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043)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邓敏刘新秀王建全敖英芳鞠晓东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腺病毒介导人转化生长因子β2基因转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定向分化被引量:5
- 2010年
- 背景:前人的工作已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1能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转化生长因子β2(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hTGFβ2)基因转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作用。方法:取清洁级3周龄雄性Lewis大鼠16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腺病毒重组载体Ad-hTGFβ2将外源性hTGFβ2基因转染到体外培养的第2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48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目的基因与软骨特异性蛋白——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结论:从成体大鼠骨髓组织中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呈成纤维细胞样,能大量稳定增殖传代。Ad-hTGFβ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稳定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基因转染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表达,RT-PCR检测到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aggrecan mRNA的表达。结果提示,从骨髓组织中可获得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在体外稳定增殖传代;Ad-hTGFβ2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
- 鞠晓东敖英芳王建全邓敏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软骨细胞
- SOD1-V14M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特异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建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特异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系,并诱导其分化为运动神经元,为研究中国人群ALS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疾病模型.方法 通过逆转录病毒导入外源性的yamanaka转录因子,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患者成纤维细胞诱导为iPS细胞,并采用核型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反转录PCR、畸胎瘤形成等实验对iPS细胞进行全能性鉴定,通过抑制SMAD信号通路诱导iPS细胞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结果 建立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病人特异性的iPS细胞系,验证具有全能性,并成功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结论 SOD1基因突变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重编程及iPS细胞的多能性,也不阻碍iPS细胞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患者iPS细胞系,为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ALS疾病的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
- 刘新秀陈嘉瑜李小刚高绍荣邓敏
-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运动神经元
-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为一类原因不明、缓慢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的疾病.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为研究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由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患者体细胞获得疾病特异iPS细胞,并定向分化为疾病中受累的神经细胞,以此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研究发病机制、进行药物筛选.并可将基因修正过的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从iPS细胞技术的研究概况、iPS细胞诱导生成中的转录因子、iPS细胞诱导的方法、iPS细胞的来源、iPS细胞技术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以及iPS技术现存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
- 刘新秀邓敏
-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病因学与相关临床表型研究进展
- 2012年
-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种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一类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MN),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其感觉系统一般不受侵犯。
- 邓敏
- 关键词: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型运动神经元损害脊髓前角细胞下运动神经元锥体束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