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7B10)

作品数:125 被引量:1,250H指数:19
相关作者:谢德体徐卫红王正银熊治庭张进忠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农业科学
  • 5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4篇土壤
  • 25篇污染
  • 13篇镉形态
  • 11篇番茄
  • 10篇养分
  • 10篇三峡库区
  • 10篇面源
  • 10篇面源污染
  • 10篇库区
  • 9篇土地利用
  • 9篇紫色土
  • 9篇镉累积
  • 9篇纳米
  • 9篇白菜
  • 8篇氮素
  • 8篇土壤镉
  • 8篇团聚体
  • 8篇镉积累
  • 8篇缓释肥
  • 7篇大白菜

机构

  • 126篇西南大学
  • 21篇武汉大学
  • 13篇重庆市农业资...
  • 7篇重庆市数字农...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重庆三峡农业...
  • 2篇全国农业技术...
  • 2篇教育部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重庆市农业科...
  • 2篇辽宁农业职业...
  • 2篇泸州市环境保...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市政工程...
  • 1篇安徽工程大学

作者

  • 51篇谢德体
  • 46篇徐卫红
  • 29篇王正银
  • 20篇熊治庭
  • 16篇张进忠
  • 14篇魏世强
  • 13篇王崇力
  • 12篇蒋先军
  • 11篇江玲
  • 11篇赵婉伊
  • 11篇王卫中
  • 10篇江韬
  • 10篇谢文文
  • 10篇陈永勤
  • 9篇杨芸
  • 8篇杨剑虹
  • 8篇丁恩俊
  • 7篇韩桂琪
  • 7篇周坤
  • 7篇刘俊

