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859)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6
相关作者:虞乐华贾功伟谭波涛凌泽莎蒋玮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椎动脉
  • 3篇增生
  • 3篇颈椎
  • 3篇颈椎病
  • 3篇钩椎关节
  • 3篇关节
  • 2篇椎动脉型
  • 2篇椎间盘
  • 2篇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猕猴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超声
  • 1篇电图
  • 1篇电信号
  • 1篇电针
  • 1篇电针仪
  • 1篇多态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 1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8篇虞乐华
  • 7篇贾功伟
  • 3篇凌泽莎
  • 3篇谭波涛
  • 2篇蒋玮
  • 2篇郑元义
  • 2篇李亚梅
  • 2篇符俏
  • 2篇余茜
  • 2篇郑晓
  • 1篇王愉乐
  • 1篇林鹏
  • 1篇贾朗
  • 1篇江园
  • 1篇周媛
  • 1篇张安仁
  • 1篇吴雪莲
  • 1篇徐洋
  • 1篇周志明
  • 1篇许小明

传媒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牵引与普通牵引对颈棘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牵引及普通牵引对颈棘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22例,采用SDS和普通牵引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不同测试间需相隔24 h以上,测试时利用表面肌电图仪对受试者双侧颈棘旁肌肌电活动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进行记录,观察受试者在坐立位和平卧位时不同牵引阶段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结果 与左侧颈棘旁肌比较,右侧颈棘旁肌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牵引时,坐立位牵引中及牵引后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均低于牵引前(P<0.05),左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17.91±4.06) μV]及波幅峰值[(21.00 ±4.74) μV]高于坐立位牵引中的波幅均值[(12.91±2.89)μV]及波幅峰值[(16.45 ±4.19)μV] (P <0.05),右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17.55 ±3.22)μV]及波幅峰值[(21.73±4.17)μV]亦高于坐立位牵引中的波幅均值[(14.00±2.86) μV]及波幅峰值[(16.09±3.13) μV](P<0.05).SDS牵引下,与同侧颈棘旁肌坐立位牵引前比较,受试者平卧位牵引前、平卧位牵引中、平卧位牵引后及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牵引中、平卧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均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前低(P<0.05),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较平卧位牵引前高(P<0.05).与平卧位牵引中比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后、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及波幅峰值较高(P<0.05).坐立位牵引后的波幅均值、波幅峰值较同侧颈棘旁肌平卧位牵引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S牵引及普通牵引均能较好地放松颈部肌肉,但SDS的效果更为优异,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徐洋贾功伟谭波涛王愉乐代良波虞乐华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后尿管留置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尿管留置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4例脑卒中急性期尿管留置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在204例调查患者中,尿路感染发生率高达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尿管留置时间长(>7d),伴发糖尿病和(或)肺部感染,长时间卧床(>7d),入院Barthel指数为零及康复介入时间较晚(>7d)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符合上述特征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明显多于其他人群(P<0.05);患者尿管留置时间长(>7d),并发糖尿病和(或)肺部感染和康复介入时间晚(>7d)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次数越多(r=0.457,P<0.05)。结论脑卒中尿管留置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概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蒋玮蒋玮黄晓敏许小明
关键词:脑卒中尿管留置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
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1858年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在颈椎局部解剖的研究中发现,在C3-C7颈椎椎体上面的侧缘存在向上突起即钩突,它与相应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想接而形成一个关节,
凌泽莎贾功伟虞乐华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椎体解剖学家
COLIA1 S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老年性椎间盘退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Ⅰ型胶原蛋白α1(COLIA1)基因Sp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老年性椎间盘退化的相关性。方法以65岁以上汉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375例中国汉族椎间盘退变疾病患者(病例组)与118例中国汉族非椎间盘退变疾病受访者(对照组),PCR检测COLIA1基因第一个内含子Sp1位点G→T多态性。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LIA1基因Sp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264(70.4%)/82(69.5%)、GT:102(27.2%)/26(22.0%)、TT:9(2.4%)/10(8.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G:630(84.0%)/190(80.5%)、T:120(16.0%)/46(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3,P=0.211)。结论 COLIA1Sp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老年椎间盘退化的遗传危险因素。
林鹏符俏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L-氨基胍对体外培养退变椎间盘细胞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氨基胍(L-AG)对体外培养的退变椎间盘细胞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退变椎间盘细胞为研究对象,根据L-AG浓度分为0(对照组)、0.5%、1.0%和1.5%组,作用24h后,分光光度法检测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0.5%、1.0%、1.5%L-AG组退变椎间盘细胞中NOS活性分别为6.1、5.5和4.2U·mL-1,NO水平分别为128.3、116.5和97.7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L-AG组退变椎间盘细胞中IL-1、IL-6及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NOS抑制剂L-AG可显著降低退变椎间盘细胞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S抑制有关。
符俏虞乐华
关键词:退变椎间盘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炎性因子
肌肉骨骼超声探测颈椎钩椎关节方法的初步建立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建立肌肉骨骼超声(MSUS)观察及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的方法,阐明钩椎关节及其比邻结构尤其是椎动脉(VA)在MSUS下的定位及表现.方法 在人颈部骨骼和尸体标本上,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 12 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指引钩椎关节和VA,明确钩椎关节和VA在MSUS下的定位.然后再检测颈椎病患者,观察人体上钩椎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MSUS表现,同时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探索MSUS测量增生钩椎关节的方法.结果 患者取平卧位,颈后垫高约15 cm,头偏向检查对侧45°,探头置于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内侧,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后稍向外侧移动可见椎动脉起始段,向上延续观察椎动脉至穿入横突孔,再稍向上在两个横突的强回声之间微动探头即可观察到钩椎关节和VA.MSUS下,钩椎关节位于两个横突之间(即两椎体侧后缘之间椎间盘的外侧),钩突外侧缘与椎体侧后缘回声相延续成一条直线,前方紧邻椎动脉,当钩椎关节横向增生时,钩突外侧缘则超出该条直线.此时选择测量其横径,即以通过上下颈椎椎体外缘的切线为基线,测量钩突最外侧点到该基线的垂直距离.结论 MSUS能够清晰显示钩椎关节及其与VA的关系,可用于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并测量增生的大小.
