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206)

作品数:17 被引量:76H指数:5
相关作者:叶玮李凤全朱丽东王天阳胡忠行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全新世
  • 4篇气候
  • 4篇环境变化
  • 3篇中全新世
  • 3篇环境演变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钻孔
  • 2篇孢粉
  • 2篇环境磁学
  • 2篇河流
  • 2篇磁性特征
  • 1篇洞穴水
  • 1篇亚高山
  • 1篇岩性
  • 1篇演化历史
  • 1篇游记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同位素
  • 1篇植被
  • 1篇色度

机构

  • 15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叶玮
  • 5篇李凤全
  • 5篇朱丽东
  • 4篇王天阳
  • 3篇胡忠行
  • 2篇张卫国
  • 2篇马春梅
  • 2篇张曼
  • 2篇程龙娟
  • 1篇王俊
  • 1篇白雪莘
  • 1篇陈渠
  • 1篇杨萍
  • 1篇吉茹
  • 1篇李文
  • 1篇葛灿
  • 1篇张萌萌
  • 1篇龚亚玲
  • 1篇周云鹏

传媒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水文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广东经济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南部望东垟孢粉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植被演化历史与气候变化被引量:2
2018年
本研究通过浙江南部地区高山湿地望东垟的61个孢粉样品分析结果,结合四个AMS14C年代数据构建的年代框架,初步揭示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历史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7.4-2.1ka B.P.气候暖湿,温暖湿润的气候塑造了当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并持续了五千多年。2.1-1.8ka B.P.为该区域气候由暖转型到冷的过渡阶段,草本植物扩张明显。1.8ka B.P.至现今,该区域气候凉偏湿,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本及蕨类植物为主。显然,自7.4ka B.P.以来,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但是,有证据表明1.1ka B.P.以来该区域明显有了人类活动的记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了该区域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温振明叶玮马春梅章云霞胡忠行
关键词:孢粉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金华江城区段河流水化学变化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7
2018年
为揭示金华江城区段河流水化学变化及其控制因素,从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对金华江城区段进行了连续11个月的采样分析,并结合当地降水等数据,得到以下结论:(1)金华江城区段河水p H值的变幅为6.80~7.70,呈现中性,电导率EC的变化范围较大,流域TDS含量低于世界河水平均值,流域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型;(2)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Cl^-浓度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具有一致性;(3)水化学控制因素以岩石风化为主,但也有向大气降水控制型过渡的趋势,人类活动对河流水化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闻欣然王天阳李凤全叶玮朱丽东吕惠进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
浙江北湖桥岩芯记录的早—中全新世环境演变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浙江余杭北湖桥钻孔(简称BHQ孔)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碳同位素(δ^(13)C_(org))的分析,结合碳氮比(C/N)、粒度参数、年代和孢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域早中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BHQ孔所在区域早中全新世期间,环境变化可以划分为3段:111.4~8.7 ka B.P.,δ^(13)C_(org)在-27.24‰^-23.4‰范围内波动升高,TOC含量(0.19%~0.69%)呈显著增加趋势,指示气候由冷干逐渐转向温湿。2 8.7~8.0 ka B.P.,TOC含量偏低,δ^(13)C_(org)(-24.91‰^-22.93‰)较为偏正,指示气候呈冷干—温湿—温干。38.0~4.2 ka B.P.,TOC含量(0.18%~2.18%)和δ^(13)C_(org)(-26.33‰^-19.09‰)变化频繁且幅度较大,但整体上TOC含量偏高,δ^(13)C_(org)偏负,指示该段时期内气候总体呈暖湿特征,且存在不同尺度的冷暖波动。其中在8.0~5.7 ka B.P.期间,TOC含量(0.43%~2.18%)明显偏高,δ^(13)C_(org)(-25.79‰^-23.15‰)明显偏负,指示气候温暖湿润,对应于区域全新世大暖期;此外本段时期内还记录到5.5 ka B.P.和4.2 ka B.P.两次冷事件。由此表明湖沼相沉积物TOC及δ^(13)C_(org)可以记录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状况,能有效指示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浙北地区早中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变特点。
叶玮程龙娟朱丽东李凤全王天阳金莉丹
关键词:总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全新世大暖期
隋唐宋时期浙江采石格局及其环境驱动被引量:1
2014年
采石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浙江省现代采石场、古采石场遗址调查数据,结合浙江省地质、交通、水系、古气候变化及历史地理背景,探讨了浙江省隋唐宋时期采石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隋唐宋三朝,浙江古采石遗址数量增加明显,为历史时期采石活动的鼎盛期;期间杭州湾沿岸、浙东沿海、钱塘江流域三大采石中心相继出现并发展,是历史采石格局由分散→单一中心→多中心演化的重要时期.隋唐宋时期采石格局的形成和采石业的发展受该时期凿建运河、围堰建闸、兴筑海塘、建设港口、修建都城等工程建设和岩性、水系、古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共同驱动.
朱丽东金莉丹谷喜吉叶玮李凤全
关键词:岩性古气候
金衢盆地加积红土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金衢盆地连片、集中分布有较厚的第四纪古红土。选择汤溪(TX)加积型红土剖面进行了磁学、色度和粒度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上段的表土层和均质红土层磁化率高,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剖面中段的网纹红土层磁化率低,磁性矿物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含量为主;剖面底部的黄色网纹化砾石层磁化率低,磁性矿物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为主。2)色度指标值(a*、b*、L*)偏高说明东部季风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不同层位的差异说明不同层位具有不同的成土环境。3)粒度组成显示有一定的风成沉积特征,比较一致,以粉砂为主,但不同土壤层之间存在差异。剖面底部黄色网纹化砾石层可能为干冷的早期河流沉积环境;中部网纹红土层反映的是暖湿多水而且干湿交替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上部均质红土层则反映了与现代区域气候相似的沉积环境。
张萌萌陈渠叶玮金梦婕
关键词:环境磁学环境记录
