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03)

作品数:87 被引量:947H指数:19
相关作者:张仁陟李玲玲蔡立群张军王义祥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土壤
  • 10篇有机碳
  • 10篇黄土高原
  • 9篇水分
  • 9篇苜蓿
  • 9篇小麦
  • 8篇农业
  • 7篇流域
  • 7篇河流域
  • 7篇保护性耕作
  • 6篇稻田
  • 6篇栽培
  • 6篇生态
  • 6篇轮作
  • 6篇秸秆
  • 5篇中黄
  • 5篇双季稻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5篇作物

机构

  • 40篇甘肃农业大学
  • 14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福建省农业科...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石家庄信息工...
  • 2篇兰州城市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湖南省土壤肥...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作者

  • 18篇张仁陟
  • 14篇李玲玲
  • 13篇蔡立群
  • 13篇张军
  • 11篇翁伯琦
  • 11篇王义祥
  • 10篇董孝斌
  • 9篇陈源泉
  • 8篇罗珠珠
  • 8篇许爱霞
  • 8篇隋鹏
  • 7篇叶菁
  • 5篇谢军红
  • 5篇彭正凯
  • 5篇黄毅斌
  • 5篇秦红灵
  • 5篇王雪超
  • 4篇王聪
  • 4篇侯海军
  • 4篇周冬梅

