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305)

作品数:30 被引量:271H指数:11
相关作者:石晓勇梁君荣张传松高亚辉陈敏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营养盐
  • 4篇海洋化学
  • 4篇沉积物
  • 3篇水体
  • 3篇同位素
  • 3篇北黄海
  • 3篇RA
  • 2篇营养化
  • 2篇有机碳
  • 2篇植物
  • 2篇生物硅
  • 2篇示踪
  • 2篇夏季
  • 2篇磷酸盐
  • 2篇金属
  • 2篇金属元素
  • 2篇海洋生物
  • 2篇海域
  • 2篇浮游植物
  • 2篇富营养化

机构

  • 17篇厦门大学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厦门海洋职业...
  • 1篇厦门市农业局

作者

  • 7篇梁君荣
  • 7篇石晓勇
  • 6篇高亚辉
  • 6篇张传松
  • 6篇陈敏
  • 5篇陈长平
  • 4篇刘广山
  • 4篇邱雨生
  • 4篇门武
  • 4篇黄奕普
  • 4篇王丽莎
  • 3篇王修林
  • 2篇吕娥
  • 2篇李艳平
  • 2篇李铁
  • 2篇朱茂旭
  • 2篇程金凤
  • 2篇张润
  • 2篇梁生康
  • 2篇杨俊鸿

