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252)
- 作品数:16 被引量:63H指数:6
- 相关作者:郭雄平智广耿冬左弘张宝弟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陕西省卫生厅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关节病的基因易感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6年
- 骨关节病(osteo arthfitis,OA)是关节炎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在发达国家引起关节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其病变不同于单纯的老化过程.整个关节均可受累.呈现迟发性关节软骨退化。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直及功能障碍.严重时需置换关节。OA的病因学研究中,虽然疾病相关易感基因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伴随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连锁扫描技术的广泛开展,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此.作者就OA候选基因、全基因组连锁扫描、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以下综述。
- 康磊郭雄徐小洁周玉玲
- 关键词:骨关节病基因易感性多态性
- 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发生坏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综述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发生坏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有关大骨节病与关节病的研究现状。结果大骨节病核心家庭有家庭聚集性趋势,患者软骨除表现有深层软骨细胞坏死外,还表现有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和去分化;与骨关节病比较,大骨节病尚未开展STR多态性、软骨胶原基因和基因芯片方面的研究。结论应采用STR多态性、软骨胶原基因、基因芯片技术深入研究大骨节病分子生物学机制。
- 郭雄
- 关键词:大骨节病软骨细胞分子生物学
- 大骨节病分子生物学与防治研究的新进展及展望被引量:11
- 2010年
- 大骨节病走一种地方性、慢性变形性骨关节病。自1849年发现以来.其病因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对大骨节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在拓展研究大骨节病软骨损伤的发病机制中.紧密围绕引起软骨深层细胞坏死的特异性致病因素。
- 郭雄
- 关键词:大骨节病软骨基因蛋白
- 陕西麟游大骨节病病区可疑致病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病区家庭可疑致病因素的暴露情况,寻找不同类型病区内影响大骨节病患病的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对轻、中、重三种类型病区的可疑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病区内可疑致病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卫生状况和肉蛋奶在各类型病区内均显示与患病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病区内影响患病的因素不同,轻病区为小麦、中病区为卫生状况和肉蛋奶、重病区是卫生状况、大米和肉蛋奶。结论影响患病的因素与病区类型有关,针对不同病区类型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有望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 平智广王福歧王治文张宝弟郭雄
- 关键词:大骨节病流行病学LOGISTIC回归
- 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6个STR位点基因频率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患者、病区内对照人群和非病区外对照人群12号染色体上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12号染色体上D12S358、D12S1675、D12S1663、 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区患者和病区内对照及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相应人群中6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对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2号染色体上D12S358、 D12S1675、D12S1663、D12S1697、D12S1725和D12S1613位点在大骨节病患者分别检出7、7、7、10、12和8个等位基因,13、12、9、17、19和10个基因型;在病区内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7、9、13和9个等位基因,12、10、12、19、16和8 个基因型;在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7、5、5、12、8和9个等位基因,17、16、8、22、14和8个基因型;各组间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在D12S1725位点,患者与病区内对照(P=-0.0119)及非病区外对照间(P=0.0050)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病区正常组及非病区正常组间无差异(P=0.590);其余各位点在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骨节病患者12号染色体的6个STR位点中D12S1725等位基因分布显著不同于病区与非病区正常人。
- 左弘郭雄康龙丽平智广张宝弟王世捷赖江华耿冬
-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大骨节病
- 关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的早期生物学标志被引量:15
- 2014年
- 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是一种损害透明软骨并导致软骨内化骨障碍的地方性骨关节病,自1849年发现以来,大骨节病的环境因素、软骨损伤分子生物学发生机制、早期诊断与有效防治措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病区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农村经济发展和膳食结构改善,儿童大骨节病总体发病趋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尽管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仍有儿童大骨节病发生,但东部病区已达到消除的水平。由于大骨节病致病因素及软骨早期损害的生物学特征未明,加之缺乏细胞和动物模型,至今难以确定引起软骨原发性坏死的环境致病物质及其生物学机制。
