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A01808)

作品数:21 被引量:1,090H指数:12
相关作者:谭春萍杨建平李曼秦大河朱国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3篇冰川
  • 3篇脆弱性
  • 2篇冻土
  • 2篇多年冻土
  • 2篇全球变暖
  • 2篇流域
  • 2篇河流域
  • 2篇变暖
  • 2篇冰冻圈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 1篇单纯形
  • 1篇单纯形法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种植
  • 1篇冬小麦种植面...
  • 1篇冻土区
  • 1篇度日
  • 1篇多年冻土区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泰安市第一中...
  • 1篇吉林省气象服...

作者

  • 5篇李曼
  • 5篇杨建平
  • 5篇谭春萍
  • 4篇秦大河
  • 3篇刘晓宏
  • 3篇王文志
  • 3篇朱国锋
  • 3篇吴国菊
  • 3篇杨圆
  • 2篇徐国保
  • 2篇曾小敏
  • 2篇王世金
  • 2篇赵军
  • 2篇效存德
  • 2篇胡鹏飞
  • 2篇杨岁桥
  • 2篇王凯
  • 1篇刘景时
  • 1篇张秋良
  • 1篇吴晓东

传媒

  • 7篇冰川冻土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Resear...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被引量:527
2014年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往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征2℃以内(相对于1861-1880年)。
秦大河Thomas Stocker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0
2015年
以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流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为案例研究区,通过社会调查方式,从总体、再分别通过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部分,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感知,剖析了公众感知的流域差异性与原因,对比分析了三大河流域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效果与认可程度.结果表明: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三大河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农业生产、生态影响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归因于三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冰川分布与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在冰川变化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效果与接受程度不同.三大河流域公众均认可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这两项措施,且认为实施效果好;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已得到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普遍且效果好;水票制措施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的最好,黑河一般,疏勒河较差.
杨圆杨建平李曼谭春萍王生霞王世金
关键词:冰川变化
疏勒河流域双塔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及其原因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1996—2010年双塔灌区各乡(镇)农作物类型、种植面积、供水定额、用水定额、作物单产及价格等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原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10年作物种植面积较1996年增长2.3倍,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作物总产值和单位产值均明显提高,说明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在产生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明显。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受自然条件、政策指导、历史根源、农民意愿、市场调节、灌溉供水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中的水资源供应状况主要影响作物种植面积,其他因素影响作物种植类型。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当地农业产值在增长同时,用水紧张现象较以前有所缓解,地表水基本可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使用,从而对保护当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李曼杨建平谭春萍杨圆
关键词:灌溉
青海省三江源牧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被引量:20
2014年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以ArcGIS和SPSS软件为工具,选取2010年冬春季平均雪深、积雪日数、雪灾重现率、坡度、牲畜密度、冬春超载率、产草量、地区GDP和农牧民纯收入9项雪灾风险因子,建立了三江源地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价与区划。结果显示,1)1960-1980年,三江源地区冬春季雪灾发生频次处于一较长时期的低值期。1980以后,雪灾频率呈增加态势,期间雪灾频次占59年来雪灾总数的62%。在空间分布上,雪灾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地区东南部一带。2)回归模型系数中,平均雪深、雪灾重现率、产草量和牲畜密度因子对雪灾影响程度占有绝对权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2.17,1.38,1.27和0.92,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则最低。3)2010年,三江源地区雪灾极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颜喀拉山南部的玉树、称多、杂多和囊谦县,以及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甘德、达日、玛沁和久治县,而极低风险区则地处西部可可西里无人区和沱沱河流域大部分区域。4)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在ArcGIS中绘制的三江源雪灾综合风险区划图与历史实际雪灾空间分布基本吻合。该研究不仅可为防灾减灾救灾部门制定灾前减灾规划、灾后救助和恢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于牧区减轻雪灾损失、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王世金魏彦强方苗
关键词:牧区雪灾综合风险评估
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落叶松和樟子松生长的气候响应差异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以大兴安岭北部根河、呼中和汗马冻土区落叶松和樟子松为样本,建立了五个树轮宽度年表,并计算获取了五个样点的树轮截面积指数(BAI)序列。树轮BAI-气候响应关系分析表明,气温为这一地区落叶松和樟子松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落叶松和樟子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落叶松BAI与3月平均气温,樟子松BAI与前一年12月至当年4月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考虑到水热综合影响,落叶松BAI控制因子由1957-1990年与其呈显著正相关的1月份SPEI转变为1991-2013年与其呈显著正相关的1-4月SPEI和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的3月份平均气温;樟子松BAI控制因子则由1957-1990年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的2月和8月份平均气温转变为1991-2013年与其呈显著正相关的7月份降水量和6-7月SPEI。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水热环境改变使得冻土区树木生长限制因子发生变化。
张轩文杨丽刘晓宏张秋良王文志曾小敏吴国菊
关键词:落叶松樟子松种间差异多年冻土区
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被引量:15
