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851)

作品数:13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彤李向哲吴勤峰方露谢财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菏泽市立医院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脊髓
  • 6篇脊髓损伤
  • 3篇源性
  • 3篇神经营养
  • 3篇脑源性
  • 3篇脑源性神经
  • 3篇脑源性神经营...
  • 3篇脊髓损伤大鼠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 2篇脊柱
  • 2篇关节
  • 1篇带教
  • 1篇带线
  • 1篇带线锚钉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南通大学
  • 3篇菏泽市立医院
  • 2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南通市第二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苏州科技城医...

作者

  • 4篇王彤
  • 3篇吴勤峰
  • 3篇李向哲
  • 2篇宋新建
  • 2篇谢财忠
  • 2篇方露
  • 1篇牛宣耀
  • 1篇王黎明
  • 1篇曹雅娜
  • 1篇张娟
  • 1篇孙建民
  • 1篇郝鹏
  • 1篇王娜
  • 1篇李平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CTA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和早期针刺对其神经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和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针刺对其神经功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开展SCTA检查,并将X线血管造影(DSA)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S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针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与hs-CRP水平。结果:S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67%、96.82%、89.71%。SCTA检查出轻、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分别为72、44、35、8支,DSA检查出轻、中、重狭窄和完全闭塞分别为76、45、31、5支。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TA在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诊断中有着较高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针刺能改善其神经功能,降低其炎症水平。
刘鸿雁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血管造影早期针刺超敏C反应蛋白
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AJD)的方法。方法 Rockwood分型Ⅲ-Ⅴ型AJD患者46例,采取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带线锚钉固定维持锁骨于复位状态。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术后7d、1a喙锁间距和肩锁关节间隙。结果 术后随访(15.46±4.68)个月,术后1a,患者VAS评分[(0.08±0.02)分]低于术前[(9.86±0.32)分],Rockwood评分[(12.44±1.39)分]高于术前[(4.68±0.5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a,患者喙锁间距[(12.04±0.72)mm]、肩锁关节间隙[(3.82±1.14)mm]与术后7d[(11.96±0.68)mm、(3.70±1.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良率95.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AJD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降低疼痛感,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郝鹏王彤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带线锚钉
PDCA管理应用于脊柱外科实习护生操作教学中对减少护理差错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 研究脊柱外科实习护生带教过程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对减少护理差错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脊柱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35例实习护生实施常规实习生带教模式,设为对照组;对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35例实习护生实施PDCA管理模式,设为干预组.观察2年度期间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总结实习护生对于临床带教模式质量评价及满意度,总结实习护生出科考试成绩.结果 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86%(8/35),干预组为2.86%(1/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P=0.00).对照组实习护生对于临床教学内容安排、老师教学态度、细节指导及技能培训指标评分分别为(15.46±1.03)、(14.18±1.06)、(14.61±1.11)、(13.30±1.07)分,干预组分别为(18.26±1.00)、(18.48±0.51)、(19.43±0.21)、(19.16±0.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31.34,均P〈0.01).对照组实习护生出科理论、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80.15±1.61)、(85.16±1.02)分,均低于干预组的(93.10±2.01)、(91.06±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5、15.36,均P=0.00).对照组实习护生对于临床带教满意度为57.14%(20/35),干预组为80.00%(28/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P=0.00).结论 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骨科实习带教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能力,大部分实习护生出科考核结果较为乐观,且对于此种管理模式评价较高,对于带教过程感到满意,在带教老师悉心教导下,实习护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转低,此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张娟
关键词:脊柱外科实习带教
基于超声引导的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麻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1年
目的:分析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骨科手术作用。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骨科全麻手术的93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手术时间均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A组(31例)、B组(31例)以及C组(31例)。予以A组病患前入路麻醉,予以B组病患后入路麻醉,予以C组病患改良前入路麻醉。全部病患均在坐骨神经阻滞完成后实施股神经阻滞,当到达手术所需麻醉平面后,予以病患静吸复合麻醉,直至手术完成。比较3组病患进针深度、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坐骨神经深度以及舒芬太尼使用剂量;观察3组病患麻醉效果;比较3组病患超声图像清晰度得分。结果:B组病患进针深度、坐骨神经深度均小于A组和C组,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均短于A组和C组,但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A组和C组,并且舒芬太尼使用剂量均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病患麻醉总有效率低于A组(P<0.05),C组病患麻醉总有效率低于B组且高于A组,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病患超声图像清晰度得分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后入路阻滞进针深度、坐骨神经深度、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舒芬太尼使用剂量均优于前入路阻滞以及改良前入路阻滞,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麻骨科手术阻滯效果方面不如后入路阻滞效果,并且与常规前入路阻滞效果差异不大,但其操作简便,并且超声图像清晰度较高,在临床全麻骨科手术中可发挥一定效果。
牛宣耀