传媒

  • 16篇环境科学
  • 15篇水土保持学报
  • 15篇西南大学学报...
  • 11篇中国农学通报
  • 8篇农机化研究
  • 6篇西南师范大学...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蔬菜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土壤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5篇2012
  • 29篇2011
  • 23篇2010
  • 23篇2009
  • 3篇2008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渝东南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选择旱地、稻田、菜园和果园四种地利用方式,分析了渝东南秀山、黔江、酉阳三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在耕作层和心土层SOC含量都是菜园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而底土层果园最大,稻田最小,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SOC含量的影响一致,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均为耕作层SOC含量最高,底土层最低,稻田降幅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除旱地外20多年来渝东南岩溶区0~20cm耕层SOC含量普遍升高,其中菜园的增加幅度最大,稻田最小。但总的来说,研究区岩溶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建议通过人为施肥提高有机质的含量,探索和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严宁珍杨剑虹屈明白仲才徐卫红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方式岩溶山地渝东南
两个黑麦草品种对镉吸收富集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比较2个黑麦草品种在不同Cd污染水平(0、75、150、300、600 mg/kg)下生长量、抗氧化酶活性、Cd含量及积累量的差异,以筛选出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的品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镉水平的增加,2个黑麦草品种根系干重、‘阿伯德’地上部干重和植株总干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镉污染水平为75 mg/kg时‘,阿伯德’地上部和植株总干重达到最大值(10.92 g/盆和12.03 g/盆),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1.13%和10.67%。2个黑麦草品种各部位SOD活性、CAT活性和根系POD活性,均随土壤镉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地上部MDA含量则逐渐升高。2个黑麦草品种镉转运系数、镉富集系数均大于1。黑麦草对Cd耐性和吸收富集存在基因型差异。比较2个黑麦草品种,在75~600 mg/kg Cd胁迫下,‘阿伯德’品种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均高于‘邦德’品种,且‘阿伯德’地上部和根系镉含量及镉积累量高于‘邦德’‘。阿伯德’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的植物修复材料。
金卓君刘豫杨聪陈胜伦秦余丽徐卫红
关键词:土壤镉污染黑麦草镉吸收转运系数
外源硒对茎瘤芥硒形态及硒吸收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大田实验研究叶面喷施硒(0.0、1.0、2.5 mg/L)对茎瘤芥生长、硒形态、硒吸收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0 mg/L的硒提高了茎瘤芥的产量,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面喷硒降低了茎瘤芥硝酸盐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茎瘤芥游离氨基酸、VC、还原糖的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40.41%、13.36%和46.73%。叶面喷施硒后茎瘤芥中全硒和有机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46.1%~193.9%和74.0%~271.5%,并且随外源硒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硒质量浓度的增加,茎瘤芥有机硒转化率显著提高,1.0、2.5 mg/L硒处理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33%和23.57%。茎瘤芥吸收的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式存在,茎瘤芥全硒和有机硒含量与外源硒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赵婉伊姚云柯徐卫红周鑫斌王卫中谢文文秦余丽王正银
关键词:外源硒茎瘤芥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土壤-生菜系统的生物效应及其迁移降解特性被引量:8
2021年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会随畜禽粪便的施用而残留在农田土壤,对蔬菜生长和土壤生态带来风险.本文通过温室土壤盆栽试验,外源添加3种不同水平的土霉素(OTC)、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研究了TCs对生菜的生理毒性和在生菜中的吸收转运特性,同时研究了TCs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OTC、TC和CTC降低了生菜的生物量,减少了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抑制了净光合速率,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生菜对TCs的吸收量根系>地上部分,随土壤施加的TCs增加吸收量增加,而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降低;通过人体预测每日摄入量(EDI)和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比值计算TCs暴露引起的人体健康潜在风险值(HQ),当土壤中OTC、TC和CTC含量低于150 mg·kg^(-1)时,生菜可食部位的健康风险较低(HQ<0.1);TCs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对照土>根际土>非根际土,OTC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显著低于TC和CTC;高含量的TCs(150~1350 mg·kg^(-1))处理显著抑制土壤脲酶和根际土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王卫中迟荪琳徐卫红
关键词:生菜生理效应土壤酶
不同温度下微生物和纤维素酶对发酵猪粪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恒温发酵培养试验,研究了5℃和25℃时分别接种纤维素酶(X)、枯草芽孢杆菌(K)和EM菌(E)及其组合对新鲜猪粪发酵中的全氮、铵态氮、有机质、p H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条件下,猪粪中微生物生长受抑制,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低于25℃,发酵终期猪粪有机质含量为70%~83%,p H值为7.16~7.36;25℃条件时,发酵终期猪粪有机质含量降至61%~72%,p H值升至8.09~8.94.与对照相比较,25℃下添加微生物和纤维素酶的处理有机质含量降低了2.95%~7.70%(除了K和XE处理),C/N值降低了4.04%~37.59%(除了XK处理),p H值增加了1.7%~26.8%.在总的添加量一致的条件下,发酵剂组合KE、XE、XK、XKE对猪粪发酵的效果优于单一发酵剂的X、K、E处理.
熊仕娟徐卫红杨芸王崇力江玲周坤刘俊张明中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EM菌纤维素酶理化特性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子的系统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采用系统分析与数学分析方法,探讨了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NPSP)影响因子的作用大小、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划分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类型。结果表明,主导因子是代表畜牧业的粪便承载系数、代表种植业的耕地面积和代表农民生活的人均收入,其中粪便承载系数显示抑制作用,而耕地面积和人均收入则促进面源污染的加重,且它们均以直接作用的形式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可分为压力-响应较大型、压力大而响应小型、压力小而响应大型和压力-响应较小型等。
杨志敏陈玉成魏世强赵中金王莉玮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减量化肥与有机材料配施对大头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化肥与菌渣配施对大头菜产量、营养品质、硝酸盐含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化肥减量小于30%和菌渣配施可增加大头菜菜头的产量,增幅为5.4%~11.6%,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头菜专用肥(二)80%+菌渣中量,大头菜专用肥(一)80%+菌渣中量,化肥80%+菌渣中量,化肥90%+菌渣低量.适当减量化肥与菌渣配施还能提高大头菜氨基酸含量、菜叶的的NPK含量和菜头K的含量,降低菜头硝酸盐含量6.7%~38.3%.
张海波张晓璟徐卫红王正银谢德体王慧先陈贵青韩桂琪
关键词:减量施肥菌渣有机无机肥配施大头菜
长期垄作免耕对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氮素形态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6
2009年
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定位监测点,研究了长期(18年)垄作免耕和常规轮作两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几种形态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下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在水稳性土壤团聚体中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主要分布在>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其次是0.25—0.053 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中,粉砂与粘粒组分(<0.053 mm)中分布最少;2.0—0.25mm粒级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高,0.25—0.053 mm的微团聚体中脲酶活性最低;NH4+-N和NO3-N在>2.0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比其他粒级高。垄作免耕下各级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NO3--N含量及脲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轮作,其中2.0—0.25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全氮含量高出23.1%;>2.0 mm粒级团聚体中NO3--N含量高出26.7%。表明垄作免耕下各团聚体中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及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轮作,但氮素含量及脲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大小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体本身,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曹良元张磊蒋先军苏海锋石杰李楠
关键词:团聚体免耕脲酶活性氮素形态
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39
2011年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小流域常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以及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免耕+横坡垄作、常规横坡耕作)下土壤氮素和磷素的流失量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旱坡地土壤氮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径流中氮素的流失量相对较小,最大值仅为53.63mg/m2;而泥沙中所携带的氮素流失量相对较大,其最大值达131.25mg/m2;整个观测期内,氮素的流失主要以颗粒态为主,颗粒态氮的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3.0%~62.0%。(2)就旱坡地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各处理径流中磷素的总体规律基本表现为:常规顺坡耕作>常规横坡耕作>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横坡垄作>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泥沙中所携带的磷素流失量相对于径流中的磷素流失量而言较大,最大值为58.14mg/m2;整个观测期内,颗粒态总磷流失量为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75~2.15倍,流失方式同样以颗粒态为主。总体而言,水土保持耕作方式下的氮磷流失量均小于常规耕作处理,能有效减少径流及泥沙中各形态氮磷的流失。
徐畅谢德体高明陶春余泺
关键词:三峡库区旱坡地耕作措施养分流失
活性有机质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选取重庆市四种类型土壤(矿子黄泥、紫色潮土、灰棕潮土和缙云山黄壤腐殖层),采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氧化法研究了活性有机质(LOM)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活性状态存在明显差异,缙云山黄壤腐殖层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总量远高于农业土壤;2)灰棕潮土和紫色潮土0.25~0.5mm粒径团聚体LOM含量最高;矿子黄泥不同粒径团聚体LOM含量相差不大;缙云山黄壤腐殖层0.5~1mm粒径团聚体LOM含量最高;3)土壤粒级团聚体的质量占土壤总质量的百分比是控制活性有机质分配量的主导因素。
杨益李雪梅江韬魏世强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质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