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11003)

作品数:59 被引量:1,188H指数:23
相关作者:刘景双孙志高王金达杨继松李新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0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39篇湿地
  • 37篇三江平原
  • 22篇小叶章
  • 17篇土壤
  • 15篇小叶章湿地
  • 8篇沼泽
  • 8篇湿地土壤
  • 7篇沼泽湿地
  • 7篇生物量
  • 7篇枯落物
  • 6篇生态系统
  • 6篇物量
  • 5篇N
  • 4篇氮素
  • 4篇生物地球
  • 4篇生物地球化学
  • 4篇湿地系统
  • 3篇氮沉降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机构

  • 58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沈阳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包头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58篇刘景双
  • 28篇孙志高
  • 25篇王金达
  • 20篇杨继松
  • 16篇李新华
  • 14篇秦胜金
  • 13篇周旺明
  • 10篇王洋
  • 6篇王国平
  • 6篇于君宝
  • 4篇赵光影
  • 4篇窦晶鑫
  • 2篇顾康康
  • 2篇孙丽娜
  • 2篇赵卫
  • 2篇李彬
  • 2篇王明全
  • 1篇程莉
  • 1篇张学林
  • 1篇秦泗刚

传媒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土壤通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湿地科学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生态环境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17篇2007
  • 22篇2006
  • 6篇2005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在不同水位梯度上的分解及硫素释放动态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分解袋法,研究了小叶章枯落物在不同水位梯度上的分解动态和硫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在450d的分解试验中,小叶章枯落物在不同水位梯度上具有相同的分解模式,均为快-慢交替变化的模式,干物质残留率沿着水位梯度从洼地边沿到中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分解速率表现为逐渐增大,水分条件是影响小叶章枯落物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水位梯度上枯落物中硫的浓度呈波动性变化,这种变化和干物质损失率呈线性相关,分解450d后,枯落物残体中总硫浓度沿着水位梯度从洼地边沿到中心依次为:0.588g·kg^-1、0.508g·kg^-1、0.404g·kg^-1、0.359g·kg^-1和0.306g·kg^-1,均低于初始浓度,且沿着洼地边沿向中心依次降低.S的释放模式为淋溶-固持-释放,其中枯落物残体中C/S是决定其释放模式的主要因素,当C/S高于1620.34—2430.81时,外源硫被固持,当C/S低于805.17—1070.47时,枯落物中的硫被释放,但硫的固持量或释放量受水分条件的制约,沿着水位梯度由无积水到常年积水区即由小叶章湿草旬到漂筏苔草沼泽.硫的固持量依次增加.释放量逐渐减少.
李新华刘景双杨继松
关键词: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水位梯度硫素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元素变化动态被引量:25
2006年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C、N、P、Ca的积累系数(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释放;K、Na的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积累;Mg、Mn、Fe的NAI值与100%无显著差异(P>0.05),元素既有释放又有积累。分解16个月后,小叶章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Fe>P>Ca>N>C>Mg>Mn>K>Na,而相应元素的释放量分别为:0.106、0.147、0.971、0.568、65.37、-0.017、-0.114、-0.209和-0.125 g.m-2。
杨继松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赵卫
关键词: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群落磷素积累动态与生物量动态分析被引量:20
2006年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两种类型小叶章生长季磷的积累及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以揭示三江平原湿地中磷在植物中积累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与植物生物量积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磷在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吸收迁移转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两种小叶章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植物体磷储量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但二者季节变化特征不同。此外,植物体地上、地下部分磷素积累量和生物量在整个植物体所占的比重两种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与植物所处的生境及其生态适应有一定关系。分析两种小叶章群落的生长速率(AGR)以及磷素的积累速率(Vp),表明在生长初期,磷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两种小叶章的AGR、Vp的变化曲线相似,说明对于这两种小叶章群落,生境不是磷积累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秦胜金刘景双孙志高
关键词:磷素积累生物量三江平原
湿地枯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62
2007年
综述了当前湿地枯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动态。湿地枯落物分解研究已随研究方法的改进而不断深化;当前湿地枯落物分解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质组分和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的探讨上;湿地枯落物分解同时受生物因素(即枯落物性质以及参与分解的异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等)和非生物因素(即枯落物分解过程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水分条件、酸碱度与盐分条件以及湿地沉积的行为与特征等)的制约;模型已成为湿地枯落物分解研究的重要手段,对其研究也在不断深化。还讨论了湿地枯落物分解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指出全球变暖、大气CO2浓度上升、干湿沉降及其化学组成改变可能对枯落物分解产生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最后,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亟需加强的几个研究方面。
孙志高刘景双
关键词:枯落物全球变化湿地
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土壤氮素净矿化与硝化作用被引量:26
2007年
