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09LZUJBWZD001)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进张慧敏聂成军刘洁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都市
  • 2篇都市空间
  • 2篇檐下
  • 2篇屋檐
  • 2篇物质性
  • 2篇《上海屋檐下...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欣赏
  • 1篇润下
  • 1篇身体
  • 1篇神话
  • 1篇生态美学
  • 1篇生态批评
  • 1篇失位
  • 1篇诗学
  • 1篇衰微
  • 1篇偷猎
  • 1篇转喻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7篇张进
  • 3篇张慧敏
  • 1篇刘洁
  • 1篇聂成军

传媒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甘肃广播电视...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元身体学及其方法论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在身体研究的视野中引入亨利.列斐伏尔的"元哲学"概念和"三元辩证法"的批评实践,试图建立一种"元身体学"的阐释框架,将对身体的思考同时纳入认识论上时间—空间—社会的三元辩证法、语言论上隐喻—转喻—象征的表征系统、本体论上体验—规训—偷猎的身体实践中,让身体的复杂性、丰富性、隐秘性和革命性回归身体。
张进聂成军
消费文化浸润下的音乐欣赏——从《我是歌手》的成功谈起被引量:1
2013年
《我是歌手》作为当下一档极其火爆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无论节目形式(现场演唱)、主角定位(成熟歌手),还是作品要求(经典+改编)、评委选择(大众评审团)等,都体现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从消费文化视域对此节目进行一一解析,从中可以管窥消费文化特点及当下大众审美表征。
刘洁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众文化音乐欣赏
城市日常生活的神话与现代戏剧的衰微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现代戏剧在其形成期就带有一种本体性的文化品格,即生于城市、表现日常。在此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话剧由于不断地实践着这一文化品格而能够持久不衰,并诞生了很多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然而,在进入新时期之后,由于现代历史条件与剧作家对现代性的追求与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剧作家们在80年代有了从事种种戏剧实验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消费社会中大众娱乐文化在90年代开始崛起并迅猛发展,而无论是远离大众日常实践的实验戏剧还是日常消费中的大众文化,都对现代话剧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导致其走向了衰微。
张进张慧敏
关键词:城市戏剧
论物质性诗学被引量:13
2013年
物质性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的参照系,文学观念的变革通过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变化而昭显出来。近几十年来,理论批评从"物质/符号/精神"三元辩证结构出发来阐释文学文本的物质性,渐次凸显出一个可称之为物质性诗学的理论批评空间,其中融会了文学理论探索的一系列新成果,被视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旨在梳理和考察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物质性批评实践的脉络,以及与文本、互文本和超文本概念相关合的符号物质性、社会物质性和历史物质性等观念的演替过程,阐述和反思物质性诗学探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进
关键词:物质性诗学
都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与抵抗实践——对《上海屋檐下》的日常生活内涵再解读被引量:2
2013年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聚焦于上海一幢拥挤昏暗的弄堂中,着重表现其中五户市民家庭琐碎而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弄堂不仅是上海市民文化的诞生地与市民社会的微观呈现,而且极大地影响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它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反空间"而游离于既定统治秩序的控制之外,并被知识分子通过想像性地"利用"使其转化成为一个抵抗的空间形式。生活在弄堂中的市民尽管都是一群最普通的弱者,挣扎在现代日常生活的牢笼之中,但他们的日常实践又在生活不可忍受的背后蕴含着转化的契机以及重构日常、僭越控制的机缘。
张进张慧敏
关键词:都市空间
物质性、地方意识与生态美学被引量:1
2014年
20世纪中叶以来,迅猛发展的交通、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地方意识构成了严重威胁,促生出强烈的失位感和漂泊感,引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注。"空间转向"运动通过强调空间的"物质性"而突显空间的社会生产品质,开拓出"活态空间"和"第三空间"的特殊领域,试图对"地方意识"进行呵护;文化地理学则区分出文化所标示出的空间(如洲际、国界)、文化所创造的"位置"或"景观"(如绿地、购物中心)以及充满文化意义的地方(如茶馆、咖啡屋)等不同空间,突显出主体间生活世界和"呵护之所"等"地方"的生命体验意义。这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探索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表征、空间与时间、地理与历史、地方意识与空间意识的关系问题"问题化"了,亟待生态美学作出会通和说明。本文旨在考察从"空间转向"、"活态空间"到"地方意识"的思想脉络,阐述"天气美学"作为生态审美的范式意义。
张进张丹旸
关键词:物质性生态批评
论“活态文化”与“第三空间”被引量:19
2014年
旨在考察梳理中西方文化学术中的"活态"思想资源脉络,总结融会庄子"意之所随"、威廉斯"活态文化"、列斐伏尔"活态空间"和索亚"第三空间"等理论中的"活态"思想成果,辨析和阐发其本质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张进
关键词:活态文化
都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与抵抗实践——对《上海屋檐下》的日常生活内涵再解读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聚焦于上海一幢拥挤昏暗的弄堂中,着重表现其中五户市民家庭琐碎而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弄堂不仅是上海市民文化的诞生地与市民社会的微观呈现,而且极大地影响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
张进张慧敏
关键词:都市空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