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034086)

作品数:11 被引量:70H指数:6
相关作者:姜波健俞继卫吴巨钢倪晓春李小强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淋巴
  • 6篇胃癌
  • 5篇肿瘤
  • 5篇淋巴结
  • 4篇切除
  • 4篇胃肿瘤
  • 3篇淋巴结转移
  • 2篇新生物
  • 2篇预后
  • 2篇生存率
  • 2篇前哨
  • 2篇前哨淋巴结
  • 2篇外科
  • 2篇微转移
  • 2篇胃癌发生
  • 2篇胃腺
  • 2篇胃腺癌
  • 2篇腺癌
  • 2篇淋巴管
  • 2篇淋巴管浸润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1篇姜波健
  • 7篇俞继卫
  • 6篇吴巨钢
  • 5篇李小强
  • 5篇倪晓春
  • 3篇高友福
  • 2篇卞邦健
  • 2篇张彪
  • 1篇吴学勇
  • 1篇孙颢
  • 1篇陈宏

传媒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术中肠腔减压在左半结肠癌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术中排便减压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间对45例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患者行术中排便或/和灌洗一期切除吻合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同期行Hartmann术的28例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肿瘤部位、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一期切除吻合组与Hartmann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7%和28.6%(P=0.682);手术死亡率分别为2.2%和3.6%(P=0.3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一期切除吻合组总住院时间为(17.1±6.9)d,住院费用为(51087.5±37916.4)元;Hartmann术组首次手术切除和二次关瘘术的总住院时间为(25.7±8.9)d,两次总住院费用为(78624.2±31734.7)元;两组比较,分别为P=0.001和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基本操作,对左半结肠癌肠梗阻术中排便减压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可行的、安全的。
高友福孙颢陈宏吴学勇姜波健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肠瘘HARTMANN术
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MLR)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MLR分组的截断点;应用CK20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进而研究MLR与预后、N分期、病理特征、微转移的关系。结果121例胃腺癌患者,MLR预测术后3,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053,0.896±0.046,截断点分别为MLR=30.95%,MLR=3.15%。据此分组:MLR1(MLR<3.15%),MLR2(3.15%≤MLR≤30.95%)及MLR3(MLR>30.95%)。生存分析显示:MLR值越高,预后越差(P=0.000);ML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相同N分期(N1或N2)患者,MLR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CK染色总MLR分别为34.7%(242/697)和43.5%(303/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微转移的检测能明显改变MLR值。无论是HE染色还是CK染色,MLR都与肿瘤淋巴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MLR预测术后3年或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大,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可用于确定其分组的截断点,进而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能显著改变MLR值。
吴巨钢俞继卫倪晓春李小强卞邦健张彪高友福姜波健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预后微转移
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胃癌原发灶中D2-40的表达及其中51例胃癌的791枚淋巴结中CK20和CKpan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HE染色淋巴管浸润(LVI-HE)和D2-40染色淋巴管浸润(LVI-IM)的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和76.5%(5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LVI-IM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P=0.044)、TNM分期(P=0.003)及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0)有关。68例胃癌平均淋巴管密度(LVD)为(18.19±7.44)个/HP。LVD升高与LVI-HE阳性(P=0.040)、LVI-IM阳性(P=0.001)、静脉浸润(P=0.037)、TNM分期较晚(P=0.020)及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1)有关系。LVD值≥15个/HP者近期生存率较LVD值≤14个/HP者明显降低(P=0.032)。51例胃癌HE染色和CK(CK20或CKpan)染色检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4.5%(38/51)和88.2%(45/51),791枚淋巴结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由HE染色的32.0%(253/791)提高到CK染色的41.5%(328/791),P<0.001。CKpan的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CK20(P=0.003)。微转移淋巴结数量与肿瘤大小(P=0.001)、LVI-HE(P=0.040)、肿瘤浸润深度(P=0.018)及TNM分期(P=0.012)有关。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使淋巴结转移站别及TNM分期迁移:7例N0→N1,6例N1→N2,1例N2→N3;4例Ⅰb→Ⅱ,4例Ⅱ→Ⅲa,3例Ⅲa→Ⅲb,1例Ⅲb→Ⅳ。结论D2-40及CK检测在诊断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微转移上优于HE检查。CK20和CKpan的联合检查有利于发现微转移淋巴结。肿瘤TNM分期越晚,越易发生淋巴结微转移。LVI-IM、LVD及淋巴结微转移三者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VD值较高者近期生存率较低。
姜波健吴巨钢俞继卫李小强卞邦健张彪倪晓春
关键词:D2-40淋巴管生成淋巴结微转移细胞角蛋白新生物
胃癌切除术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很差。虽对胃癌发生、发展及演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获长足进步,但相关基因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尚未揭示其病因学、发病机制、浸润及转移的明确机制,由此导致5年生存率非常低下。因此,本文就胃癌早期诊断、适宜淋巴结廓清、适宜胃切除范围、适宜腹膜转移治疗、适宜器官联合切除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俞继卫姜波健
