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117)

作品数:10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荣西刘淑文张艳妮刘海青朱瑞静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国土资源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同位素
  • 3篇裂变径迹
  • 3篇流体
  • 3篇隆升
  • 3篇隆升速率
  • 3篇北缘
  • 3篇成矿
  • 2篇灯影组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演化史
  • 2篇扬子板块
  • 2篇扬子板块北缘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2篇热演化
  • 2篇热演化史
  • 2篇流体研究
  • 2篇化学特征

机构

  • 12篇长安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西安地质矿产...

作者

  • 11篇李荣西
  • 6篇张艳妮
  • 5篇朱瑞静
  • 5篇刘淑文
  • 4篇刘海青
  • 3篇曾荣
  • 2篇陈宝赟
  • 2篇朱德明
  • 2篇刘云华
  • 2篇张少妮
  • 2篇王宁
  • 1篇段立志
  • 1篇董树文
  • 1篇夏彬
  • 1篇张海东
  • 1篇郑绪忠
  • 1篇高永宝
  • 1篇刘玲芳
  • 1篇戈晓红
  • 1篇李兴

传媒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矿床地质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确定造山带隆升速率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矿物裂变径迹技术是一种低温热史及年代学测定技术,广泛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热史分析、沉积物来源、造山带隆升剥蚀、地质年代学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造山带构造隆升速率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笔者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利用裂变径迹反演热史、裂变年龄和矿物对-封闭温度法确定构造隆升速率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分析其优缺点,指出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构造隆升速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刘海青李荣西张艳妮朱德明朱瑞静王宁赵帮胜
关键词:裂变径迹热历史隆升速率
扬子板块北缘马元铅锌矿床两类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2015年
对马元铅锌矿白云石-硫化物型和重晶石-硫化物型矿石中的热液矿物白云石和重晶石的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表明,白云石的δ^(13)CPDB为-2.51×10-3~0.93×10-3,δ18OSMOW为17.55×10^(-3)~23.24×10^(-3),说明成矿流体中碳、氧来源于震旦系碳酸盐岩的溶解;锶同位素组成(0.711 46)表明Sr来源以壳源锶为主,可能与富放射性锶的上覆碎屑岩或下伏基底变质火山岩有关;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δEu平均为1.415),表明白云石-硫化物型矿化流体具有盆地中循环热卤水特点。重晶石的硫同位素(平均为33×10^(-3))具有富重硫且分布均一的特点,暗示硫可能来源于富集重硫的单一海相硫酸盐;Sr同位素(0.709 18~0.709 71)特征表明其来源以海水锶为主,有少量壳源锶加入;稀土元素具有明显负Ce异常(δCe平均为0.255)和正Eu异常(δEu平均为1.43),表明重晶石--硫化物型矿化有关的流体可能是海水(或大气降水)与盆地循环热流体混合的结果。白云石--硫化物型矿石和重晶石-硫化物型矿石的沉淀可能是盆地中循环热卤水与海水(或大气降水)两种端元组分以不同比例混合的结果。
刘淑文李荣西曾荣李兴
关键词: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扬子板块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
张艳妮李荣西刘海青朱瑞静朱德明王宁赵帮胜
关键词:构造隆升热演化史裂变径迹沉降速率隆升速率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陕西南郑马元铅锌矿区灯影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灯影组白云岩是南郑县马元铅锌矿的赋矿围岩。本文通过野外调研和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赋矿围岩白云岩的沉积环境。白云岩主量元素 CaO 为23.15%~30.54%,MgO 为16.53%~22.05%,SiO2为0.43%~26.06%,钙镁含量及比值都接近纯白云岩(CaO 为30.4%,MgO 为21.8%,CaO/MgO=1.39)的值,表明灯影组地层主要为白云岩。Al2 O3、K2 O、Fe2 O3、TiO2含量极低,表明灯影组白云岩基本不受陆源组分的影响。因此,利用微量、稀土元素判别沉积环境是可靠的。白云岩微量元素 V/Cr、Ni/Co、V/(V+ Ni)比值分别小于2、5、0.6,U/Th 比值介于1.89~230.00,均值75.24,后太古代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具有中稀土富集、轻稀土与重稀土相当、正 Eu 异常及正 Ce 异常的特征。V/Cr、Ni/Co、V/(V+Ni)比值及正 Ce 异常表明灯影组白云岩沉积时水体处于氧化环境,异常高的 U/Th 比值及正 Eu 异常暗示灯影组白云岩沉积时水体受海底喷流热卤水的影响。
陈宝赟李荣西刘海青张艳妮刘淑文
关键词:铅锌矿灯影组白云岩
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硅、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8
2014年
通过对上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构造带与碑坝穹窿构造带中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探究其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30Si值为0.6‰~1.6‰,全为正高值,与沉积成因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并且该地区当时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物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也说明其为沉积成因;另外,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18 O值为20.3‰~21.6‰,与沉积成岩石英的δ18O一致,通过硅质岩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该地区硅质岩形成温度明显的高于古海水温度,表明研究区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最后推断研究区硅质岩系是沉积成因的,且在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
