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032)

作品数:11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余新光周定标王鹏尹一恒张远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工商大学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颅颈
  • 7篇颅颈交界
  • 7篇畸形
  • 6篇寰枢
  • 5篇颅颈交界区
  • 4篇颅颈交界区畸...
  • 3篇有限元
  • 3篇枕寰枢复合体
  • 3篇枢椎
  • 3篇术中CT
  • 3篇寰枢椎
  • 3篇颅底
  • 3篇颅颈交界畸形
  • 3篇减压术
  • 2篇导航
  • 2篇导航系统
  • 2篇有限元法
  • 2篇神经外科
  • 2篇神经外科手
  • 2篇神经外科手术

机构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11篇余新光
  • 8篇周定标
  • 7篇王鹏
  • 4篇张远征
  • 4篇尹一恒
  • 3篇许百男
  • 3篇李连峰
  • 2篇孟春玲
  • 2篇乔广宇
  • 2篇李翀
  • 2篇卜博
  • 1篇潘隆盛
  • 1篇陈利锋
  • 1篇刘策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颈交界畸形不恰当后颅窝减压术后的修正治疗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畸形患者在不恰当后颅窝减压术后运用术中CT导航下翻修手术的治疗特点。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翻修手术治疗不恰当扩大后颅窝减压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8例患者行术中CT导航下后路部分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4例难以复位仅行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1例二期行经口齿状突磨除术。随访9个月-2年,平均17个月。术后6个月CT、MRI复查显示12例患者固定植骨融合满意,7例脊髓空洞有好转,3例小脑下垂均好转;McCormick分级为I~Ⅲ级;Karnofsky预后评分为80~100分。结论对于ChiariI型畸形、脊髓空洞伴有颅颈交界畸形患者,应行适当范围的后颅窝减压并同时枕颈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对于不恰当的扩大后颅窝减压术后的患者,行术中cT导航下枕颈复位固定植骨融合翻修手术效果满意。
李翀余新光陈利锋卜博许百男周定标
关键词:CHIARII型畸形术中CT
一个新枕寰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集CT断层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完成枕寰枢的三维重建并获取点云数据,辅助以逆向工程完成骨性结构的曲面重构;采用Ture Grid软件建立包括关节软骨在内的全六面体有限元网格模型,建立模拟韧带的弹簧单元;在0.3 Nm和1.5 Nm外载荷下进行了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四种生理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有效性验证。结果该枕寰枢模型能对正常情况下生物力学特性如运动学、韧带应变、关节应力等进行预测。结论枕寰枢有限元模型对枕颈交界区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进行有效的、可重复的仿真分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临床参考价值。
尹一恒王鹏余新光孟春玲
关键词:有限元模型枕寰枢复合体生物力学
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个体化治疗值得考虑的问题被引量:15
2012年
对于颅颈交界区(CVJ)畸形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但限于技术条件等原因,对其认识有限。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CT、MRI及三维CT重建术等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问世,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才日趋准确、合理。
余新光尹一恒
关键词:颈椎先天畸形颅底神经外科手术
术中CT导航在先天性颅颈畸形腹侧减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腹侧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3~58岁,平均33.9岁,患者术中行cT扫描,根据重建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腹侧减压方案,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实施手术,术中验证减压效果,根据Nurick分级评价随访结果。结果术中CT及导航系统应用顺利,验证准确度平均为1.6mm(1.2~2.0mm)。其中4例患者术中第一次CT验证显示减压不充分,进一步磨除残留骨质后,再次术中cT验证均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根据Nurick分级,其中15例较术前至少改善1级,4例患者症状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术中CT扫描结合导航系统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也减少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余新光李连峰王鹏周定标
关键词:术中CT导航系统颅颈交界区畸形
术中CT导航在先天性颅颈畸形后路固定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3例患者畸形复杂,男11例,女12例,年龄19—52岁,平均33.5岁。其中3例外院行单纯后颅窝减压术,采用术中CT导航下后路修补枕颈固定术,12例经口齿状突磨除术后,行二期术中CT导航下后路固定术,单纯行术中CT导航下后路减压固定术8例。结果导航下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6例,枕颈钉棒系统固定10例,导航验证准确度平均为1.8mm(0.6—2.2mm)。术中发现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术中调整后CT验证螺钉位置满意。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Nurick分级,21例(91%)患者症状改善1级以上,2例(9%)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本组病例无术中椎动脉及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中CT结合导航系统可以术中及时评价寰枢关节复位情况和植入螺钉的位置及深度,有效地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对于提高手术定位精度、优化手术路径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余新光李连峰王鹏周定标
