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11021)

作品数:14 被引量:714H指数:11
相关作者:孙军宁修仁乐凤凤蔡昱明刘东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植物
  • 10篇浮游植物
  • 7篇南海北部
  • 5篇群落
  • 5篇浮游
  • 4篇植物群
  • 4篇植物群落
  • 4篇浮游植物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海域
  • 2篇营养盐
  • 2篇植物生长
  • 2篇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邻近海域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环境因子
  • 2篇浮游植物生长
  • 2篇长江口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8篇孙军
  • 7篇宁修仁
  • 4篇蔡昱明
  • 4篇乐凤凤
  • 3篇刘诚刚
  • 3篇郝锵
  • 3篇刘东艳
  • 2篇宋书群
  • 2篇沈志良
  • 2篇栾青杉
  • 2篇彭欣
  • 2篇陈凯彪
  • 1篇秦玉涛
  • 1篇俞志明
  • 1篇王威
  • 1篇张武昌
  • 1篇孙松
  • 1篇徐俊
  • 1篇于子山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5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环境调控机制被引量:33
2007年
选取VGPM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进行反演,通过SeaWiFS和AVHRR提供的Chl a,K490,PAR和SST等遥感数据产品计算得到了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式进行了修订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南海北部海域7 a平均(1998~2004年)初级生产力逐月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初级生产力(C)分布趋势为由沿岸带向陆架以及外海逐渐降低,其中沿岸带区高于400 mg/(m2.d),外海区大致在100~300 mg/(m2.d);初级生产力水平冬季最高[平均为608 mg/(m2.d)]、夏季最低[平均为292 mg/(m2.d)],春、秋季基本持平.控制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因子主要有营养盐、温度、光照,其中又以季风和环流驱动下的营养盐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最为显著.
郝锵宁修仁刘诚刚蔡昱明乐凤凤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遥感环境调控SEAWIFSAVHRR南海北部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otosynthetic Picoplankton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15
2007年
在北华南海的微微浮游生物分发的环境规定在 2004 的冬季和夏天被检验。平均许多 Synechococcus , Prochlorococcus ,和异养细菌在冬季是更低的( 30 , 21 ,并且 780x103 cells/cm3 ,分别地)比在夏天( 53 , 85 ,和 1 090x103 cells/cm3 ,分别地),但是季节的模式为微微是相反的真核细胞的浮游植物(在冬季和夏天的 4 500 和 3 200 cells/cm3 ,分别地)。Synechococcus,微微优核质,和细菌很充满 thenutrient 富有的沿海的地区和大陆棚,但是 Prochlorococcus 很充满大陆人斜坡和开的海洋。每个光合的组和异养细菌的垂直分布在二个季节之间变化了。有显然不同的 phycoerythrobilin 内容的 Synechococcus 人口在夏天发生在许多车站。另外, Prochlorococcus 的二张不同人口被发现:(i) 小,微弱地发荧光在表面层的房间;并且(i i ) 在深层的更大的、强烈荧光灯的房间。光合的微微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的分发模式取决于环境效果和他们的 ecophysiological 差别。Synechococcus 的分发看起来与滋养的可获得性有关,而 Prochlorococcus 的分发看起来由温度有限。Synechococcus 是有与细菌的一种一致强壮的关系的唯一的微微浮游植物……
Yu-Ming CaiXiu-Ren NingCheng-Gang LiuQiang Hao
关键词:南海北部异养菌
南海北部海域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变化范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15 m或20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
关键词: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丰度
浮游植物生长上行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6年
归纳了海洋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水中氮、磷、硅、铁等营养元素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研究结果。在氮、磷营养元素限制时,海水中上述两个元素的浓度不仅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而且还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浮游植物从小型向微型、微微型转变;而硅的缺乏,使浮游植物由硅藻向非硅藻转变;在大洋海域,铁的限制,甚至还影响到浮游植物对常量营养盐的吸收。铁施肥虽然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CO2的浓度,缓解了温室效应,但同时也伴随着有毒藻类的生长以及DM S气体增加等带来的诸多问题。
彭欣宁修仁蔡昱明郝锵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群落结构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刘诚刚宁修仁蔡昱明郝锵乐凤凤
关键词:珠江口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比生长率被引量:29
2005年
系统地介绍了海洋浮游植物群落比生长率(μ)及其相关概念。介绍和比较分析了研究μ的细胞分裂周期法、生物化学指示物法、模型法和去除摄食者稀释法这4类方法,推荐去除摄食者稀释法作为中国近海μ研究的重要方法。比较各海区μ的分布规律,初步发现:①μ与群落物种组成密切相关;②μ在大洋低于近岸;③μ在近岸中等营养高于富营养水域;④小粒径浮游植物μ高于大粒径浮游植物。但还有很多未知的情况,尤其是在中国海区此类工作还很薄弱,需加强,为更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孙军宁修仁
关键词:浮游植物比生长率群落初级生产力生物量
1999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81
2004年
研究了 1999年春季覆盖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 ,共发现浮游植物 4门 33属 6 5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 iridis)、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布氏双尾藻 (Ditylumbrightwellii)、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派格棍形藻 (Bacillaria paxillifera)、加拉星平藻 (Asteroplanus karianus)、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 nitzschia pungens)。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部靠近渤海海峡处。浮游甲藻在渤海海峡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较大 ,原因主要是春季以小细胞为主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物种演替较快 ,另外春季的大风过程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增长趋势 ,温度和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调查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E5站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表明
孙军刘东艳徐俊陈凯彪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季
长江口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被引量:130
2007年
于2004年8月28日至9月6日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嵌套式外业调查,应用CANOCO4.0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物种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并作出了物种、样点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长江水入海所带来的泥沙及其形成的营养盐梯度差异是影响这一区域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根据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影响这一海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透明度、硝酸盐和硅酸盐。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细长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f.gracillima)的分布和硝酸盐以及盐度、浊度密切相关,中肋骨条藻适合在低盐度高浊度高硝酸盐浓度的河口水域生存,而细长翼鼻状藻则分布于高盐度高透明度低硝酸盐浓度的开阔海。排序揭示了浮游植物物种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它们在不同资源维上的生态分化现象。
栾青杉孙军宋书群沈志良俞志明
关键词: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长江口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被引量:4
2007年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
张武昌陶振铖孙军孙松
关键词:浮游桡足类摄食压力
1998年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被引量:55
2004年
研究了 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 ,共发现浮游植物 3门类 38属 84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 ,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 (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梭状角藻 (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 (Thalassionema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 (H 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 (Ceratium horridum)、掌状冠盖藻 (Stephanopyxis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 (Guinardia flaccida)。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 ,并影响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
孙军刘东艳王威陈凯彪秦玉涛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赤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