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85478)

作品数:5 被引量:179H指数:5
相关作者:贺振宇宗克清张泽明谷永昌耿建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锆石
  • 3篇造山带
  • 2篇定年
  • 2篇新元古代
  • 2篇元古代
  • 2篇同位素
  • 2篇片麻岩
  • 2篇锆石U-PB...
  • 2篇南缘
  • 2篇花岗片麻岩
  • 2篇北山造山带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 1篇地块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新元古代花岗...
  • 1篇元古宙
  • 1篇杂岩
  • 1篇早石炭世
  • 1篇山带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篇张泽明
  • 3篇宗克清
  • 3篇贺振宇
  • 1篇赵志丹
  • 1篇姜洪颖
  • 1篇于飞
  • 1篇刘勇胜
  • 1篇胡兆初
  • 1篇耿建珍
  • 1篇叶晓峰
  • 1篇谷永昌
  • 1篇王伟
  • 1篇王伟

传媒

  • 3篇地质通报
  • 2篇岩石学报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北山造山带南缘北山杂岩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被引量:32
2013年
北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高级变质岩在北山造山带多个构造单元(地块)中广泛分布,被认为是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基底,以往统称为“北山杂岩”。但是,对这些基底岩石的形成时代、来源与归属,以及是否经历了与造山作用过程相关的变质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仍不清楚。本文对位于造山带南缘,即石板山地块的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及其中长英质脉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都具有-880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295Ma的变质作用年龄;白墩子长英质脉体的形成年龄与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一致,为~295Ma。此外,白墩子片麻岩及长英质脉体的锆石还记录了更晚一期270~280Ma的变质作用。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中原岩结晶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063—0.282291,εHf(t)为一6.3—2.2,tDM2分布于1.62~2.14Ga之间,表明其原岩的岩浆可能起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新生物质的贡献。这反映了北山造山带南缘可能并不存在太古代的地壳基底,即北山造山带南缘的石板山地块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属于敦煌地块的一部分。石板墩斜长角闪岩、白墩子片麻岩中的变质成因锆石初始176Hf/177Hf值明显高于原岩岩浆锆石,反映了它们不是由原岩锆石改造形成,而是熔体中的新生锆石,代表了一次-295Ma的深熔事件。这也得到了白墩子片麻岩中发育同时期长英质脉体的支持。我们认为这一-295Ma的深熔作用事件可能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
姜洪颖贺振宇宗克清张泽明赵志丹
关键词:北山造山带新元古代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中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被引量:66
2013年
内蒙古中部的锡林浩特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中部,发育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以往将该地块作为宝音图群的一部分,本次研究表明它们是受变形改造的变质侵入体。运用LA-MC-ICP-MS分析了2件变质侵入体样品。其中一件样品(10TW53)获得锆石核部年龄为1516Ma±31Ma,锆石变质增生边部年龄为451Ma±16Ma,锆石核部εHf(t)也为正值,变化于+2.8-+8.5,tDM变化范围为1.70-1.84Ga,表明有地幔物质的加入。锆石变质增生边的εHf(t)皆为负值,变化于-6.5--12.7之间,tDM变化范围为1.33-1.59Ga,t2DM变化范围为1.87-2.26Ga,与锆石核部模式年龄基本一致。另一件样品(10TW54)的锆石核部年龄为1390Ma±17Ma,εHf(t)在+0.4-+11.9之间,均为正值,表明岩浆来源于地幔源区,tDM变化范围为1392-1841Ma,εHf(t)为较高正值时(+11.7和+11.9),其tDM与岩石形成年龄基本一致,表明其为新生地壳,揭示出中元古代存在地壳增生事件。该时期变质侵入体的发现表明该地块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并经历了中元古代中期地壳增生事件,同时还受到加里东期变质事件的改造。
孙立新任邦方赵凤清谷永昌李艳峰刘卉
关键词:花岗片麻岩锆石HF同位素
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块古元古代末期的岩浆记录——来自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证据被引量:62
2013年
大兴安岭北部韩家园镇一带的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中分布有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和条带状片麻岩,以往将其作为兴华渡口群的下部地层兴华组,本次研究表明它们是受变质和变形改造的正片麻岩。采用SHRIMP和LA-ICP-MS技术对其中的2件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其中21TW29-1样品用SHRIMP测得的207Pb/206Pb年龄为1837Ma±5Ma,该年龄被解释为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年龄。21TW29-2样品用LA-ICP-MS测得的207Pb/206Pb年龄有1741Ma±30Ma和1854Ma±20Ma2组,其中1741Ma被解释为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年龄。21TW29-2样品的锆石微区Hf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其εHf(t)值为-3.9--8.5,地壳模式年龄为2.78-3.01Ga,低的锆石εHf(t)值表明其岩浆主要来自古老太古宙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1.8Ga左右花岗质片麻岩的发现证实,额尔古纳地块存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为该地块的构造属性提供了明确的证据,对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及构建区域构造格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孙立新任邦方赵凤清冀世平耿建珍
关键词:元古宙花岗质片麻岩大兴安岭北部
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4
2013年
为深入认识中亚造山带南缘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主、微量元素和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Hf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钾的特点(K2O=5.31%-7.02%),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Nb、Ta、Ti和Sr显著亏损,Pb表现出正异常,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902Ma±5Ma(2σ),亏损地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约为1.6Ga,结合约1.6Ga继承锆石的出现,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另外,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Hf(t)值(-2.0-1.0),表明母岩浆含有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因此,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可能具有古老地壳物质熔融再与新生幔源物质混合的成因,认为北山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响应。
叶晓峰宗克清张泽明贺振宇刘勇胜胡兆初王伟
关键词:北山造山带新元古代
星星峡石英闪长质片麻岩的锆石年代学:对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基底归属的意义被引量:26
2012年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前寒武纪古老基底的起源、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和造山作用过程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本文对分布在星星峡镇西的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开展了系统地岩相学观察和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根据矿物组成推测它们的原岩为石英闪长岩,两个样品中的锆石具有基本一致的内部结构特征,均发育黑色、均一的边部和具震荡环带的核部,部分保留有更早的继承锆石核。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岩形成于~425Ma,变质作用年龄为约320~360Ma,继承锆石的年龄为1381~1743Ma。原岩结晶锆石具有正的且变化较大的εHf(t)值(0.9~17.8),继承锆石的tDM2模式年龄变化于1.54~2.44Ga。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具有明显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U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前寒武纪基底、高级变质岩、蛇绿混杂岩、岩浆岩的研究资料,获得以下认识:中天山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的起源与塔里木板块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中元古代时期,由东欧板块边缘的弧增生造山作用形成;中天山地块东部在早古生代为大陆边缘弧的构造环境,可能形成于南天山洋向中天山板块的俯冲作用;南天山洋在天山造山带的东部和西部可能具有一致的闭合时间。
贺振宇张泽明宗克清王伟于飞
关键词:早石炭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