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77009)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少斌王宝沂胡和平蒋然范利荣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硝化
  • 4篇反硝化
  • 2篇溶解氧
  • 2篇生物过滤
  • 2篇碳氮
  • 2篇碳氮比
  • 2篇脱氮
  • 1篇氮氧化物
  • 1篇滴滤池
  • 1篇生物滴滤
  • 1篇生物滴滤池
  • 1篇水处理
  • 1篇酸根
  • 1篇碳源
  • 1篇脱氮研究
  • 1篇温度
  • 1篇污染
  • 1篇污水
  • 1篇污水处理
  • 1篇硝酸

机构

  • 5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黄少斌
  • 2篇王宝沂
  • 2篇胡和平
  • 1篇许文峰
  • 1篇司徒粤
  • 1篇党志
  • 1篇范利荣
  • 1篇蒋然
  • 1篇张居光

传媒

  • 2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生物滴滤池反硝化脱氮试验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采用一套内部填充多孔蜂窝陶瓷填料的生物滴滤池,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3种不同类型的碳源(甲醇、醋酸钠和葡萄糖)以及不同的C N对于系统反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对于系统的反硝化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甲醇和葡萄糖不会引起亚硝酸盐的积累,而醋酸钠会引起明显的亚硝酸盐积累,在硝酸盐基本消耗完的时候达到最大的积累值(初始硝酸盐总量的2 0 % )。不同碳源的最佳操作温度有所不同,3种碳源在4 0℃下都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
胡和平黄少斌王宝沂
关键词:生物滴滤池碳源污水处理碳氮比
有氧条件下生物过滤法脱氮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采用生物过滤法,以醋酸钠为外加碳源,探讨了有氧条件下反硝化脱氮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通过向配制水中通入由N2+O2组成的合成气体,能方便地控制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在向配制水中通入含有少量O2的合成气后,系统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比不通任何气体时下降还快。随着溶解氧含量逐渐提升,系统反硝化脱氮效果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当溶解氧达到6.4mg/L时,系统仍然具有反硝化作用,只是硝酸盐浓度下降速度比低溶解氧条件下缓慢,但是脱氮效率仍然可达85%左右。结果显示,采用生物过滤系统以及实验室培养得到的两种微生物,在一定溶解氧条件下,溶解氧对系统反硝化脱氮能力影响有限。
许文峰黄少斌胡和平党志
关键词:溶解氧生物过滤反硝化
SBR-BAF组合工艺好氧反硝化脱氮被引量:7
2006年
采用一套由SBR反应器和一个内部填充多孔蜂窝陶瓷填料的生物滤池(BAF)构成的组合系统,研究了不同碳氮比,不同入口硝酸根浓度和CODCr及低温时溶解氧对于该系统反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有溶解氧时仍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和COD去除率,在15℃低温下,通入2·0mg/L的溶解氧也可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效果。
王宝沂黄少斌
关键词:碳氮比硝酸根温度溶解氧反硝化
在有氧条件下用生物过滤系统去除NO_x被引量:12
2007年
针对有氧环境下用生物过滤法处理废气中的NOx效率普遍不高的现状,将优选后的好氧反硝化菌应用于生物过滤系统用来脱除模拟燃烧废气中NOx,同时设立反硝化菌活性再生系统,维持系统中微生物间的持续稳定反硝化协同性和有效微生物量.进一步研究高浓度氧环境下,环境因素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以及研究模拟气体中NO在生物过滤系统中的转化机理.结果表明,该工艺系统能有效克服氧对反硝化菌活性的抑制作用,生物滤塔在不同氧浓度下皆可实现对NO的高效率脱除;甚至在氧气体积分数20%、气体停留时间为1min、最佳操作温度为40-50℃条件下,对647mg·m^-3NO的脱除率可达85%以上.本实验有目的地培养得到好氧条件下特有的微生物混合体系,其以兼性反硝化菌为主,多种菌种的存在形成良好的生物协同性,有利于有氧环境下NOx好氧反硝化反应的高效稳定进行.
蒋然黄少斌范利荣
关键词:氮氧化物生物过滤好氧反硝化硝化NOX污染
Ag(Ⅰ)、Pd(Ⅱ)异核金属簇合物的制备和晶体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The complexes of [Ag2Pd2(μ-dppm)2(μ-S2CNC4H8)2(μ3-S2CNC4H8)2](SbF6)2·Et 2O (1) and [AgPd(S2CN C4H8)(μ-dppm)2](SbF6)·H2O (2)we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complex 1 is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c with a=1.14370(3)nm, b=1.39025(4)nm, c=2 .93579(8)nm, β=95.173(1)°, V=4.6490(2)nm3, Z=4, Dc=1.716g·cm-3, μ(MoKα)=16 82cm-1, F(000)=2384, Mr=2401.98, R=0.0662, wR=0.1302. The complex 2 is monoclin ic system, space group Cc with a=2.74136(6)nm, b=1.04317(2)nm, c=2.523990(10)nm, β=95.173(1)°, V=4.6490(2)nm3, Z=4, Dc=1.716g·cm-3, μ(MoKα)=1682cm-1, F(0 00)=2384, Mr=2401.98, R=0.0662, wR=0.1302. CCDC: 1, 213613; 2, 213612.
司徒粤黄少斌张居光
关键词:晶体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