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98H16) 作品数:22 被引量:121 H指数:7 相关作者: 李晓晨 王立志 苏丽娜 李娜 王冬 更多>> 相关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温度对小斑熊虫Milnesium tardigradum Doyère(缓步动物门,小斑熊虫科)食量和食物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06年 为研究温度对小斑熊虫Milnesium tardigradum食量和食物消化率的影响,以轮虫为食物,将20只小斑熊虫分成两组,每组10只,分别在20℃和5℃下驯化饲养10天,并在各自驯化温度下进行实验观察。对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小斑熊虫的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20℃下饲养的个体取食轮虫的个数比5℃下的多0.84个/天;小斑熊虫的食物消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20℃下的小斑熊虫消化率比5℃下的快24 h。 王立志 李晓晨关键词:温度 食量 消化率 大蟾蜍蝌蚪与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温度效应 被引量:15 2005年 将大蟾蜍(Bufogargarizans)蝌蚪及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5℃、15℃、25℃3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长、体宽的变化,分析温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5℃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及体长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5℃下,大蟾蜍蝌蚪的体长、体宽和中国林蛙蝌蚪的体宽的增长速率最快。(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指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对数增长关系;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和体长与时间都呈对数关系,而体宽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呈一种线形关系,并且相关系数R都在0.75以上。(3)在相同时间内,25℃的温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在5℃的温度条件下,两种蝌蚪都不能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温度对大蟾蜍蝌蚪和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王立志 李晓晨 张春博关键词:变态率 蝌蚪 大蟾蜍 中国林蛙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2007年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王立志 李晓晨关键词:中国林蛙 孵化 温度 最适温度 致死温度 中华蟾蜍蝌蚪对高渗溶液的耐受性 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解中华蟾蜍蝌蚪对高渗溶液的耐受性,采用常规静态实验,用蔗糖调节溶液渗透压对蟾蜍蝌蚪进行渗透耐受实验;采用方差分析统计溶液渗透压对蟾蜍蝌蚪的存活率、体积变化和活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蟾蜍蝌蚪能够忍受溶液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渗透压较低的溶液其适应对策为调节,而对渗透压较高的溶液则为协变。蝌蚪对水溶液的耐受渗透压为1485.24mOsm,其存活率随渗透压增高而降低;同一渗透压下,蝌蚪存活率随在溶液中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蟾蜍蝌蚪体内水分在不同浓度溶液中丧失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即使在同一浓度的溶液中,体积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缩小,并且溶液浓度越高,体积减小的速率越大。身体失水对蝌蚪的行为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蝌蚪的活泼性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刘莹 李晓晨 郁笛关键词:中华蟾蜍 蝌蚪 渗透压 耐受性 活动性 鼢鼠洞道结构的建筑工程学分析 被引量:8 2001年 运用建筑工程学原理分析了鼢鼠洞道结构的适应进化机理 .鼢鼠采用压实洞壁的方式既解决了土的搬运问题又改善了洞道的受力性能 ;通过修建侧洞不但解决了中途转身和相互避让时因洞道窄小而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避免了因挖掘过大的洞道所造成的较多的体能消耗 .鼢鼠洞道的整体结构充分体现了经济、高效和实用的原则 ,符合最适性理论观点 。 李晓晨 李娜 王冬关键词:鼢鼠 建筑工程学 不同海拔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9 2006年 为研究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对地处秦岭北坡的南五台山缓步动物群落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设置3个样区、45个样方,共采集缓步动物919个,个体密度平均816.89个.m-2,隶属缓步动物门2纲2目3科7属11种。其中Macrobiotus hufelandi和M.harmsworthi共占总采量的92.93%,为优势类群。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修正的Hill指数来计算各生境缓步动物群落结构特点。研究表明,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海拔的下降其物种的个体数量、群落优势类群的数量和优势物种数都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中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而群落优势度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不同海拔样区的群落相似性较低。 刘莹 李晓晨关键词:缓步动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相似性 海拔 群落结构 缓步动物休眠现象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06年 本文对缓步动物休眠现象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休眠现象是一个集合名词,指的是缓步动物为克服不利的环境条件而出现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弱甚至暂停的生命状态。最新的观点将其划分为两类,即隐生和滞育。根据导致隐生的环境因子的不同,又可分为低湿隐生、低温隐生、高压隐生、低氧隐生四种形式。滞育包括包囊和休眠卵两种形式。缓步动物的三种休眠状态(桶状、包囊和休眠卵)在其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够出现,以度过极端不利的环境,并以此延长生物个体的寿命。总之,休眠现象在缓步动物的生态和进化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苏丽娜 李晓晨关键词:缓步动物 滞育 大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高密度效应 2006年 将大蟾蜍(B uf o g arg arizans)蝌蚪分别饲养在40、80、120、160、200和240只/L 6个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体重和死亡率的变化,分析密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生长发育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大蟾蜍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都极显著(P<0.01);(2)在40只/L的密度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体重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40只/L的密度下,大蟾蜍蝌蚪的全长、体重的增长速率最慢;(3)在相同时间内,40只/L的密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存活率最高,在240只/L的密度条件下大蟾蜍蝌蚪的存活率最低;(4)大蟾蜍蝌蚪的生长发育速度随饲养密度的升高而减慢。 王立志 李晓晨关键词:发育 存活率 蝌蚪 大蟾蜍 热驯化和实验温度对鼎突多刺蚁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09年 以鼎突多刺蚁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热驯化和实验温度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将成年的鼎突多刺蚁随机分成2组,分别置于20℃和30℃下驯化4周。经过驯化的动物分别在20℃或30℃观察、统计它们的运动能力指标——停顿频率、疾跑速度、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实验温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了鼎突多刺蚁的运动速率;经过特定温度驯化的鼎突多刺蚁在该特定温度下的运动能力,相对于经过不同温度驯化而在相同温度下实验个体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上述研究结果支持驯化有益假说。 苏丽娜 李晓晨关键词:鼎突多刺蚁 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05年 本文简要概述了20世纪以来缓步动物在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成就。按照缓步动物前沿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王立志 李晓晨关键词:缓步动物 分类学 生物学 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