传媒

  • 6篇台湾海峡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同位素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条藻的种类与基因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7年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Greville)是一种在全球近岸海域广泛分布的广温广盐性浮游硅藻,为赤潮引发种.文中就骨条藻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工作进展进行介绍.各种骨条藻种类之间的形态学差异非常细微,在准确鉴定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结合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国际上该属的分类记录种达到12种今生种和9种化石种,而我国已报道了4种今生种.骨条藻中克隆并已定序的基因或靶序列有: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pol)、谷氨酰氨合成酶(gln)、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op)、硝酸还原酶(nat)、16 SrDNA和骨条藻特异性死亡蛋白(ScDSP)等.这些工作为更好地认识骨条藻,有效地防治该藻引发的赤潮灾害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程金凤高亚辉梁君荣陈长平
关键词:分子分类
氮磷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08年
通过实验室培养,在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率的营养条件下,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属于营养型藻类,氮磷营养盐的添加,极大地促进了藻细胞的增殖。在接种后的第4~5天,各培养组藻密度达到最大值并与对照组形成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进一步发现,环境中的氮、磷浓度及氮磷比率都会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此外,在各培养组中,中肋骨条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最大值(NRAmax)均出现在指数生长期(接藻后第1,2天),早于最大藻密度的出现时间(第4,5天),这表明藻对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与生长速率并不一致,后者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在本实验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一定的阈值。
王金花唐洪杰杨茹君王修林
关键词:硝酸还原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比生长率
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水铀同位素的粒级分布被引量:1
2007年
利用微滤和超滤技术研究了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水中铀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粒级分布和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溶解态(<0.4μm)中低分子量组分(<10 000 u)占主要份额,胶体态(10 000 u^0.4μm)238U所占比例不足1%,且随盐度的增加其所占份额逐渐降低.溶解态、低分子量组分和胶体态238U的比活度与盐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证实它们在九龙江河口区呈现保守行为.在颗粒态(>0.4μm)中,各粒级组分238U所占份额主要受控于相应颗粒物的浓度,在盐度小于20的区域,各粒级颗粒组分238U占颗粒态的份额有如下变化次序:10~53μm>2~10μm>0.4~2μm>大于53μm,而在盐度大于30的近外海站位,该次序发生一些变化:0.4~2μm>10~53μm>2~10μm>大于53μm,最小粒级颗粒组分238U的贡献有所增加,反映了自生铀贡献的加强.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水中溶解态(包括低分子量组分和胶体态)的234U/238U)A.R.均大于1,显示出234U过剩的特征,而各粒级颗粒组分中的234U/238U)A.R.则接近于平衡值(1.0).这一现象与陆地岩石风化过程中水体对铀的淋滤释出量及234U的优先浸出有关.对232Th/238U质量比的研究显示,溶解态及其所包括的低分子量组分和胶体态的232Th/238U质量比均小于1,而颗粒态及其所包括的4个粒级组分中的232Th/238U质量比均大于1,反映了向外海输送过程中铀、钍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
吕娥张磊陈敏邱雨生邢娜杨伟锋李艳平黄奕普
关键词:铀同位素
利用藻类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用正交实验分析温度、金属浓度等因素对3种藻粉(小球藻粉、螺旋藻粉、海带粉)吸附电镀废水中重金属(Pb2+、Cu2+、Zn2+)的影响,同时比较活藻和藻粉对重金属的吸附量.研究结果表明:藻粉和活藻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量顺序均为Pb2+>Cu2+>Zn2+,3种藻粉在温度为40℃,浓度为6 mmol/L时均达到最大吸附量,每种藻粉对金属的吸附量与重金属溶液浓度呈正相关.死藻对重金属的吸附量明显大于活藻,死藻在工业上运用更具优势.
骆巧琦陈长平梁君荣杨军霞
关键词:螺旋藻小球藻海带重金属电镀废水
夏季黄、东海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其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14 C示踪法实测了黄、东海海域2006年6—8月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积分初级生产力介于378.65~6 403.47mg/(m2.d)之间,平均为2 059.56mg/(m2.d)。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表现出3个特点:1)东海的积分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黄海;2)受黑潮水影响,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比陆架区明显低;3)长江口东南海域和济州岛西南海域存在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对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大多出现在水温为21~26℃的水体中,光强和营养盐共同调控着黄、东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受黑潮水影响,海域初级生产力较低与其贫乏的营养盐有关,而长江冲淡水和冷涡输送的丰富营养盐维持着长江口东南海域和济州岛西南海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
林志裕童金炉陈敏邱雨生马嫱杨俊鸿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夏季
海洋硅藻硅质细胞壁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概述被引量:12
2010年
硅藻具有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精美绝伦的硅质细胞壁,是海洋中进行生物硅化最主要的生物体。硅质细胞壁的形成同样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硅藻细胞将硅酸从胞外转运到胞内;硅酸在细胞内的转移;在硅沉积囊泡(SDV)中的浓缩沉积;最后合成具种类特异性的细胞壁。重点介绍硅酸转运基因(SITs)的分子特征与作用机制;与生物硅化相关的三种蛋白即硅体蛋白(frus-tulins)、亲硅蛋白(silaffins)和侧壁蛋白(pleuralins)的结构与功能;硅质结构如何在硅沉积囊泡内最终形成的模式。
梁君荣陈丹丹高亚辉程金凤
关键词:硅藻
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物硅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本研究测定了南海东北部和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生物硅含量(SiO2%),其含量范围分别为1.08%—3.01%和0.79%—9.06%,平均值分别为1.76%和4.22%。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站位水深呈正相关关系;南海东北部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其中的矿物含量、铁离子浓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南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含量与烧失量、有机碳含量、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粘土矿物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周鹏李冬梅刘广山门武纪利红
关键词:生物硅表层沉积物南海东北部南海南部海域
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被引量:4
2009年
2007年6月对厦门东海域5个站位和晋江安海湾4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从这两个海域样品中共鉴定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厦门东海域和安海湾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别占总数量的84.56%和98.19%.生物量组成和密度组成不同,厦门东海域多毛类(37.80%)、海洋线虫(33.32%)和底栖桡足类(18.64%)共同组成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优势类群;安海湾生物量优势类群是由海洋线虫(67.64%)和多毛类(30.46%)组成.厦门东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2.67±10.21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23.01±10.41μg/cm2;安海湾的平均密度为31.48±45.58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18.28±25.69μg/cm2.
张玉红王彦国林荣澄梁君荣牛文涛黄丁勇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
基于磷酸盐浓度和起始细胞密度的沃氏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种间竞争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以分离自厦门港船舶压舱水箱及沉积底泥中的一种潜在入侵藻类—沃氏藻(Woloszynskiasp.)MMDL3013和一种常见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MMDL3041为研究对象,采用半连续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和藻类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两因子对这两种藻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盐限制条件下,沃氏藻为竞争的优势种,沃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表现为资源利用性竞争;而在磷酸盐丰富的环境中种间竞争具有藻类细胞密度依赖性,起始细胞密度的不同可以影响竞争的结果.
杨阳李炳乾陈长平梁君荣杨清良高亚辉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种间竞争磷酸盐细胞密度
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被引量:11
2010年
根据2003~2008年每年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于厦门海域开展的海洋环境调查的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该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都较高,分别为0.50、0.031 mg/dm3.其营养盐含量的区域分布相差较大,其中九龙江口水体无机氮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52~1.37 mg/dm3;厦门西港水体活性磷酸盐含量最高,年均含量为0.039~0.061 mg/dm3;而大嶝海域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最低,年均含量分别为0.06~0.22、0.007~0.016 mg/dm3.调查期间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活性磷酸盐含量在2003~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08年则有小幅度的下降.厦门海域水体N/P原子比较高,调查期间全海域年均值为27.4~47.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无机氮含量的明显增加趋势及越来越严重的N/P比失衡,势必对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厦门海域水体无机氮含量与盐度呈高度负相关(r=-0.96,n=30).这有力地证明了九龙江径流输入是厦门海域无机氮的最主要来源.
陈宝红林辉张春华暨卫东周秋麟林力斌卢美鸾黄海宁陈长平高亚辉
关键词:海洋化学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厦门海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