关键词:术中CT导航系统颅颈交界区畸形固定术
颅颈交界畸形寰枢侧方关节与寰枢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侧方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与寰枢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薄层CT扫描的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数据导入MIMICS三维成像软件,以Frankfort平面作为新的轴位进行重新分割,分别在重建的矢状面和冠状面上测量寰枢侧方关节面的倾斜角度;对寰枢侧方关节的三维构型进行分析,依据其脱位程度和关节面的倾斜方向进行分型。结果与正常的形态对比,发现有4种畸形的寰枢侧方关节。Ⅰ型特点是上下关节面向前轻度倾斜,但二者接触良好无滑脱;Ⅱ型的特点是上下关节面间有部分滑脱,整个侧方关节结构呈明显的前倾;Ⅲ型以两关节面的完全滑脱或完全分离为特征;Ⅳ型特点是寰枢侧方关节面向后方倾斜。61例至少有一侧关节面前倾(Ⅰ、Ⅱ或Ⅲ型),其中57例有寰枢脱位;33例双侧关节面后倾(Ⅳ型),均无脱位。结论寰枢侧方关节的前倾及骨性异常可能是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中寰枢间不稳定的直接因素,且寰枢间不稳定性随着寰枢侧方关节面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加重。通过分析寰枢侧方关节的三维形态可能对诊断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稳定性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并对手术策略的合理选择提供帮助。
余新光尹一恒周定标许百男张远征刘策
关键词:先天性畸形颅颈交界区
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2010年
目的总结后路中线和侧方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后路中线线缆和椎板夹技术以及寰椎侧块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68例先天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植骨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术中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无死亡、重残或其他手术并发症。47例获3月~7年随访,平均17个月。术后颈部疼痛均消失,肢体肌力有不同程度改善。过伸过屈位X光片检查显示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46例植骨块融合,1例术后1年复查发现植骨块吸收,做了翻修手术并随访1年,植骨块融合。结论后路中线线缆技术可以达到稳定寰枢椎、植骨融合的目的,适合大多数寰枢椎不稳患者;颈1-2侧块固定可以作为中线固定技术的补充手段。
乔广宇张远征余新光周定标潘隆盛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内固定器寰椎枢椎
经口咽入路行延髓-颈髓腹侧减压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行脑干腹侧减压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寰枢椎脱位伴或不伴齿状突型颅底陷入69例,单纯扁平颅底不伴脱位16例。MRI均显示有延髓、上颈髓腹侧受压;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44例,合并脊髓空洞36例。所有病例均在显微镜直视下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扁平颅底病例加斜坡下端磨除行脑干腹侧减压。结果83例术后10d内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复查发现齿状突磨除不彻底,其中1例2次行齿状突磨除后症状消失。3例术中发现脑脊液漏,1例术中未发现漏但术后脑脊液感染发热,4例均经腰大池置管引流1周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和斜坡下端磨除行脑干腹侧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选择。
乔广宇张远征余新光周定标王鹏
关键词:口咽颅底寰枢椎脱位
枕寰枢复合体减压术的有限元分析
2014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枕寰枢复合体前路减压(经口齿突切除术)和后路减压术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以正常枕寰枢复合体模型为基础,建立几种前路减压、后路减压模型以及前路、后路减压手术模型,在屈曲载荷下,和正常模型对比分析运动学,关节应力和韧带应变。结果与正常模型比较,前路减压模型的寰枕、寰枢间运动角度、关节应力、韧带应变和前后移位都增大,寰枢角度变化更明显;后路减压模型的寰枕、寰枢间运动角度、关节应力、韧带应变和前后移位亦都增大,寰枕角度变化更明显。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破坏了枕寰枢复合体的稳定性,且前路的稳定性更差.当寰枢正中关节已经受损时行单纯的后路减压而不行固定术危险性较大。
李翀余新光王鹏
关键词:有限元法枕寰枢复合体减压术生物力学
寰椎环形结构完整性和继发性颅底陷入关系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通过建立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椎环形结构完整性对维持枕骨、枢椎之间距离的作用。方法建立一个包括骨骼、关节、韧带结构的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以尸体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建立寰椎环形结构受到破坏的各种模型并施加垂直载荷,分析枕骨、枢椎间距和寰椎侧块移位以及侧块移位程度和寰椎环形结构破坏方式的关系。结果本模型试验和尸体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垂直加载(60N)时,前、后弓均离断模型和正常模型侧块水平分离距离分别为0.79mm和0.04mm,枕骨与枢椎间垂直距离分别减少0.91mm和0.46mm;施加0.9mm垂直位移载荷时,移位距离最明显的是前后弓均完全离断的模型,其次是前弓离断模型和后弓离断模型,移位距离最小的是前弓未完全离断模型,前、后弓完全离断模型较保持前弓连续性模型侧块移位明显。结论鉴于可能出现继发性颅底陷入,建议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持寰椎环形结构的连续性。
王鹏孟春玲余新光周定标许百男张远征
关键词:有限元法枕寰枢复合体寰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