2018年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冰冻圈变化与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人类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加剧。特别地,冰冻圈快速变化对其影响区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福祉、经济社会系统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鉴于冰冻圈区位劣势及其较为落后的经济水平,其应对冰冻圈变化的能力极为有限。目前,适应仍然是冰冻圈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分析是适应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基础,其适应性管理战略则是减轻冰冻圈快速变化不利影响、降低自然和经济社会系统防御其不利影响脆弱性的最终目标。
王世金丁永建效存德
关键词:适应性管理
冰冻圈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69
2014年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因子和指示器,也是对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冰冻圈变化正在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文中给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全球和中国冰冻圈的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着重从气候效应角度,综述了青藏高原和欧亚积雪、北极和南极海冰、冻土与冰川变化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秦大河周波涛效存德
关键词:冰冻圈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全球变暖
中国冰川脆弱性现状评价与未来预估被引量:22
2013年
冰川的脆弱性是指冰川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于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三要素为标准,遴选构建了我国冰川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中国1961-2007年594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和590个站点的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平台,使用空间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冰川脆弱性指数模型,在区域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冰川脆弱性的现状.基于IPCC A1B气候情景下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数值、21世纪冰川变化预估数据,对2030年代和2050年代的冰川脆弱性进行了初步预估.依据自然分类法,将冰川脆弱性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强度脆弱与极强度脆弱5个等级.结果表明:从现状看,中国冰川对气候变化很脆弱,约92%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且强度脆弱区和极强度脆弱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情景和动态上,2030年代和2050年代仍有约80%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但整体上冰川脆弱性呈减弱趋势,局部地区冰川仍处于强度和极强度脆弱状态.冰川脆弱性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现状情况下,冰川脆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冰川的地形暴露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030年代和2050年代除地形因素之外,降水量变化上升成为冰川脆弱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冰川脆弱性不增反降,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杨建平李曼杨岁桥谭春萍
关键词:冰川气候变化脆弱性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of an oas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ffected by glacier change in a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被引量:2
2019年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in a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 for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s define the vulnerability of an oas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to glacier change; select 16 indicators from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s according to exposure, sensitivity, and adaptive capacity; and construct a vulnerability-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aimed at an inland river basi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Vulnerability of the oas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ffected by glacier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is evaluated by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SPCA)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glacier chan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vulnerability are analyze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oas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affected by glacier change is of more than medium grade, accounting for about 48.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in the study area.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vulnerability, the oasis economic belt is the most vulnerabl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exposure of the system to glacial change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an increase in glacial meltwater is not enough to overcome the impact of increased exposure,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high vulnerabilit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vulnerability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near-,medium-, and long-term adaptation initiativ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JianPing YangMan LiChunPing TanHongJu ChenQin Ji
关键词:OASISINLANDBASINSGLACIER
冰冻圈水循环在全球尺度的水文效应被引量:12
2015年
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冰冻圈诸要素,其冻、融过程导致水循环发生重要变化,进而影响大洋、河流水文过程及大气水分循环过程.本文在分析两极地区海洋淡水组成的基础上,论述了两极地区冰冻圈对大洋输入淡水的影响,阐释了冰冻圈与大洋热盐环流的关系,讨论了冰冻圈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程度.研究指出,在南、北纬60o^90o范围南、北极海洋的淡水年循环中,海冰和北极融雪参与的水量远超过降水-蒸发过程的水循环量;北极融雪与河流补给、山地冰川、冰帽及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海冰、冰间湖等冰冻圈要素的变化可以显著地影响海洋深水对流强度及深水的形成,从而影响海洋热盐环流.冰冻圈对海平面变化影响的评估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1990年开始的5次IPCC评估报告中,历次对海平面上升贡献的评估结果相差较大.总体来看,若不考虑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在海洋热膨胀和冰冻圈这两大影响因子中,工业化升温以来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各占一半.
丁永建张世强
关键词:冰冻圈水循环海洋环流海平面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