张艳妮李荣西段立志张少妮朱瑞静陈宝赟
关键词:硅质岩成因硅同位素氧同位素
扬子板块北缘马元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被引量:7
2016年
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马元铅锌矿呈似层状产于震旦系灯影组角砾状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脉石矿物有白云石、重晶石和少量石英、萤石、方解石等。本文着重对主要矿石及脉石矿物的锶、硫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其成矿机制。早期沉淀产物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及白云石的^(87)Sr/^(86)Sr比值为0.71111~0.71241,表明Sr来源以壳源锶为主;晚期重晶石^(87)Sr/^(86)Sr比值为0.70918和0.70971,表明重晶石中的锶主要来源于海水锶,有少量壳源锶加入。早期产物白云石、闪锌矿和方铅矿的稀土元素具有类似热卤水特征的明显正Eu异常(去掉特高值后平均值为1.99),而晚期重晶石则具有类似海水特征的负Ce异常(0.26)。硫同位素表现出富重硫(δ^(34)S>12‰)的特点,表明硫可能主要来源于海相硫酸盐。还原硫的形成机制为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有机质如甲烷可能充当了还原剂。闪锌矿、方铅矿及重晶石的δ^(34)S值各自集中分布在较小的范围内且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暗示金属、还原硫和硫酸根可能是同一成矿流体搬运的。矿质沉淀机制可能是地层中循环的富含放射性锶以及多种金属元素的成矿热卤水与下渗的海水(或大气降水)混合导致的。早期沉淀白云石、闪锌矿以及方铅矿的流体以热卤水为主,晚期与重晶石沉淀有关的流体则具有相对富含海水(或大气降水)的特点。
刘淑文李荣西刘云华曾荣
关键词:硫同位素锶同位素REE成矿机制
纤维状方解石脉与构造流体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纤维状方解石脉作为同构造期流体活动产物,被认为是在超高压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高压流体排泄的标型矿物,记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流体特征。从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等。以大巴山前陆构造发育的纤维状方解石脉为例,综述了纤维状方解石脉和构造流体的研究方法、思路、内容及其构造意义,强调了构造脉体在古应力场恢复和构造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张艳妮李荣西刘海青
关键词:构造流体流体地球化学
陕西南郑马元铅锌矿床热液白云石地球化学被引量:5
2015年
陕西南郑马元层控型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北部碑坝穹隆构造的南缘,呈似层状产于震旦系灯影组角砾状白云岩构造带中。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脉石矿物有白云石、石英、重晶石、方解石和固体沥青。矿区明显发育早期微晶脉状和晚期(成矿期)粗晶团斑状热液白云石。本文对马元铅锌矿床两类热液白云石及围岩的C、O、Sr同位素及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脉状白云石的δ^(13)C(0.18‰)、δ^(18)O(-7.39‰)及^(87)Sr/^(86)Sr(0.70967)值与围岩震旦系白云岩大致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中C、O、Sr来源于震旦系白云岩的溶解,稀土元素具明显的Eu正异常(δEu=1.78),可能反映了其形成于较强的还原环境。成矿期团斑状白云石δ^(13)C值(-2.51‰~0.93‰)与围岩震旦系白云岩(-3.2‰~1.33‰)一致,δ^(18)O值(-12.91‰^-10.95‰)较围岩(-9.2‰^-3.85‰)平均偏低5.7‰,且团斑状白云石具有较围岩白云岩高的稀土总量和^(87)Sr/^(86)Sr值,表明流体可能流经了具有高87Sr/86Sr值和高稀土总量的基底或上覆碎屑岩系,其较围岩偏低δ^(18)O值和Eu正异常(δEu=1.42)可能与流体具有较高的温度有关。早期脉状白云石可能与震旦系地层中封存的低温压实作用流体有关,晚期(成矿期)与团斑状白云石有关的成矿期流体可能主要与循环达基底的深部中低温流体有关。
刘淑文李荣西刘云华曾荣刘玲芳
关键词:稀土元素
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古生代烃源岩特征
<正>我国南方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长期以来引人瞩目,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南方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烃源岩,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良好的物质基础。前人对南方地区烃源岩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是南方最主要的烃源岩(张林等...
李荣西朱瑞静刘海青张艳妮朱德明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被引量:12
2014年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在152 Ma以前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平均高达150·Ma^-1,此后便长期处于隆升过程;136~152 Ma时期为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56.3 m·Ma^-1,隆升量约为900 m,是燕山运动导致秦岭造山期后的一次陆内挤压;70~136 Ma时期为较缓慢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39.4 m·Ma^-1,隆升量约为2600 m,是秦岭造山晚期挤压的结果;0~70 Ma时期的隆升速率为42.8 m·Ma^-1,持续时间较长,隆升幅度约3000 m,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中生代构造隆升对本区低温热液矿体和油气保存极为不利;上新统以来(8 Ma或5 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大巴山前陆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张艳妮李荣西刘海青朱瑞静朱德明王宁赵帮胜
关键词:构造隆升热演化史裂变径迹沉降速率隆升速率四川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