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11007)

作品数:7 被引量:153H指数:7
相关作者:莫兴国林忠辉刘苏峡陈丹薛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流域
  • 5篇河流域
  • 4篇水文
  • 4篇无定河流域
  • 3篇蒸散
  • 3篇NDVI
  • 2篇植被
  • 2篇水量平衡
  • 2篇水文过程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蒸散量
  • 1篇植被生产力
  • 1篇植被指数
  • 1篇生产力
  • 1篇生态水文
  • 1篇生态水文过程
  • 1篇数字高程
  • 1篇水文气象
  • 1篇水文效应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作者

  • 8篇莫兴国
  • 6篇刘苏峡
  • 5篇林忠辉
  • 2篇陈丹
  • 1篇薛玲
  • 1篇汪志农
  • 1篇朱永华
  • 1篇黄浩
  • 1篇赵卫民
  • 1篇何玲

传媒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第二届全国水...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水量平衡的流域生态耗水量计算——以海河为例被引量:20
2004年
论文提出一个基于水量平衡的流域生态耗水量的计算方法。以海河流域为例,利用流域多年年降雨、入海水量、引黄水量、地下水超采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污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等资料,得出1956~1998年流域生态耗水量的多年变化。计算结果显示,虽然流域在1956~1998年的43年间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然而流域生态耗水总量没有呈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最后通过对比研究,给出了论文提出的算法与基于当地水资源的算法结果的物理解释。
刘苏峡莫兴国朱永华黄浩
关键词:水文学水量平衡海河流域降雨
基于MODIS数据的无定河流域蒸散模拟被引量:20
2006年
利用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水文气象资料、MODIS数据及GIS背景信息,应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VIP模型),按250m空间分辨率模拟了该流域水量平衡各分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00~2003年无定河流域年蒸散量分别为300mm、397mm、460mm和443mm;流域蒸散有明显的由南向北,由东到西的梯度递减特征,降水量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蒸腾与蒸发空间分异显著,但两者的变化相互补偿,降低了蒸散的空间变异性。整个流域平均而言,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年蒸散总量差异不明显。白家川等9个子流域年蒸散量的模拟结果与水量平衡法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陈丹莫兴国林忠辉刘苏峡
关键词:无定河流域蒸散NDVI水量平衡
基于MODIS遥感数据计算无定河流域日蒸散被引量:10
2007年
为研究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分布规律,应用遥感数据、农业气象站测量数据及Nishida模型等对该流域日蒸散进行了模拟。首先用2001~2002年晴天中国科学院禹城生态试验站Lysimeter测量日蒸散验证模型,模拟与测量的日蒸散相关系数达到0.61。随后,用该模型计算了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发现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2001~2003年连续3年的8月份日蒸散都表现为东北部蒸散明显小于西南部,这是因为东北部基本是荒漠而东南部多是农田,且8月份日蒸散基本在2~5mm之间变化;从2001年8月份第222d日蒸散空间分布看,无定河主干道两边蒸散显著高于其他位置,这是由于8月份无定河流域为多雨季节,河谷土壤水分较高的缘故;从2002年内变化来看,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日平均蒸散差别不显著。
何玲莫兴国汪志农
关键词:蒸散无定河流域
无定河流域水量平衡变化的模拟被引量:24
2004年
利用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1982~1991年的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土壤质地、数字高程和NOAA-AVHRR遥感信息,建立基于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机理的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模拟流域水量平衡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发现,该流域的年平均植被指数(NDVI)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但NDVI最大值的年际变化显著.该流域年累计NDVI与降水年总量关系不明显,说明该流域植被的生长并不完全受控于降水总量.模拟的实际蒸散量用无定河及其岔巴沟子流域实测降水与实测径流的差值进行验证,误差小于5%.整个流域模拟时段的平均降水量为372±53 mm yr-1,实际蒸散量为334±33 mm yr-1,其中蒸腾为130±21 mm yr-1,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蒸散发的季节变化特征与降雨基本一致,即7、8、9月雨季高,其他月份低.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性,表现出由东南(高NDVI)向西北(低NDVI)递减的梯度差异.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异亦沿东南-西北梯度变化,但高值分散在中部.以岔巴沟子流域1991年的地表覆被度为基准,发现在全流域都覆盖上某一种植被的情况下,蒸腾和土壤蒸发的变化非常明显,地表径流和实际总蒸散的变化并不显著.只有在全流域都变成荒漠情景下,实际总蒸散才显示出较明显变化(17%),表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量平衡的影响非常复杂.
莫兴国刘苏峡林忠辉陈丹赵卫民
关键词:无定河流域水文气象土地利用数字高程水文效应
GLUE方法及其在水文不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因其复杂性而导致我们对水文过程认识的灰色性。水文数学模型因边界条件、模型结构、参数率定方法等认识和描述的不足而导致模型预报的不确定性。基于模型参数值组合的'等效性'(equifinality)假设条件,...
莫兴国刘苏峡
关键词:水文过程
文献传递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被引量:21
2006年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该区域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机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AVH RR NDVI数据和逐日气象要素驱动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物质传输和作物生长的耦合模型,模拟分析1981—200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分析发现,从1981—1997年生物产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之后有所下降。但由于作物经济系数不断增加,整个时段冬小麦经济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一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是增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波动导致区域年际产量变化幅度为8.5%。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呈现显著的地域特性,与当地灌溉条件、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莫兴国林忠辉刘苏峡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产量NDVI
气候变化对无定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4
2007年
建立分布式生态水文过程模式,模拟分析了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近40a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和植被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近40a来温度上升,而降水量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年际波动幅度变小。与之相应,地表蒸散量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然而,因大气CO2浓度的上升,植被净生产力明显增加,速率约为0.6gCm-2a-1,水分利用效率随之提高。该流域生态系统对HadCM3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显著,蒸散、地表径流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均增加,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莫兴国林忠辉刘苏峡
关键词:气候变化响应水循环植被生产力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1981~2001年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43
2005年
利用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机理模型(VIP模型),以GIS背景数据库(土地利用图、土壤质地图和数字高程图)为支撑,在NOAA-AVHRRNDVI数据和气象信息的驱动下,连续模拟了1981~2001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蒸散过程。结果表明:模拟的作物蒸散量与Lysimeter观测值和其他学者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华北平原冬小麦多年平均蒸散量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和山东半岛的蒸散量在200~400mm之间,南部地区在400~466mm之间。对玉米而言,北部的海河低地平原以及津、冀、鲁的沿海地区多年平均蒸散量变化在230~380mm,其余大部分地区蒸散量在380~470mm。除本区最南端的极少部分地区外,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都小于蒸散量,水分亏缺量大于200mm,而夏玉米生育期内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大于蒸散量。
莫兴国薛玲林忠辉
关键词:蒸散量华北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