关键词:坐骨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骨科手术全麻股神经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腓肠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腓肠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CI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48只,采用Allen's打击法制成SC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未运动+生理盐水注射组(Con-NS组)、运动+生理盐水注射组(Ex-NS组)、未运动+肉毒毒素(BTX)注射组(Con-BTX组)、运动+BTX注射组(Ex-BTX组),每组12只.制模过程中因大鼠死亡、体重明显降低等原因,各组均剔除2只,每组剩余10只.大鼠SCI造模成功后,进行腓肠肌BTX-A或生理盐水注射,术后7~35 d对Ex-NS组、Ex-BTX组大鼠进行减重平板训练(BWSTT).于术前、术后2d及术后每周对各组大鼠进行斜板评分,术后35 d处死大鼠,处死前、后对大鼠进行足趾外展评分(DAS)及电生理检测,观察腓肠肌大体形态并测量其湿重.结果 造模前、造模2d时,4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NS组比较,Ex-NS组在造模后2~5周的斜板试验角度较大(P<0.05).Con-BTX组与Ex-BTX组同时间点斜板试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x-NS组造模后2~5周的斜板试验角度高于Ex-BTX组(P<0.05).Con-NS组与Ex-BTX组同时间点斜板试验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NS组、Ex-NS组大鼠DAS评分均为0分,Con-BTX组、Ex-BTX组大鼠DAS评分均为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NS组、Ex-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DAS评分较高(P<0.05).Con-NS组、Ex-NS组大鼠腓肠肌未发生明显萎缩,Ex-NS组大鼠腓肠肌较Con-NS组大鼠腓肠肌饱满.Con-BTX组、Ex-BTX组大鼠腓肠肌发生明显萎缩,色泽变暗.Ex-NS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大于Con-NS组(P<0.05),与Con-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均较低(P<0.05).与Ex-NS组比较,Con-BTX组、Ex-BTX组大鼠腓�
曹雅娜王红星王彤陈思婧吴勤峰
关键词:脊髓损伤肉毒毒素腓肠肌
老年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侧方移位后的功能康复及并发症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有效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的程度,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但该方法使用髌骨翻转不利于患者置换后恢复,且易造成置换后并发症。因此,以髌骨侧方移位代替髌骨翻转的微创疗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手术优良率也随之提高。目的:观察老年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翻转与髌骨侧方移位对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0例共80膝,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共40膝。研究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时使用髌骨侧方移位术,对照组患者使用髌骨翻转术。置换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膝关节90°屈曲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置换后实现主动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除置换后6个月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他各时间点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老年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髌骨侧方移位利于患者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孙锋王俊新王黎明王彤
关键词:髌骨人工假体老年全膝关节置换
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信号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损伤+PBS组(Sed-PBS组)、运动+PBS组(TT-PBS组)、损伤+TrkB/Fc组(Sed-TrkB/Fc组)及运动+TrkB/Fc组(TT-TrkB/Fc组)。于SCI术前1周进行L3-4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使用改良Allen法制作T10不完全性SCI模型。于SCI术后第7天植入渗透压泵,并在Sed-PBS组和TT-PBS组的渗透压泵中灌入0.01M PBS,Sed-TrkB/Fc组和TT-TrkB/Fc组的渗透压泵中灌入TrkB阻滞剂(TrkB/Fc)。SCI后第8天,对TTPBS组和TT-TrkB/Fc组进行减重平板训练。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进行BBB评分。实验结束后取材,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检测突触后膜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4天,TT-PBS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术后21—35天,TT-PBS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术后28—35天,TT-TrkB/Fc组BBB评分高于Sed-PBS组及Sed-TrkB/Fc组(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T-PBS组PSD-95及SYP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TT-TrkB/Fc组PSD-95及SYP相对蛋白表达量多于Sed-PBS组和Sed-TrkB/Fc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ed-PBS组、Sed-TrkB/Fc组和TT-TrkB/Fc组相比,TT-PBS组的PSD-95相对蛋白密度明显增高(P<0.01、P<0.001、P<0.01),且SYP相对蛋白密度也明显增高(P<0.001);TT-TrkB/Fc组的PSD-95及SYP相对蛋白密度也高于Sed-TrkB/Fc组及Sed-PBS组(P<0.05)。结论: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可明显抑制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腰髓突触标记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
李向哲王红星谢财忠谢财忠宋新建宋新建方露方露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可塑性
超短波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BDNF-Trk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无热量超短波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BDNF-Trk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Sham组(24只)、SCI组(24只)和USW组(24只)。应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USW组在脊髓损伤造模后24h给予受损部位无热量超短波治疗(最大输出功率40W,实际输出功率11.58W),10min/次,1次/d,至取材前。SCI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在造模后1d、7d、14d和21d用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EPs)评定脊髓损伤后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并获取损伤段脊髓标本,术后4周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CI组和USW组脊髓在损伤后不同时段BDNF及TrkB的表达,并行阳性细胞计数。结果:BBB评分结果提示,USW组大鼠7d、14d、21d时的运动功能恢复较SCI组明显提高(P<0.01);SEPs和MEPs结果显示,USW组大鼠7d、14d、21d时的神经功能较SCI组明显改善(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示,与SCI组相比,USW组在一定时间段能上调损伤脊髓区BDNF-TrkB的表达(P<0.05)。结论:无热量超短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超短波上调损伤区脊髓BDNF-TrkB的表达有关。
谢财忠李向哲方露戴加飞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超短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痉挛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不仅表现为严重的功能丧失,还可伴随众多棘手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李向哲王彤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痉挛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并发症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随着医疗技术及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治疗也取得飞速进展,但要达到功能完全康复仍面临巨大挑战。脊髓内微环境是影响SCI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作为脊髓内微环境中的有利因子,对SCI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大量动物实验表明,康复治疗(如运动训练、电刺激、针灸等)能有效促进脊髓神经再生[1-8],但对于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本文拟就BDNF在SCI后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康复治疗措施对BDNF表达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为探讨康复治疗促进BDNF表达的作用机制提供资料。
曹雅娜王红星王彤吴勤峰
关键词:康复治疗脊髓损伤脊髓内脊髓神经再生BDNF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