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06186)

作品数:27 被引量:111H指数:6
相关作者:李传邓文安文萍杨腾飞秦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武汉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加氢
  • 9篇
  • 8篇渣油
  • 8篇沥青质
  • 5篇悬浮床
  • 5篇生焦
  • 5篇重油
  • 5篇裂化
  • 5篇稠油
  • 4篇悬浮床加氢
  • 4篇重油加氢
  • 4篇转化率
  • 4篇加氢裂化
  • 4篇常压渣油
  • 4篇催化
  • 4篇催化剂
  • 3篇官能团
  • 3篇光谱
  • 3篇红外
  • 3篇红外光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石油抚顺...
  • 1篇武汉京东方光...

作者

  • 20篇邓文安
  • 20篇李传
  • 8篇文萍
  • 7篇杨腾飞
  • 6篇秦勇
  • 3篇李庶峰
  • 2篇崔敏
  • 1篇李娟
  • 1篇杨彬
  • 1篇黄英
  • 1篇巩磊
  • 1篇杨涛
  • 1篇戴鑫
  • 1篇韩亚鹏
  • 1篇杜俊涛
  • 1篇陈磊
  • 1篇王晓丹
  • 1篇刘冰
  • 1篇王磊

传媒

  • 10篇石油学报(石...
  • 6篇石油化工高等...
  • 4篇石油炼制与化...
  • 3篇煤炭转化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油田化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河常渣及其加氢尾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被引量:1
2013年
对辽河常渣及其悬浮床加氢尾油中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辽河常渣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装置中进行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反应后产物经常减压蒸馏后,分离为<500℃馏分及>500℃加氢尾油。采用柱色谱法将辽河常渣分别进行四组分及六组分分离,将辽河常渣悬浮床加氢尾油进行六组分分离,测定了各个组分的酸值。结果表明,辽河常渣四组分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胶质中。辽河常渣六组分中,酸性含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重芳烃中。辽河常渣悬浮床加氢尾油的六组分中,酸性含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胶质中,其次是重芳烃。
文萍刘冰李传李庶峰邓文安
煤/重油加氢共炼中沥青质的转化规律被引量:2
2019年
以安徽褐煤为原料煤、钼酸铵为催化剂,分别采用马瑞常渣(MRAR)和克拉玛依常渣(KAR)为原料油在高压釜内模拟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在MRAR体系和KAR体系达到反应温度400℃后反应0 min和60 min时,提取产物中的沥青质和固体残渣,采用元素分析、FTIR、XRD、^13C NMR和SEM等手段分析其结构及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反应0 min和60 min时,与MRAR体系相比,KAR体系中沥青质的脂肪侧链都较长,且芳香片层的直径和高度较大,更易于缩合生焦,因此其干基无灰煤转化率低于MRAR体系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反应0 min时,KAR体系中沥青质的特征更接近煤液化沥青质的特征,此后随着次生沥青质的增多,KAR体系中沥青质的芳香片层高度与MRAR体系中沥青质的芳香片层高度差异明显减少。反应60 min时,共炼体系中固体残渣的脂肪链结构与其沥青质的脂肪链结构相似,表明部分固体残渣是沥青质缩合生焦形成的。SEM对比分析则进一步说明了共炼体系中沥青质是复杂的混合产物,随反应进行KAR体系相比MRAR体系形成了更多焦炭。
邓文安刘聪聪杨腾飞秦勇李传尹崇杰
关键词:沥青质生焦
马瑞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生焦过程被引量:10
2017年
采用高压反应釜,以马瑞常压渣油为原料,考察了渣油在420℃时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生焦过程,采用显微镜、SEM观察焦炭的微观形貌,采用元素分析、~1H-NMR、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反应过程中正庚烷沥青质结构组成变化,并与体系的生焦状况进行关联。结果表明,在生焦诱导期内(<50min),随着反应时间延长,沥青质的质量分数、金属元素质量分数、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及缩合程度增加,芳香片层间距减小;总生焦质量分数和悬浮焦质量分数缓慢增加,沉积焦质量分数基本不变;当反应进行50min时,沥青质的质量分数达到极值,与此同时部分片层堆积紧密且芳香度较高的沥青质缩聚体转化为焦炭;随着反应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开始减小,总生焦质量分数明显增加,剩余沥青质的金属元素质量分数、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缩合程度及芳香片层间距减小,分散在反应体系中的焦炭缩合成粒径较大的聚集体;当反应超过80min,粒径较大的悬浮焦聚沉转化为沉积焦,致使沉积焦质量分数迅速增加,悬浮焦质量分数及粒径都降低。