- 郭雄
- 关键词:大骨节病软骨损伤生物标志基因表达蛋白组学
- 陕南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内外环境砷、硒水平及对血清P53、BCL-2、NO、MDA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陕南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内外环境砷、硒水平及对血清P53、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煤、水、土、玉米、辣椒、血清、尿、发中砷、硒含量;采用ELISA法、硝酸还原酶法、TBA法分别测定血清P53、BCL-2、NO、MDA水平。结果病区煤、土、玉米、辣椒中砷、硒含量显著高于非病区;病例组血清、尿和发砷、硒含量显著高于内、外对照组;病例组血清BCL-2水平显著高于外对照组,病例组、内对照组的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外对照组。结论陕南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内、外环境砷含量增高,外环境硒含量偏高而内环境硒负荷适宜,其血清BCL-2水平增高,MDA降低,而P53、NO无显著变化。
- 王宇东王芝芳白广禄雷艳霞王立新范中学耿冬郭雄
- 关键词:燃煤型砷中毒丙二醛
- 11号染色体10个STR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大骨节病的关联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患者、病区健康人群(内对照)和非病区健康人群(外对照)11号染色体上10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多态性差异。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11号染色体上D11S1760、D11S4102、D11S4116、D11S4207、D11S4162、D11S914、D11S4127、D11S917、D11S4146和D11S915位点在陕西榆林、永寿等大骨节病病区患者和病区内对照及咸阳地区非病区外对照人群中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各组人群中10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对各组间基因频率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D11S1760、D11S4102、D11S4116、D11S4207、D11S4162、D11S914、D11S4127、D11S917、D11S4146和D11S915位点在大骨节病患者分别检出15、11、13、10、3、10、8、8、9和10个等位基因,34、17、23、22、6、14、19、17、20和20个基因型;在内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16、11、13、11、4、5、7、10、8和12个等位基因,27、16、25、25、8、8、13、17、16和26个基因型;在外对照人群中分别检出12、8、13、10、3、5、6、11、11和9个等位基因,24、10、24、21、6、8、13、20、22和21个基因型;各组间基因频率的分布比较结果显示:在D11S917位点,大骨节病患者、内对照与外对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9;P=0.014)。结论大骨节病患者及内对照人群11号染色体D11S917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显著不同于非病区正常人。
- 任峰玲史晓薇平智广郭雄
- 关键词:大骨节病短串联重复序列11号染色体
- 陕西省汉族人群2号染色体8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分析陕西汉族人群中2号染色体上8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基因座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对2号染色体上的D2S112、D2S162、D2S2330、D2S2216、D2S347、D2S259、D2S319和D2S168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D2S112、D2S162、D2S2330、D2S2216、D2S347、D2S259、D2S319和D2S168基因座分别检出7、11、9、8、9、9、8和13个等位基因,15、33、23、18、13、12、25和33个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杂合度分别为0.6985、0.8274、0.8042、0.6816、0.6541、0.5213、0.8432和0.8091;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911、0.8199、0.7891、0.6809、0.6388、0.5187、0.8372和0.8049。结论2号染色体上的这8个STR基因座在汉族人群中有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量,是理想的遗传标记物。
- 任峰玲郭雄史晓薇吕爱莉王世捷张银刚
-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多态性
- 陕南燃煤型砷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阐明陕南燃煤型砷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依据地方性砷中毒的诊断标准对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2个村的198例居民进行现况调查。在单因素分析剔除对燃煤型砷皮肤损伤相关性小的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因素间的共线性,再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燃煤型砷皮肤色素异常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1个变量中年龄、性别、居住年限、接触高砷煤时限、发砷、尿砷、血砷、尿硒、血硒、发硒和吸烟等11个变量与燃煤型砷皮肤损伤有关,经主成分分析消除因素间的共线性后再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接触高砷煤时限、年龄、血砷负荷、居住年限、尿砷负荷和发砷负荷等6个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接触高砷煤时限、年龄、血砷负荷、居住年限、尿砷负荷和发砷负荷是陕南燃煤型砷皮肤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 王芝芳郭雄白广禄雷艳霞王宇东范中学张强丁曰清
- 关键词:皮肤损伤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