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219601)

作品数:1 被引量:18H指数:1
相关作者:倪善芹武昱东琚宜文范俊佳胡圣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热流
  • 1篇热史
  • 1篇热史恢复
  • 1篇热演化
  • 1篇煤田
  • 1篇淮北煤田
  • 1篇古热流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侯泉林
  • 1篇胡圣标
  • 1篇范俊佳
  • 1篇琚宜文
  • 1篇武昱东
  • 1篇倪善芹

传媒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生成的控制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镜质组反射率古温标和古热流法恢复了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史和构造沉降史,并探讨了与煤层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研究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的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1)热成因气生成阶段:两淮煤田地壳明显加厚、煤层埋深迅速增加(达3000m),盆地基底热流持续上升并在晚侏罗纪达到峰值(50—81mW.m-2),煤层在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中经历了较高的古地温(140—180℃),有利于热成因煤层气生成.(2)气藏破坏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两淮煤田进入伸展减薄阶段,地层遭受大量剥蚀,热流值迅速减小,二叠系含煤地层被抬升至近地表甚至出露,原来生成的热成因煤层气大量逸散.(3)次生生物气补充阶段:古近纪之后,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恢复沉降、接受沉积,古热流值减小速度变缓,并趋于稳定,煤层一度处在2—50℃,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大量生成.
武昱东琚宜文侯泉林胡圣标倪善芹范俊佳
关键词:淮北煤田古热流热史恢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