浙江瓶窑BHQ孔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气候变化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浙江省瓶窑北湖 BHQ孔长约14m的岩心,以4个AMS14C数据为年代依据,对49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样品中孢粉浓度差异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总计103个科/属。通过对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岩性特征,划分出3个孢粉带和9个亚带,重建了研究区早-中全新世植被演替和气候冷暖波动的环境序列。19~8.9m沉积时段,对应于早全新世气候回暖期,研究区植被主要是以落叶栎、松、阿丁枫和枫杨为主,混有少量常绿栎和榆等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花粉含量较低,说明研究区经历晚更新世晚期新仙女木事件后进入全新世,气候迅速转暖;8.9~6.7m 沉积时段,对应于全新世最适宜期,为研究区水热条件配置最佳阶段,主要发育由落叶栎、常绿栎、松、阿丁枫、枫杨和榆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的种类和含量要远远高于前一阶段,指示气候变化的最适宜阶段;6.7~4.775m沉积时段,对应于中全新世气候波动期,孢粉组合发生明显波动,研究区植被主要以落叶栎、枫香、松、枫杨等落叶阔叶乔木为主,常绿栎花粉的含量急剧萎缩,表明研究区植被类型演替为落叶阔叶林,反映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气候恶化事件,而本段高含量的稻属花粉(≥35μm)可能指示该时段研究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古人类活动。
陆文晨叶玮
关键词:全新统孢粉组合气候变化
基于游记的杭州市区旅游线路网络结构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网络游记,提取旅游线路数据,以此构建杭州市区旅游线路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该市区旅游线路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区旅游线路网络密度为0.45,旅游线路节点间联系程度略低,旅游线路密度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中间密"的总体特征;旅游线路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西湖、灵隐寺、河坊街、雷峰塔、岳王庙、西溪为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在整个旅游线路网络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他旅游景点的网络地位相对较低,景点处于竞争劣势。
陈立云李凤全王天阳朱丽东
关键词:社会网络理论网络结构旅游线路
古土壤记录的内蒙古沙区全新世环境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古土壤是发育于地质历史时期埋藏的自然土壤,是记录占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对内蒙古沙区占土壤研究义献的梳理,通过古土壤测年数据统计,对比区内其他信息载体的研究成果,分析内蒙古沙区沙漠/沙地形成时代及全新世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沙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0~8.5kaBP)为升温阶段,气候以干冷为主;全新世中期(8.5~2.5kaBP)为气候适宜期,占土壤普遍发育,同时存在短期十冷波动;全新世晚期(2.5kaBP以来)为降温期,气候逐步十冷,部分沙地气候波动频繁,形成古土壤。
杨萍叶玮
关键词:沙区古土壤全新世环境变化
浙江北湖桥孔色度记录的早-中全新世环境变化被引量:27
2016年
通过对杭嘉湖平原北苕溪附近的北湖桥钻孔(BHQ)距地表深度为4.775~19.000m采集的535块样品色度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粒度、总有机碳(TOC)等指标,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色度与粒度、TOC相关性分析表明,黄度(b^*)与T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较高b^*值代表较低湖面;在稳定水环境下亮度(L*)高值代表较干冷环境。根据色度分析结果,BHQ孔所在区域早-中全新世环境经历了明显冷暖干湿变化。11.4~8.7cal.ka B.P.阶段早期气候总体偏冷干,后期逐渐转向暖湿,可能于8.7cal.ka B.P.前便已经进入全新世大暖期;8.7~8.0cal.ka B.P.阶段早期(8.7~8.4cal.ka B.P.)气候转向干冷,持续约300年,晚期(8.4~8.0cal.ka B.P.)气候总体为暖偏湿;8.0~5.7cal.ka B.P.气候暖湿,为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5.7~4.2cal.ka B.P.气候总体暖偏干,其中5.7~5.5cal.ka B.P.期间出现持续约200年冷气候事件。
章云霞叶玮马春梅朱丽东李凤全王天阳
关键词:气候环境演变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vermicular red clay in South China被引量:2
2017年
Increasing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has focused on vermicular red clay(VRC) in southern China due to its controvers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Grain size is a useful way to determ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 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 is a common and widely used method for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a proper training sample set, the LDA can be used to discuss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In this study, grain size data for 77 Malan loess samples and 41 floodplain deposit samples were used as a training sample set to deduce a 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function. Then, 299 VRC samples from 6 Quaternary red clay profil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Grain size parameters and microscopic images of quartz grains separated from the VRC were evaluated in detail to determine the VR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VRC profil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regions: the Chiang-nan Hilly Region and Wuyi Mountains Region. The VRC samples in the Chiang-nan Hilly Region originated from eolian dust deposits. This VRC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content of fine particles(<20 μm) and lower average transport kinetic energy than loess in a C-M plot. The quartz grain sizes and microscope images of this VRC suggest that it could be a polyphyletic mixture of far-sourced and nearsourced eolian deposits. The far-sourced eolian deposits share similar provenance with Xiashu loess and were transported by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near-sourced eolian deposits were dust emitted from the adjacent floodplain. In the Wuyi Mountains Region, the rugged topography weakened the dustfall and strengthened the reconstructive effect of hydrodynamic forces during the Quaternary glacial periods. The VRC in this region was reworked strongly by water and retained typical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no matter the source.
YANG Li-huiZHENG Xiang-minYE Wei
关键词:QUATERNARY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