2004年6月-2005年7月,利用PVC顶盖原位培育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0~15 cm)无机氮库、净矿化/硝化速率动态、影响因素及年净矿化/硝化量.结果表明:两种湿地土壤的无机氮均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其NH4^+-N、NO3^--N含量均表现为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两种湿地土壤的净矿化/硝化速率均呈明显的波动变化,生物固持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雨季较多降水是导致净矿化/硝化速率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温度、降水、土壤有机质含量、C/N和pH是引起二者土壤无机氮库、净矿化/硝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的年净矿化量(19.41 kg·hm^-2)、年净硝化量(4.27 kg·hm^-2)以及净硝化量占净矿化量的百分比(22.00%)明显高于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5.51 kg·hm^-2、0.28 kg·hm^-2和5.08%),说明前者的氮有效性以及维持可利用氮的能力明显高于后者.
孙志高刘景双
关键词:小叶章矿化作用硝化作用湿地三江平原
碟形沼泽湿地水中氮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对三江平原碟形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沼泽水体中氮含量的研究表明,漂笩苔草、毛果苔草和乌拉苔草沼泽水体中各形态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氮(TN)含量在5—10月份的植物生长季节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沼泽水体TN含量明显不同。NH4+-N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含量比例在44.81%~98.89%之间。在整个生长季,乌拉苔草沼泽水NH4+-N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毛果苔草沼泽水NH4+-N含量在8月份具有峰值,漂笩苔草沼泽水NH4+-N含量较低,波动不大。硝态氮(NO3--N)在生长季中期含量较低,而亚硝态氮(NO2--N)含量较高;生长季末期NO3--N含量增高,而NO2--N含量降低。沼泽水体中不同形态氮浓度与植被类型、植被生长阶段密切相关,并且受到水温、降雨、蒸发、农田排水等因素的影响。
王洋刘景双窦晶鑫赵光影
关键词:
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被引量:75
2006年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基本特征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将当前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湿地景观丧失、湿地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以及湿地水文和局地气候改变等方面;指出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湿地资源,协调湿地管理体制、完善湿地法制体系、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与国际交流和提高公众参与等是关键。
孙志高刘景双李彬
关键词: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湿沉降中氮浓度及沉降量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的氮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月均浓度差别较大且动态变化明显,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降水强度及频次、风向和地理位置有关;各形态氮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春、秋季降水中各形态氮浓度的离散程度较大,原因与降水气团来源复杂性、沙尘和高空污染物输送等因素有关;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浓度呈较弱的负相关(p>0.05),NH4+-N与NO3--N、TON呈显著正相关(p<0.05),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NH4+-N与NO3--N的良好相关性与其在液相中的反应有关;生长季降水pH的变化主要与氨挥发有关,非生长季主要与氨挥发减弱、秸秆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沙尘输送等因素有关;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所占比例最高(4.57kg N/hm2),占60.41%,夏、秋季相近,冬季最低(8.29%);全年TN沉降量为7.57 kgN/hm2,TIN为沉降主体,占84.54%;NH4+-N和NO3--N为TIN沉降主体,分别占TN沉降量的52.58和29.99%。图4,表2,参16。
孙志高刘景双王金达
关键词:湿沉降氮浓度沉降量湿地系统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开垦前后N_2O通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开垦前后N2O的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分析了N2O通量特征及其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的N2O通量均呈脉冲式排放特征,通量范围分别为0.005-0.111和0.005-0.106 mg.m^-2.h^-1,均值为0.059和0.039 mg.m^-2.h^-1;7月前二者的通量差异主要与冻层融通有关,7-8月主要与降水少及蒸发旺盛有关,9月主要与土壤中丰富的氮素有关;前者的N2O通量与5 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p〈0.01),后者与之相关性并不明显;大豆田和水稻田的N2O通量基本上均表现为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008-0.071和-0.019-0.054 mg.m^-2.h^-1,均值为0.028和0.015 mg.m^-2.h^-1;大豆成熟前的N2O通量与5 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之后取决于土壤中丰富的氮素;水稻成熟前较低的积水水位和土壤pH是导致N2O通量较高的重要原因,之后较高的通量主要与稻田排水有关。估算结果表明,两种小叶章湿地的N2O排放量分别为196.42和136.98mg N2O.m^-2,大豆田和水稻田分别为84.86和70.22 mg N2O.m^-2。说明湿地开垦后,耕地利用的“重用轻养”方式会导致N2O排放量的明显降低。该方式虽然会降低N2O排放量,但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
孙志高刘景双王金达杨继松
关键词:N2O通量开垦小叶章湿地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小叶章枯落物分解及硫素释放动态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在两个生长季的分解动态和硫素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分解模式为快-慢交替的变化模式,残留率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分解480d后小叶章典型草甸枯落物的残留率为70.87%,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枯落物的残留率为66.28%,其二者相应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06117d-1和0.0006745d-1,二者的质量损失没有显著差异。二者枯落物中硫素的浓度在分解过程中均呈波动变化,并和干物质残留率存在线性关系,硫素释放模式为:淋溶-固持-释放,C∶S是决定其释放模式的主要因素,当C∶S降至908.59时小叶章典型草甸枯落物中硫素开始迅速释放,而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枯落物硫素开始释放的C∶S是1451.41。
李新华刘景双杨继松
关键词: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硫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