邓文安王磊李传韩亚鹏王兴旺
关键词: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沥青质
塔里木稠油及其组分结构参数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塔里木稠油1、塔里木稠油2、塔里木稠油3为原料,将3种稠油进行四组分的分离。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研究了3种稠油及其组分的基本性质,对稠油及其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稠油黏度大小、残炭值和沥青质含量从大到小顺序均为:塔里木稠油2、塔里木稠油1、塔里木稠油3;塔里木稠油2的芳碳率(fA)最高,塔里木稠油3及塔里木稠油1的芳碳率很接近。3种稠油的缩合指数(C.I.)差别不大。对同一种稠油,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参数CT、HT、fA、CA、RA、RT、RN、CN、C.I.从大到小顺序均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
文萍王晓丹巩磊崔敏李传郝海英邓文安
关键词:稠油结构参数
委内瑞拉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循环反应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以委内瑞拉常压渣油为原料,分别采用3种加氢裂化反应产物(>500℃馏分、>400℃馏分、>350℃馏分)作为循环尾油,在高压釜中进行了425℃、14 MPa下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循环反应研究,考察了循环尾油馏程以及尾油外甩比对循环反应体系生焦量、沥青质含量和液体产物分布的影响,并采用SEM、1 H-NMR测定了焦炭形貌和沥青质结构参数,以探索重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循环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相对于一次通过反应,尾油循环反应能有效提高原料转化率;采用>500℃馏分作为循环尾油时,体系生焦量随循环反应次数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而采用>400℃馏分或>350℃馏分作为循环尾油时,循环反应4次后,体系生焦量、焦炭形貌、液体产物分布、沥青质含量和结构均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当选择合适馏分作为悬浮床加氢裂化循环尾油时,重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循环工艺可行。此外,当反应温度和压力一定时,降低循环尾油的初馏点或减小外甩尾油比可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同时会使新鲜原料空速降低。因此,为保证较高的新鲜原料空速和转化率,必须采用合适的循环尾油馏程和尾油外甩比。
李传陈磊邓文安
关键词: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生焦沥青质
油溶性铁镍催化剂在煤/重油加氢共炼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以褐煤A为原料煤,以马瑞常压渣油为原料油,采用实验室合成的油溶性铁镍复合催化剂在高压釜中模拟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反应进行活性评价.采用XRD,SEM和TEM等表征手段分析催化剂的硫化产物及煤/重油加氢共炼体系产生的固体残渣,探究该复合催化剂与单金属催化剂之间产生活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相比于油溶性单金属铁、油溶性单金属镍催化剂,油溶性铁镍复合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可达87.37%.油溶性铁镍复合催化剂的硫化产物结晶度低,颗粒表面粗糙,分散度高,不仅存在铁、镍的单金属硫化物,而且形成了铁镍混晶的硫化物(Fe-Ni-S混晶).油溶性铁镍复合催化剂作用下得到的固体残渣,粒径小,结构松散,芳香度低,进一步证实油溶性铁镍复合催化剂促进了煤的深度转化.
邓文安孟环爽杨腾飞秦勇黄英李娟李传
