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63102)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孝建汤文彬梁佩红李超霞张志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几丁质膜作为表皮干细胞培养支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了解大鼠表皮干细胞(ESC)与几丁质膜共同构建皮肤组织工程覆盖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冷消化法和Ⅳ型胶原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ES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DNA和RNA表达,澳玛蓝比色法测定ES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ESC表面标志物CD29、CD71、CD49d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细胞角蛋白15(CK15)、CK19和P63阳性表达。检测不同倍比稀释几丁质膜浸出液对细胞的影响,并设常规培养为对照组;观察ESC在载体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认为ESC,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其表面标志物CD29、CD49d为阳性,CD71、CD34为阴性;CK15、CK19、P63为阳性。几丁质膜浸出液培养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在1:8~1:512等比稀释时,有轻微的促细胞增殖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C在几丁质膜上培养2~4周时,肉眼可见棋盘样细胞集落,显微镜下见大量ESC在纤维上增殖。结论几丁质膜可以作为ESC的培养载体,两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 沈雁李孝建梁蓉李延仓张琰梁佩红戴丽冰杨小红谭见容李叶扬黄粤
- 关键词:皮肤仿生材料几丁质
- 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创面,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混合移植后的创面愈合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于创面。并与自体小皮片、异体小皮片移植组对照,观察术后1、2、3、4周各组创面移植皮片的生长情况;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PCR技术对异体移植以及自、异体混合移植后异体皮片进行示踪。结果 (1)皮片生长情况:移植后2周始,自体移植组皮片逐渐相互融合;混合移植组异体皮片表面有黄色干痂或皮屑脱落,少数创面表面溃破;异体移植组移植的皮片逐渐坏死脱落。至移植后4周,自体移植组与混合移植组创面基本上皮化,异体移植组皮片消失,肉芽创面形成。(2)创面愈合率:整个愈合过程中,混合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3、4周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异体移植组(P<0.05,P<0.01)。(3)创面收缩率:移植后3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观察:移植后第2周,异体移植组可见表皮细胞大片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剧烈排斥反应,到第4周,仍有炎性细胞浸润,而混合移植组移植的异体皮片排斥反应始终轻微,到第3~4周,创面基本由增生的上皮覆盖。(5)异体皮示踪:异体移植组移植后第21天始皮肤移植供体Sry基因片段为阴性,混合移植组至移植后42 d此基因片段为阳性。结论该模型模拟临床实践,较好地展现了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其愈合、转归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及改进此方法奠定了基础。
- 汤文彬李孝建张志梁佩红李超霞
- 关键词:创面愈合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