传媒

  • 7篇草业学报
  • 6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中国沙漠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福建农业学报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甘肃农业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新农民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1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21篇2016
  • 16篇2015
  • 16篇2014
  • 9篇2013
  • 5篇2012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耗的平衡与盈余——以密云县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全面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以及定量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价值的评估体系,基于遥感、统计、调研等多源数据对密云县1998和2013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及消耗进行评估,并分析了1998—2013年密云县"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密云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远大于消耗价值,这主要由其区位功能定位决定;密云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消耗价值均明显增加,但消耗增长率远大于供给增长率,这主要是由社会的快速发展引起;密云县及密云水库在供给北京市饮用水、保护生态屏障甚至维护地区稳定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应给予其生态补偿.
王雪超位贺杰鲁纳川徐子涵樊围国董孝斌刘艳赵亚楠
关键词:密云水库生态补偿
耕作措施和氮肥用量对陇中旱农区粮饲兼用玉米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玉米成为陇中旱农区主栽作物之一,但该技术下玉米的高产导致土壤养分和水分耗竭,影响玉米生产的可持续性,依托2012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CT:传统翻耕,RT:旋耕,SS:深松耕,NT:免耕)和4种施氮水平(N1:不施氮,N2:施纯氮100kg·hm^(-2),N3:施纯氮200kg·hm^(-2),N4:施纯氮300kg·hm^(-2))对粮饲兼用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免耕显著增强玉米光合性能,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光合性能也增强;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为SS>NT>RT>CT、N4>N3>N2>N1,成熟期时SS较CT显著增加37.4%,N4较其他处理增加15.0%~85.0%;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耕和免耕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2014年SS和NT较CT分别增加33.0%、18.8%,2015年分别增加19.7%、11.6%,且深松耕处理生物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施纯氮300kg·hm^(-2)和200kg·hm^(-2)均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施纯氮200kg·hm^(-2)与300kg·hm^(-2)无显著差异,施纯氮200kg·hm^(-2)处理下籽粒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68.4%、63.5%、52.2%,较施氮100kg·hm^(-2)分别增加40.2%、31.7%、30.5%。因此,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粮饲兼用玉米,覆膜前深松耕或免耕,施氮200kg·hm^(-2)左右比较适宜,既有利于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饲料产量的提高,也可以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王进斌李玲玲谢军红Eunice Essel邓超超颉健辉彭正凯沈吉成
关键词:耕作措施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0
2016年
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小麦轮作系统下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显著提高0~5cm层土壤有机碳、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钾(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其中,NTS效果最优,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与氮(全氮、速效氮)、磷(全磷、速效磷)各因子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传统耕作相比,NTS、NT、TS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含量。豌豆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80%、2.67%、4.00%,有机碳分别提高10.52%、4.63%、4.83%,全氮分别提高13.83%、7.45%、8.51%;春小麦田土壤容重分别降低4.62%、3.08%、4.62%,有机碳分别提高11.99%、7.78%、12.10%,全氮分别提高11.11%、6.67%、3.33%。
张婧张仁陟左小安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容重土壤养分黄土高原
中国与非洲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流动及节水效应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虚拟水贸易作为一种调节工具,已成为水资源紧缺国家或地区增加本国或本地虚拟水、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保障本国或区域的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2003-2012年中国与非洲各国农产品贸易数据计算了中非农产品虚拟水流特征及其节水效应。结果表明,2003-2012年中国从非洲进口虚拟水总量为769.71×10~8 m^3,向非洲出口虚拟水总量为427.27×10~8 m^3,总体表现为虚拟水净进口。中国进口的虚拟水主要来源于莫桑比克、南非、布基纳法索、贝宁及马里等国家;中国出口的虚拟水主要流向南非、摩洛哥和科特迪瓦等国。中国虚拟水进口的农产品种类主要为棉花和果品等;而出口虚拟水产品主要为茶叶,其次是谷物和畜产品。中非虚拟水净贸易表现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地区输向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中非农产品贸易虚拟水为双方农产品消费需求和水资源保障提供支撑,却在全球尺度上造成年均5.91×10~8 m^3水资源的浪费,从全球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角度看是不可持续的。
贾焰张仁陟张军
关键词:虚拟水农产品贸易节水效应
不同滴灌制度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和WUE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棉花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下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2011—2012年,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75、90、105和120 mm)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与滴灌定额呈正比,且与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降雨、灌溉定额显著相关,2011年和2012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0(P<0.05)、r=0.998(P<0.01)。2011年,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2012年,滴灌120 m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达到24 921.2 kg hm–2,比滴灌75 mm处理提高了15.2%,差异显著;马铃薯的耗水量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但不同处理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初步表明,适当增加滴灌定额、合理调整灌溉时间结构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王丽霞陈源泉李超师江涛陶志强聂紫瑾张建省隋鹏
关键词:滴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措施对陇中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探究耕作措施对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依托2001年布设在陇中旱农区的田间定位试验,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传统耕作(T)与3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对麦豆轮作体系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子囊菌门(52.74%)、担子菌门(14.10%)为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免耕秸秆覆盖处理下担子菌门丰度较传统耕作增加15.01%,免耕处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丰度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3.67%、1.86%。2)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提高0~30 cm土层土壤真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其中以免耕秸秆覆盖效果最明显,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较传统耕作,0~30 cm土层土壤真菌特有OTU数量NT>NTS>TS>T,同时较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真菌OTU数量提高8.07%,免耕处理提高12.41%。因此,在陇中旱农区推广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
沈吉成李玲玲谢军红彭正凯Eunice Essel邓超超王进斌颉健辉
关键词:耕作措施秸秆还田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被引量:49
2012年
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3年的1 696.35hm2增加至2007年的1 925.26hm2,增长幅度为13.5%;总生态足迹从2003年的19 714.23hm2增加至2007年的32 236.35hm2,增长幅度为63.5%;而生态赤字从2003年的18 017.88hm2增加至2007年的30 311.08hm2,增长幅度为68.2%。水资源负载指数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未来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适度移民、加强民众的节水意识教育,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不适宜再扩大种植业面积。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
关键词: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疏勒河流域
小麦、苜蓿根际土中极性、弱极性馏分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为深入了解农作物根系分泌物与其根际土中可溶有机物的关系,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对小麦和苜蓿根际土中的有机物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测定。对分离出的极性和弱极性馏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土壤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很大。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分布的是C10-C32脂肪酸;苜蓿根际土壤中主要分布的是C10-C30脂肪酸;小麦根际土壤中活性物质十六烯酸、亚油酸和顺反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在苜蓿上未检出;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机质演化程度及降解程度均大于苜蓿根际土壤。在低演化状况下,根际土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根系分泌物的特点。芳烃的甲基菲指数MPI值是判识土壤有机质演化和降解程度的良好参数。
岳斌常国华张仁陟
关键词:根际土小麦苜蓿根系分泌物生物标志化合物
DNA和cDNA水平对比研究施肥对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依托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不同施肥方式长期定位试验,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和RNA,应用T-RFLP和RTPCR技术在DNA和c DNA水平对比研究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和秸秆还田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DNA水平)和转录组成(c DNA水平)结构,且不同处理中DNA水平的T-RFLP图谱与cDNA水平相差很大.施肥和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中存在的细菌多样性,对土壤中转录的细菌多样性没有影响.土壤16S rRNA基因丰度(DNA水平)平均是其转录丰度(c DNA水平)的337倍,与不施氮肥处理(N0)相比,平衡施肥(NPK)没有改变土壤细菌的数量,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的数量,但高量与低量秸秆还田没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是调控各处理土壤中存在及转录的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总体而言,不管在DNA还是c DNA水平,研究施肥对土壤细菌丰度的影响均是可行并可信的;但只有在c DNA水平开展研究,才能有效发现细菌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
王聪吴讷侯海军汤亚芳沈健林秦红灵
关键词:施肥土壤细菌DNAT-RFLP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春小麦成熟期农田温室气体通量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预测农田生态系统中CO2、N2O、CH4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的影响,利用CO2分析仪、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黄土高原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传统耕作(T)和保护性耕作(NTS)措施下春小麦成熟期CO2、N2O、CH4气体通量日变化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2种耕作措施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N2O的源和CH4的汇。CO2、N2O、CH4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传统耕作措施下CO2排放通量明显高于保护性耕作。CO2日排放通量最高峰出现在12:00,最低峰出现在2:00。N2O日排放最高峰出现在16:00,最低峰出现在0:00。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增加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排放。2种耕作措施下CH4吸收通量的最高峰均出现在14:00,保护性耕作措施下CH4吸收通量的最低峰出现在22:00,传统耕作措施则出现在2:00。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促进农田土壤对CH4通量的吸收。地表温度,5cm地温与CO2排放通量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都与CO2通量呈指数函数关系。N2O与各个耕层的土壤温度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与N2O排放通量呈线性函数关系。2种耕作措施下,CO2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N2O与10cm地温的相关系数最高。CH4与地表温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段翠清张仁陟蔡立群张军
关键词:温室气体保护性耕作春小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