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190006)

作品数:25 被引量:277H指数:12
相关作者:伍新春周宵安媛媛林崇德戴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创伤后成长
  • 13篇创伤
  • 12篇PTSD
  • 11篇应激
  • 11篇应激障碍
  • 11篇少年
  • 11篇青少年
  • 11篇创伤后
  • 11篇创伤后应激
  • 11篇创伤后应激障...
  • 9篇地震
  • 9篇汶川地震
  • 7篇社会支持
  • 6篇中介
  • 5篇中介作用
  • 5篇反刍
  • 3篇灾难
  • 3篇中学生
  • 3篇复原力
  • 3篇感恩

机构

  • 24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北京信息职业...
  • 2篇攀枝花学院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重庆人文科技...

作者

  • 22篇伍新春
  • 16篇周宵
  • 8篇安媛媛
  • 7篇林崇德
  • 4篇戴艳
  • 2篇臧伟伟
  • 2篇张宇迪
  • 2篇李仁莉
  • 2篇曾旻
  • 2篇陈秋燕
  • 1篇姜帆
  • 1篇侯志瑾
  • 1篇袁晓娇
  • 1篇雷鸣
  • 1篇刘春晖
  • 1篇张晨光
  • 1篇吴玉飞
  • 1篇蒋林洁
  • 1篇倪竞
  • 1篇刘瑶

传媒

  • 11篇心理发展与教...
  • 5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心理科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心理与行为研...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4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模型与实践启示被引量:7
2014年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构化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在创伤后心理干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发展过程中开始聚焦于创伤事件。本文重点介绍了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F-CBT)的干预模型,包括心理教育与亲职训练、放松训练、情绪调控训练、认知应对训练、创伤复述与对创伤经验的认知加工、创伤线索暴露、亲子联合治疗、促进安全与未来发展轨迹等八个步骤和要素。在创伤后心理干预领域,这种方法相对于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催眠疗法和压力管理等方法,对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等症状有更显著的效果。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创伤后心理干预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姜帆安媛媛伍新春
关键词:创伤认知行为治疗
社会支持、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基于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震后3.5年至5.5年间,社会支持对主动反刍和PTG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对PTG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对社会支持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的PTG对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震后4.5年的PTG对震后5.5年的主动反刍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和4.5年的PTG分别对震后4.5年和5.5年的社会支持的跨时间预测作用均不显著。
伍新春周宵陈杰灵曾旻田雨馨
关键词:社会支持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被引量:29
2015年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核心信念量表、主观害怕程度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以雅安地震6个月后的310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整体水平较低,其中男生水平低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水平相对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二年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创伤暴露程度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起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创伤暴露程度不能直接通过侵入性反刍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不能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直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
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杰灵陈秋燕
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问题的影响:积极认知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周宵伍新春
关键词:PTSD睡眠问题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特征、运用目的分层抽样筛选出9名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Nvivo8.0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集中在发生新的可能、个人力量增强、人生哲学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有积极转变四个方面,利他行为与精神改变并不明显。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存在个体差异,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拥有更多的保护性因子和较少危险性因子,其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变化相对更多。结论: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有其独特性。心理复原力对灾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过去的积极经验和对事件的积极反思及行为可促进个体创伤后成长。
李仁莉戴艳
关键词:心理复原力创伤后成长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被引量:70
2014年
采用核心信念问卷、反刍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汶川地震4年半后的354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核心信念挑战、侵入性反刍、主动反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4年半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在核心信念挑战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核心信念挑战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以通过侵入性反刍对创伤后成长起负向预测作用、通过主动反刍对创伤后成长起正向预测作用、通过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在侵入性反刍影响创伤后成长的直接路径上不起调节作用,但在侵入性反刍经主动反刍对创伤后成长的间接路径上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侵入性反刍对主动反刍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
关键词:社会支持
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被引量:22
2015年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伍新春周宵林崇德陈杰灵
关键词:青少年
谨慎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汶川地震两年后497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创伤后成长问卷的测量。结果:青少年PTG在年级和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TG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最高;谨慎性人格不仅对PTG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对PTG发挥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PTG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吴玉飞安媛媛伍新春伍新春
关键词:中介作用
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一项来自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长程追踪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采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震后3.5~5.5年间,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主动反刍具有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主动反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跨时间点的相互正向预测关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跨时间点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震后3.5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通过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间接地正向预测震后5.5年的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横断关系随着时间历程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伍新春周宵陈杰灵曾旻
创伤暴露程度对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3
2014年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调查了汶川地震1年后的773名中学生,考察了其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地震1年后,中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低,其中男生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学生的水平相对低于初二、高一和高三学生;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回避性症状与警觉性增高症状的影响上发生负向调节作用,在创伤暴露程度对闯入性症状的影响上不起调节作用。
戴艳雷鸣周宵姚梅蒋林洁陈希刘瑶
关键词:中学生复原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