈癌可能存在保护作用,同时,CCND1基因的两种转录本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不会影响cyclinD1蛋白总的表达量。
钱秀艳张淑兰
关键词:宫颈癌CCND1转录本CYCLIND1
FOXP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FOXP3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OXP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FOXP3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慢性宫颈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的表达差异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呈明显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FOXP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FOXP3表达增加促使宫颈癌细胞发生肿瘤逃逸、对促进宫颈癌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马宁耶张瑶张淑兰
关键词:宫颈癌FOXP3肿瘤免疫免疫组织化学
BMI-1基因和蛋白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B细胞特异的莫洛尼白血病毒插入位点1(BMI-1)基因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基因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子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及1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颈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子宫颈组织的BMI-1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以上40例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颈癌组织中BMI-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子宫颈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高于高分化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蛋白在子宫颈鳞癌与腺癌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基因的过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与子宫颈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高翔张淑兰
关键词:子宫颈癌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
人乳头瘤病毒16型壳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型壳蛋白(HPV16型L1壳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6—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病房或门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及宫颈组织蜡块各11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型L1壳蛋白在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和恶性细胞(NILM,25例)、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2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17例)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型L1壳蛋白在正常或慢性宫颈炎(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40例)、CINⅡ~Ⅲ级(30例)和SCC(20例)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脱落细胞样本中,HPV16型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NILM44%(11/25)、ASCUS40.9%(9/22)、LSIL71.4%(20/28)、HSIL33.3%(6/18)和SCC0(0/17),SCC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病变组织样本中,HPV16型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正常或慢性宫颈炎30%(6/20),CINⅠ级67.5%(27/40),CINIⅡ-Ⅲ级26.7%(8/30),SCC0(0/20),SCC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细胞学病变程度加重,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在宫颈脱落细胞及宫颈组织中,HPV16型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有助于宫颈病变的诊断和预测。
肖倩张淑兰银铎王宁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HPVL1蛋白在预测宫颈病变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中的第二大常见肿瘤,现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但并非所有HPV感染都会导致宫颈癌。HPV L1蛋白是HPV的主要衣壳蛋白,其表达与HPV的复制及其早期感染密切相关。近年研究表明,在目前细胞学基础上检测病变组织HPV L1蛋白可提高宫颈病变筛查及预测病变进展的准确度,预防宫颈病变的过度诊治。综述HPV L1在预测宫颈病变的发展及预后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以寻找更加合理的筛查流程,对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肖倩张淑兰
关键词:病毒蛋白质类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预后
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子宫颈癌发生风险无关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感染风险或HPV16型感染后子宫颈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入选汉族女性679名,共分为3组,分别为HPV16型阳性子宫颈癌患者204例,HPV16型阳性正常人群157例和HPV阴性正常对照人群318例。通过限制性片段多态法(PCR-RLFP)对rs180062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每2组间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HPV16型感染风险(OR=0.581,95%CI:0.211~1.598,P=0.293),与子宫颈癌发生风险(OR=1.063,95%CI:0.371~3.041,P=0.910),及与HPV16型感染后子宫颈癌发生风险(OR=0.631,95%CI:0.206~1.929,P=0.419)均无显著相关。结论我们的研究认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HPV16型感染风险,子宫颈癌风险及HPV16型感染后子宫颈癌发生风险无关。
王宁张扬张淑兰王诗卓张乔魏恒李威银铎鲁艳明戴淑艳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子宫颈癌HPV
检测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对宫颈鳞状细胞癌诊治及预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鳞状细胞癌辅助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病房治疗的宫颈鳞癌病例1195例、非鳞癌类型宫颈癌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病例325例及健康妇女病例69例的血清SCC—Ag浓度,回顾性分析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治疗和随访监测中的水平变化。结果血清SCC—Ag对于宫颈鳞状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32%和90.10%,其对宫颈癌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1.45μg/L。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6例进行根治性手术及264例接受放化疗的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血清SCC—Ag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SCC-Ag浓度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机会性感染存在关联(均P〉0.05)。治疗前血清SCC-Ag浓度用于估计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宫颈鳞癌预后风险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15和12.1μg/L。结论SCC—Ag是宫颈鳞癌较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与宫颈鳞癌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对宫颈鳞癌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评价以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的l临床参考价值。
栾晓梅张瑶王诗卓王宁李威张乔魏恒张淑兰
关键词:宫颈肿瘤预后血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