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3kj294)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高志康田冬徐俊陈永红陈军更多>>
相关机构:淮南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淮南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底泥
  • 3篇淮南段
  • 2篇营养化
  • 2篇富营养化
  • 2篇
  • 1篇氮磷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盐酸
  • 1篇盐酸盐
  • 1篇试剂
  • 1篇双试剂
  • 1篇水体
  • 1篇水体富营养
  • 1篇水体富营养化
  • 1篇啉酮
  • 1篇噻唑
  • 1篇淮河淮南段
  • 1篇环保
  • 1篇环保部

机构

  • 4篇淮南师范学院
  • 4篇淮南市环境科...

作者

  • 4篇陈军
  • 4篇陈永红
  • 4篇徐俊
  • 4篇田冬
  • 4篇高志康
  • 3篇王娟
  • 2篇谢影
  • 1篇魏亦军

传媒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分析仪器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淮河淮南段底泥氮磷垂直分布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对淮河淮南段国家控制断面柱状样底泥的岩性、理化性质及氮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0cm内底泥的含水率与有机质含量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963)。不同断面氮的含量及形态分布差异较大,一般都在20cm处发生明显的转折,TN、NH4^-N、NO3^--N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姚家湾;NW—N、NO3^--N含量总和占TN的比例极小,有机氮及地质氮可能是淮河底泥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底泥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相似,钙磷(Ca—P)含量在各层所占的比例约占该层TP的40%;闭蓄磷(O-P)在峡山口、石头埠、湖大涧3个断面所占的比例仅次于Ca—P;铁磷(Fe—P)在姚家湾、石头埠相对较高。最具释放潜力的水溶性磷、Al—P、Fe—P在4个柱状样底泥中都较低;三者之和约占TP的20%左右。研究结论为:淮河淮南段底泥磷的释放不会对淮河的富营养化起太大的作用,外源输入和底泥氮的释放是淮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陈军徐俊陈永红田冬王娟高志康
关键词:底泥
淮河(淮南段)底泥内源磷释放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为了探讨淮河水体N、P等营养元素超标的原因,在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室模拟法,对淮河主河道底泥和城市排污口下游沉积物进行了50天时间的培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两类底泥释磷的影响特征基本一致,升高温度、减少溶解氧含量和扰动上覆水均能加速磷的释放;厌氧条件下,底泥向上覆水释磷的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偏酸或偏碱条件下,底泥释磷量倍增,中性时(pH=7.5)底泥释磷量最小。t=25℃、DO<2.5mg·L-1、pH=9.5时,上覆水TP和PO4-P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516mg·L-1和0.445mg·L-1,是pH7.5时的5倍。研究还显示,淮河主河道底泥沉积层薄,内源释放不是淮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徐俊陈永红王娟田冬陈军谢影高志康
关键词:底泥富营养化
多巴胺和3-甲基-2-苯并噻唑啉酮腙盐酸盐双试剂在环境水样NO_3^--N快速测定中的应用
2005年
研究了多巴胺和 3-甲基 - 2 -苯并噻唑啉酮腙盐酸盐双试剂与NO-3 显色反应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在H2 SO4介质中 ,双显色剂与NO-3 离子可形成稳定的红色复合物 (颜色可稳定 12h) ,NO-3 -N含量在 0 0 4~0 8mg·L-1范围内符合朗伯 -比尔定律 ,复合物的λmax =5 30nm ,表观摩尔消光系数ε53 0 =1 37× 10 4L·mol-1·cm-1。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NO-3 -N含量的测定 ,其结果与使用酚二磺酸法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新方法具有快速。
陈永红徐俊魏亦军田冬陈军高志康
关键词:多巴胺
淮河(淮南段)底泥内源氮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陈永红陈军王娟田冬徐俊谢影高志康
关键词:河流底泥NH3-N水体富营养化环保部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