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208085QG135)

作品数:9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韩玉刚许吉黎曹贤忠姚韬杨显明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皖江城市
  • 4篇皖江城市带
  • 4篇城市
  • 4篇城市带
  • 2篇演进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碳排放
  • 2篇县域
  • 2篇县域经济
  • 2篇经济增长
  • 1篇演进规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政策环境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省城
  • 1篇省际
  • 1篇省际边缘区
  • 1篇省域

机构

  • 8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商贸职业...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韩玉刚
  • 2篇许吉黎
  • 2篇曹贤忠
  • 2篇姚韬
  • 1篇韩会然
  • 1篇佘元冠
  • 1篇杨成凤
  • 1篇毕学成
  • 1篇叶苗苗
  • 1篇杨显明
  • 1篇张化文

传媒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中国管理信息...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析被引量:4
2015年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基础三方面选取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37个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可以分为强、中、弱三个类型五个发展层次,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为皖浙、皖苏交接区域和合肥、芜湖周边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强于别的县域的空间发展格局,并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剖析了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叶苗苗韩玉刚毕学成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皖江城市带区位政策环境
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及优化路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皖浙、皖苏南地区形成极化中心且极化效应不断增强,H-H型单元集中于皖浙和皖苏南地区,L-L型单元集中于皖豫和皖鄂地区;区域整体差异的主导因素由地区内差异向地区间差异转变。总结了转型期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为点状离散—单核极化—内同外异,结合多省域制度政策、相关理论和区域发展条件对未来的空间演进提出3条优化路径,包括跨区域分工协作与区域一体化、"多核驱动"与"极带延伸"以及边缘核心化与制度网络化。
许吉黎韩玉刚张化文
关键词: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
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治理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跨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府际合作对于跨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以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探究了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深入分析了跨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府际纵向和横向合作两个维度,提出跨界生态环境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间应加强环境管制系统的顶层设计、理顺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整合合作治理的组织架构,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之间应加强建立互动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切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而实现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丁荣萍韩玉刚
关键词:府际合作生态环境皖江城市带
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被引量:19
2013年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新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省域视角,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分层,分析了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现状。遵循"涓滴效应"和"梯度扩散"的规律,基于现状格局提出了安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三大模式,包括"三核驱动"模式、"点轴延伸"模式和"集群网络"模式,以期通过构建和发展科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安徽省各市的高速协同发展。
许吉黎韩玉刚杨显明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4
2013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之对应的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创新研究,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典型区域发展研究。综述上述成果可以看出,当前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深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但是就学科发展而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韩玉刚曹贤忠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皖江城市带区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杨成凤韩会然
关键词:社会网络皖江城市带
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量、能源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我国碳排放量大小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我国目前而言,必须尽快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积极发展能耗低且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向能源集约型的转变。
姚韬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碳排放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能源产业技术进步率、第三产业构成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技术进步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有较显著的调整作用。我国应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发展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
姚韬佘元冠
关键词:碳排放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测度和发展趋势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二者间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一致的追求。以皖江区域10个城市作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区域2002~2011年的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过去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测定的协调度数据,建立了协调度自回归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探究了未来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发展水平经过拮抗期和基本协调期后不断提高,将于2019年前后趋近高质协调发展阶段,即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有序互动发展的态势。
韩玉刚曹贤忠
关键词:城市能级生态环境皖江城市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