煤溶胀对煤/油加氢共炼中煤转化率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选取安徽褐煤为原料煤,在不同温度下用催化裂化油浆对其进行溶胀处理,再将体系进行加氢共炼反应,以考察煤的溶胀对煤/油加氢共炼反应中干基无灰煤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激光粒度仪、比表面和孔隙度仪、SEM、XRD、FT-IR等分析手段对比了溶胀前后褐煤及反应残渣的组成和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油煤浆中的褐煤在200℃和300℃下均出现溶胀现象,伴随有轻微的转化,但在300℃下褐煤的溶胀现象更为明显,且300℃溶胀处理后进行加氢共炼反应,体系的干基无灰煤转化率由88.67%增至94.58%,反应残渣含量由4.12%降至2.73%。由表征分析可知,溶胀处理后褐煤的平均粒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孔隙结构增多。此外,溶胀处理后的反应残渣与未溶胀处理的反应残渣相比脂肪链变短,支链化程度降低,缩合程度降低,且300℃溶胀后残渣的芳香环取代度提高。证实溶胀处理增加了褐煤与活化氢的接触面积,增多了褐煤的加氢活性位点,有利于促进煤中有机质组分的转化并抑制稠环烃类的缩合,从而提高了转化率,降低了残渣含量。
王兴兆李传邓文安杨腾飞任志祥符欣怡
稠油及其组分结构参数和红外光谱的考察被引量:8
2013年
将委内瑞拉稠油进行四组分的分离。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委内瑞拉稠油及其组分的基本性质及结构参数,对稠油及其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委内瑞拉稠油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是: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沥青质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要远远大于其他3个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委内瑞拉稠油的结构参数CT、HT、CA、RA、RT、RN、CN、C.I.大小顺序均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委内瑞拉稠油的饱和分红外谱图在2 800~3 100cm-1和1 350~1 390cm-1出现强吸收峰,属于甲基和亚甲基的特征峰。羟基、羰基等基团的存在使委内瑞拉稠油胶质与沥青质分子之间及沥青质本身分子形成氢键。
文萍崔敏李传郝海英邓文安
关键词:稠油结构参数红外光谱
表面活性剂对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0
2013年
以轮古稠油为原料,考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OP-10(OP)对自制的油溶性降黏剂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酸十八醇酯共聚物(MSA)降黏效果的影响;通过相对黏度法和质量分数电导率法,从沥青质缔合性和稠油胶体稳定性两个方面分析表面活性剂在稠油降黏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的MSA能使稠油黏度从6.720 Pa·s下降到2.810 Pa·s,同时使稠油沥青质的缔合度减小,稠油胶体稳定性增强;CTAB、SDS和OP的加入均能继续提高MSA的降黏效果,其作用效果顺序为CTAB>SDS>OP;SDS和OP能促进MSA对沥青质的解缔作用,使沥青质缔合度继续减小,而CTAB不具备促进MSA解缔沥青质的能力;CTAB、SDS和OP均能促进MSA增强稠油胶体稳定性,其作用效果顺序为CTAB>SDS>OP,这与3种表面活性剂增强MSA降黏效果的能力顺序一致;对于轮古稠油,相对于稠油沥青质的缔合性,体系胶体稳定性是影响MSA降黏效果的主要因素。
崔敏李传文萍邓文安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胶体稳定性
分散型催化剂下克拉玛依超稠油常压渣油加氢裂化中沥青质变化对生焦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以克拉玛依超稠油常压渣油为原料,在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采用高压釜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下加氢裂化反应体系的生焦率与正庚烷沥青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1 H-NMR、TEM、XRD和SEM等方法研究了反应过程中沥青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并将其与生焦状况关联。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反应体系中沥青质质量分数和缩合度逐渐升高,少量沥青质大分子聚集体开始生成焦炭,生焦率增加缓慢,沥青质表面颗粒尺寸增大,颗粒数量和芳香片层层数增多,芳香片层间距减小;当反应时间增加至20min时,体系中沥青质质量分数达到极大值,沥青质大量聚集,芳香片层数和间距也达到极值;当反应时间超过20min之后,大量高缩合度的沥青质大分子聚集体迅速转化成焦炭,生焦率显著增加,焦粒的尺寸也明显增大,而反应体系中剩余的沥青质质量分数和缩合度逐渐下降,颗粒尺寸减小,颗粒数量和芳香片层层数减少,芳香片层间距增大。
邓文安杨涛李传戴鑫
关键词:加氢裂化沥青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