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20B031)

作品数:9 被引量:72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军韩磊王芃林江豪林定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6篇腰椎间盘
  • 6篇腰椎间盘突出
  • 6篇腰椎间盘突出...
  • 6篇突出症
  • 6篇椎间盘
  • 6篇椎间盘突出
  • 6篇椎间盘突出症
  • 4篇手法
  • 3篇治疗腰椎间盘...
  • 3篇治疗腰椎间盘...
  • 3篇盘移位
  • 3篇椎间盘移位
  • 2篇推拿
  • 2篇CT
  • 1篇医师
  • 1篇正骨
  • 1篇正骨手法
  • 1篇三维重建
  • 1篇神经根

机构

  • 9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北京王府中西...
  • 3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9篇韩磊
  • 9篇张军
  • 6篇王芃
  • 4篇林江豪
  • 3篇卢敏
  • 3篇唐杰
  • 3篇于栋
  • 3篇林定坤
  • 3篇韩雪
  • 2篇焦权明
  • 2篇耿进朝
  • 2篇孙树椿
  • 1篇于兵
  • 1篇唐东昕
  • 1篇王金洪
  • 1篇孔畅
  • 1篇刘强
  • 1篇胡磊
  • 1篇邓博
  • 1篇宋铁兵

传媒

  • 3篇中国中医骨伤...
  • 2篇人民军医
  • 2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规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三维重建观察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通过对规范手法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症三维重建CT突出物形态学的定性定量观测,探讨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采用规范的手法操作技术治疗偏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32个突出椎间盘),隔日治疗1次,每次20min,3周为1个疗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5~54岁,平均36.2岁;病程2d~10年,平均6.9年;突出部位:L4,512个,L5S120个。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黄韧带)间距: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6例。制订观测CT重建图像的操作规程,3周治疗后通过对治疗前后同一层面神经根鞘膜间距(TD)重构神经根鞘膜侧轮廓图、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间距、突出物偏向角(AN值)、矢状径指数(SI值)的观测,进行突出物形态学的分析评价。结果:神经根鞘膜间距(TD)重构神经根鞘膜侧轮廓图的观察中,可以确定19例患者(79.2%)治疗前后神经根走行形态发生变化;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间距Ⅱ型患者中有7例治疗后变为Ⅰ型,Ⅲ型患者中有2例治疗后变为Ⅱ型;AN值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大(P<0.05),说明突出物朝偏离椎间孔的方向形变;SI值治疗前后无差别(P>0.05)。结论:规范手法可以使偏侧型的突出髓核或膨出物发生形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发生松解,相互位置改善,为研究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张军韩磊韩雪唐杰王金洪焦权明王芃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推拿手法培训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5
2009年
张军韩磊胡磊于兵王芃
关键词:推拿手法培训系统
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况调查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了解国内中医院骨伤科医生运用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和对规范化手法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7省市的610名骨伤科医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565份有效问卷中,有73.6%被调查者最常使用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使用的理筋手法依次是:揉捻法、按压法、滚法,治疗手法依次是:腰部斜扳法、扳腿推腰法、扳肩推腰法。有83.9%的被调查者认可中医手法的安全性。被调查者的年龄、职称、学历与手法的安全性评价和规范手法的接受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中医手法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规范化的手法容易被医生接受并使用,利于向基层推广。
王芃张军韩磊唐杰孙树椿于栋林江豪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中医疗法问卷调查
“法从手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培训中的体现被引量:3
2010年
韩磊张军王芃于栋卢敏林定坤李光厚邓博孔畅宋铁兵林江豪
关键词:手法生物力学
分步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1
2010年
目的:评价腰椎分步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门诊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通过中央在线网络随机系统实现随机入组,分为分步斜扳手法治疗组(32例)和骨盆牵引对照组(31例),另外脱落病例1例,剔除病例1例。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对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等综合方面,以及腰腿疼痛进行疗效评定,量化比较两组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控制7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对照组疗效控制4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6.86%,高于对照组87.10%(P<0.05)。治疗组治疗后JOA腰痛疾患表评分、腰腿痛VAS评分改善明显(P<0.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步斜扳手法操作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疗效明显、安全性高的优点,且易于掌握,便于在临床应用中推广使用。
张军韩磊王芃于栋卢敏林定坤宋铁兵林江豪孙树椿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正骨手法临床对照试验
CT旋转重建技术在诊断偏侧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16排CT腰骶神经根旋转重建技术在诊断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体检腰椎正常15例及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行16排CT扫描,以Ⅰ点(侧隐窝夹角处)和Ⅱ点(正中矢状径与椎体后缘的交点处)为定位基准点,采用旋转重建技术对正常和受压的S1神经进行标准重建。在S1神经不同走形形态的层面上,判断S1神经根与L5-S1突出椎间盘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旋转重建技术,45例均清晰再现了脊神经由粗变细,起自硬膜囊、穿过骨性椎管,以不同角度及方向走行的全程情况,并同时显示毗邻关系。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中,S1神经根与L5-S1突出椎间盘位置1级9例,2级4例,3级6例,4级5例,5级6例。结论:CT旋转重建技术可将条索状的S1神经走行可视化,直观反映出其与L5-S1突出间盘的整体毗邻关系,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疗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韩雪张军耿进朝韩磊于栋王芃
侧卧旋转牵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规范被引量:2
2011年
中医骨伤手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其中斜扳手法是其中主要的手法,在国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如何做到手法的安全可控、可重复,以及病变区域的节段定位调整,一直是临床深受关注的焦点。
张军韩磊卢敏于栋林定坤刘强焦权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应用CT旋转重建技术全程显示腰5神经根形态13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常规CT检查只能对腰椎进行横断位扫描,呈现的是前后左右的二维图像。正常情况下,由于硬膜外脂肪组织的衬托,腰神经根及其根鞘较易识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形态有圆形、椭圆形、条形和线形等,从L3间盘平面到L5间盘平面多是以椭圆形为主过渡到条形为主[1]。如需获得腰神经根全程形态的信息,往往需要借助三维重建软件进行处理[2],其中旋转重建技术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韩雪张军耿进朝韩磊于栋王芃
孙树椿主任医师筋伤临证手法经验被引量:2
2009年
  孙树椿,男,1939年7月1日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省蠡县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传承人.……
张军林江豪韩磊王芃唐杰唐东昕于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