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83)

作品数:8 被引量:477H指数:7
相关作者:范成新张路秦伯强王建军胡维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太湖
  • 4篇沉积物
  • 2篇底泥
  • 2篇营养化
  • 2篇太湖底泥
  • 2篇间隙水
  • 2篇富营养化
  • 2篇
  • 1篇氧化还原电位
  • 1篇营养盐
  • 1篇入湖河流
  • 1篇渗析
  • 1篇生源要素
  • 1篇水界面
  • 1篇水体
  • 1篇水体沉积物
  • 1篇水土界面
  • 1篇通量
  • 1篇铵态氮
  • 1篇污染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7篇范成新
  • 5篇张路
  • 4篇秦伯强
  • 4篇王建军
  • 2篇郑超海
  • 2篇胡维平
  • 1篇王苏民
  • 1篇高光
  • 1篇朱育新
  • 1篇包先明
  • 1篇池俏俏
  • 1篇张琛
  • 1篇陈开宁
  • 1篇逄勇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污染防治技术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被引量:177
2003年
用振荡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风速对太湖沉积物扰动产生的悬浮颗粒物(SPM)量,研究了SPM中磷的物化形态转化和生物矿化衰减过程,定量估算了动力扰动作用下,SPM中磷转化对太湖磷负荷贡献,结果表明:SPM中以物化形态转化为可溶性活性磷(SRP)为主的释磷作用对太湖水体磷负荷的贡献为0.44t/a,因生物矿化作用为主的磷衰减对水体磷负荷的贡献量约425.8t/a,占太湖外源入湖总量的15.0%,约为河道SRP入湖量的4.7~7.5倍,因此是太湖内源动态释放量的最主要来源,在风浪影响相同情况下,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磷含量及其生物可转化性是决定湖体内源动态负荷量的主要因素。
范成新张路秦伯强王苏民胡维平张琛
关键词:太湖磷释放风速富营养化
太湖草藻型湖区间隙水理化特性比较被引量:59
2004年
选择了太湖具有代表性的草型湖区-东太湖和藻型湖区-梅梁湾进行间隙水和沉积物理化指标的研究.对间隙水中pH值、Eh、EC等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间隙水氧化还原特征对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对沉积物中形态磷与间隙水理化指标的相互关系做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草型湖区间隙水还原性高于藻型湖区,间隙水氮磷分布和氧化还原特征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含量与间隙水氧化还原特征及正磷酸盐含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
张路范成新王建军秦伯强
关键词:间隙水营养盐水土界面太湖
太湖底泥的污染控制及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应用探讨被引量:7
2003年
太湖表层底泥营养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并有向水体释放倾向,对水体及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文章探讨了对太湖已开展或近期可开展的内源污染治理实用和示范技术,如外部污染源控制、原位覆盖、原位底泥氧化、原位上覆水充氧、生态疏浚、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自然消减技术等。对上述技术运用于太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郑超海范成新逄勇
关键词:太湖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
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磷形态分布研究被引量:112
2004年
选择了我国第三大浅水湖泊——太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进行沉积磷形态的连续提取研究。太湖湖区沉积磷中不稳态磷(LP)及铝结合态磷(Al-P)含量很低,其余形态磷为铁结合态磷(Fe-P)<钙结合态磷(Ca-P)<有机磷(Org-P)。河流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相对含量高于湖泊沉积物,绝对含量平均值约为湖泊沉积物的3.9倍,铁结合态磷的绝对含量约为湖泊沉积物的3/4,湖区沉积物Fe-P含量与水体中PO3-4、Chl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与间隙水的氧化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太湖各湖区沉积物的磷形态表现为空间差异较大,活性组分的差异性要大于活性较差的组分。总的来说北部湖区沉积物中Fe-P和Org-P含量高于其他湖区,这与太湖北部湖区水体高营养级和藻类爆发关系密切。湖区沉积磷的垂直分布规律较复杂,既有随深度增加的,也有随深度降低的,河流沉积物同样如此。这与太湖及河流生态条件、污染物排放以及沉积动力学条件不同有关。
张路范成新池俏俏王建军秦伯强
关键词:沉积物入湖河流太湖
种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影响被引量:33
2006年
研究太湖常见6种沉水植物在五里湖未扰动底泥上生长情况及其对沉积物磷化学形态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沉水植物生长过程使水体的pH、Eh以及藻类含量的变化,使铁磷、有机磷等主要化学形态磷的释放得到明显的控制,同时沉水植物的生长使沉积物中总磷水平也有明显的降低。所以恢复沉水植物是控制湖泊内源磷负荷的有效方式。
包先明陈开宁范成新
关键词:沉水植物沉积物化学形态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1.铵态氮释放速率的空间差异及源-汇通量被引量:113
2004年
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穴m2·d雪、12.6±6.9mg/穴m2·d雪和34.1±20.8mg/穴m2·d雪,不同湖区其释放速率差异极大.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的水域,氮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受死亡残体沉降和分解影响明显的草藻型湖区,氮的年释放通量较大.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年净通量为9960.3±4960.0t,其中成汇的通量值约为-911±637.9t/a,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经过了一次的源-汇转换过程.
范成新张路秦伯强胡维平高光王建军
关键词:通量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
太湖底泥间隙水中金属离子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被引量:16
2004年
在太湖梅梁湾应用peeper(渗析膜式)技术获取底泥间隙水及近界面上覆水,对其中的溶解性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与氧化还原等特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Mg元素外,自上覆水向下层底泥,Na、K、Ca、Sr、Ba含量逐渐减少,反映这些元素有自上覆水向底泥中扩散的趋势.其中,溶解态的Ca、Sr元素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994,n=30);氧化还原电位(Eh)对间隙水中Fe2+和Mn2+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但近界面上Fe2+含量对氧化还原电位的突变略有滞后.
王建军范成新张路朱育新郑超海
关键词:金属元素间隙水氧化还原电位太湖
Estimation on dynamic release of phosphorus from wind-induce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Lake Taihu被引量:25
2004年
Through man-made disturbance experiment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and wind speed in different lake areas were simu-lated, the physicochemical formal transformation and biological mineralizing and decaying processes of phosphorus in SPM were studied, the contribution of phosphorus transformation to phosphorus loading of the water of Lake Taihu was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out 0.44 t·a-1 loading in Lake Taihu mainly comes from phosphorus-releasing action of SPM in physicochemical transformed to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and the contribution mainly from biological mineralizing and decaying was about 425.8 t·a-1, which is equal to 15.0% of the total external loading of Lake Taihu, namely 4.7—7.5 times as much as SRP loading en-tering the lake by the rivers; thus it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in dynamical internal loading of the lake.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for dynamical internal loading in lakes are organic phosphorus content in suspended solid and its biological transition availability.
FAN Chengxin1, ZHANG Lu1,2, QIN Boqiang1, WANG Sumin1, HU Weiping1 & ZHANG Chen1 1. Taihu Lake Laboratory for Ecosystem Research,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关键词:PHOSPHORU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