关键词:胃癌发生术式分子病理学
胃癌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现状和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胃癌发生、发展及演进的研究已获得长足进步,但5年生存率依然低下,2~3年复发率约50%。提高诊治效果应关注胃癌早期诊断、前哨淋巴结检出、微转移鉴定、淋巴廓清范围、腹膜转移及联合脏器切除等。
姜波健
关键词:胃癌发生外科治疗前哨淋巴结联合脏器切除年复发率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状况与手术范围的关系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 研究胃癌孤立性淋巴结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指导手术范围。方法 回顾51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出现部位及与原发癌灶的关系,比较跳跃式转移和非跳跃式转移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发生在胃周(N1)区域孤立性转移淋巴结占74.5%(38例/51例)(非跳跃式转移),其中有39.2%(20例/51例)发生在邻近原发癌灶(N1)处,有35.3%(18例/51例)发生在相对较远离原发癌灶(N1)处,以No.6、3组常见;有25.5%(13例/51例)出现在N2-N3站区域(跳跃式转移),N2站区域为11例,N3站区域为2例,以No.7、8a组为常见。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及部位有显著相关性。两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孤立性转移淋巴结分布以胃周为主,呈随机性和多向性。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大小及部位有关。
高友福姜波健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手术范围
联合评估survivin和p5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 研究胃癌原发灶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恶性潜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25例行根治切除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survivin和p53表达及其共同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结果 survivin和p53表达阳性率各自为57.6%(72例/125例)和59.2%(74例/125例)。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弥漫型和组织分化差(均P〈0.01)、肿瘤浸润更深、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及进展期(P〈0.05)胃癌组织中显著增高。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浸润(P〈0.037)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和p53表达阳性分别与5年生存率有关(P=0.0050和P=0.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和p53共同表达患者预后更差(P=0.001)。结论 survivin和p53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survivin阳性表达和p53阳性表达分别提示预后不良,survivin和p53共同表达为胃癌根治术后独立的预后因子。
俞继卫姜波健倪晓春吴巨钢李小强
关键词:SURVIVINP53预后
胃癌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管生成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淋巴管内皮高度敏感且特异性的标记物podoplanin是作为肿瘤细胞的血小板聚集介导因子而发挥作用,能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及增加肿瘤细胞侵袭力。D2-40是癌胚抗原M2A的单克隆抗体,但能检测podoplanin的存在。Podoplanin和D2-40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生存期有显著性。笔者对此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为明确胃癌淋巴管生成机制,了解前哨淋巴结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理解跳跃式转移机制,为合理术式选择,进而为胃癌基因诊治提供依据。
吴巨钢俞继卫姜波健
关键词:PODOPLANIN淋巴转移
胃癌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被引量:6
2007年
概述胃癌外科临床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介绍前哨淋巴结检测、微转移测定、各类淋巴廓清术式和联合脏器合并切除术式适应证及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最新进展。术前应用示踪剂等并结合抗角蛋白或/和抗AE1/AE3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发现率。RT-PCR快速检测CEA mRNA和CK20 mRNA可发现淋巴结或/和腹膜微转移。各类胃癌缩小术式适应证为:癌灶〈1—3cm,≤N1,≤T1。≤Ⅱa/b;腹主动脉周围淋巴廓清术适应证为:≥T2,≥N2,≥Ⅱa,H0,≤P0/1,LM0,M0;联合脏器合并切除术适应证为:≥T3,≥N1/2,≥Ⅲa≤P0/1。LM0,M0,可达根治度A或B。全胃切除后空肠贮袋可以增加术后早期食物摄入量和体重。也可提高长期生活质量,其中间置空肠贮袋和双肠袋术式尤为引人关注。精确分期是选择各类切除术式的基础,合理切除和重建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姜波健
关键词:肿瘤胃切除胃癌
胃癌基因异常表达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转移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行D,术的原发胃癌(单病灶)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51例胃癌原发灶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增殖指数(LI)、P53、C—erbB2、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7及MMP-9表达及其与No.16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累及淋巴站别、淋巴管浸润、Ki-67u、MMP.2表达与No.16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管浸润、Ki-67LI增高和MMP-2阳性是No.16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淋巴管浸润、Ki-67LI增高及MMP-2阳性是No.16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俞继卫姜波健李小强倪晓春吴巨钢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基因表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