李亚梅贾功伟郑元义余茜虞乐华
关键词:钩椎关节椎动脉增生
肌骨超声评估颈椎钩椎关节增生的效度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MSUS)评估颈椎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的效度。方法 23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患者,均行颈部MSUS及CT三维重建与血管成像(3D-CTA)检查,分别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以3D-CTA为金标准,对MSUS与3D-CTA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一致性分析,计算MSUS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MSUS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44%、96.80%、3.20%、13.56%、92.73%、93.80%和93.48%。MSUS和3D-CTA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两者存在关联性(χ2=132.52,P<0.05),相关性较好(r=0.65);并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848)。结论 MSUS评估颈椎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具有较好的效度。
李亚梅贾功伟虞乐华郑元义余茜
关键词:钩椎关节增生椎动脉颈椎病
注射复合rhBMP-2骨水泥制作猕猴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寻求一种安全、微创、可信的构建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高频超声监测正常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3.5-5.5岁。体质量4~6kg)的椎动脉血流状况,在高频超声的引导下通过骨穿针在猕猴颈C5-6左侧椎动脉旁注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磷酸钙骨水泥1.5mL来制作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并用高频超声监测造模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vs)、舒张期末峰值血流(VD)、阻力指数(RI)、血管内径(D)并评价猕猴椎动脉血流的改变是否符合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的改变。【结果】发现在造模2个月后猕猴椎动脉的血流变化较明显,且趋于稳定,造模2月后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血管管径变窄,VS(6.30±1.52)cm/s、VD(2.41±0.66)cm/s、RI(0.71±0.04)、O(0.084-0.01)cm,同造模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椎动脉代偿性的血流速增加,管径增粗。RI减低,VS(8.87±0.98)cm/s、VD(4.31±O.12)cm/s、RI(0.57±0.41)、D(0.09±0.01)cm,同造模前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高频超声引导注射骨水泥制作猕猴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实验方法。
凌泽莎贾功伟谭波涛郑晓张安仁虞乐华
关键词:猕猴RHBMP-2磷酸钙骨水泥椎动脉
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和血管的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颈部影像学资料. 方法 选择实验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3-5岁,体重3.5-5 kg,给予全身麻醉后行颈部CT血管扫描试验,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颈部CT横断面影像. 并在横断位图像中测量C6横突孔入口处左右两侧椎动脉直径、C2-C6横突孔的横径、矢状径.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健康猕猴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及血管内径(D)进行分析. 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①猕猴椎动脉经C6横突孔入颈椎,C2横突孔出颈椎,并有钩椎关节的存在,猕猴椎动脉的走行与人极其相似;②猕猴左侧椎动脉直径为(1.89 ±0.44) mm,右侧椎动脉直径为(1.72 ±0.39) mm,双侧椎动脉直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同一节段双侧的横突孔测量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人相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提示:猕猴左右两侧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C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CCA-EDV),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I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ICA-EDV),颈外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CA-PSV),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A-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颈部左侧动脉是猕猴的优势动脉. 结论 获得了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及血管的影像学资料,血流动力参数及血管内径的测值,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凌泽莎周志明郑晓江园贾功伟虞乐华
关键词:猕猴椎动脉CT血管成像血流动力学
改良Vitalstim电针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改良Vitalstim电针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电针组、Vitalstim组和联合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电针组接受电针治疗,Vitalstim组接受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联合组接受改良Vitalstim电针仪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分别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筛查和康复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颏下肌群肌电活动。结果 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患者在治愈率上优于其他两组(P<0.05);Vitalstim组和联合组在SSA评分上低于电针组(P<0.05);sEMG结果显示:联合组的颏下肌群收缩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电针、Vitalstim治疗或改良Vitalstim电针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改良Vitalstim电针治疗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蒋玮谭波涛周媛贾功伟吴雪莲贾朗虞乐华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电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