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50020)

作品数:21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董希文泓峻杨建刚更多>>
相关机构:鲁东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3篇文本
  • 11篇文学
  • 5篇文本理论
  • 5篇文论
  • 4篇代文
  • 4篇中国古代文学
  • 4篇话语
  • 4篇古代文学
  • 3篇学术意义
  • 3篇语文
  • 3篇语文学
  • 3篇语言
  • 3篇诗学
  • 3篇主义
  • 3篇另类
  • 3篇另类表达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古代文论
  • 3篇汉语文
  • 3篇汉语文学

机构

  • 14篇鲁东大学
  • 10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4篇董希文
  • 8篇泓峻
  • 2篇杨建刚

传媒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3篇中州大学学报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鲁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外文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文化研究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5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形式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观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形式的意识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西马理论家对西方文论史和美学史上关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进行对话的结果。詹姆逊和伊格尔顿对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将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从而使其成为西马文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中缺少对形式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致使其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吸收和借鉴西马的形式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诗学应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杨建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话语政治”转向
2015年
20世纪中、后期,活跃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思想界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总体性基点和社会批评意识,迎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挑战,从哲学理论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将其哲学观点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以其惯有的实践性品质回答后现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保持其鲜活生命力。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坚持上述原则发展自身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话语政治取向与诉求。
董希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政治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后现代社会
视觉转向视阈中语图互文嬗变的文化逻辑及当下形态被引量:1
2016年
互文理论原指各文本间存在的一种隐在关系,是文本理论发展中一种重要的识见。后引申、拓展为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语图互文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纵观语图关系发展史,厚此薄彼者居多,不能辩证地评价各自作用。古代语言压制图像,当代图像超越语言,两者对立而不相融。共同体理论指出,各组成因素只有彼此和谐、融为一体才能促进共同体生长与繁荣。新近兴起的跨媒介艺术在融合语图因素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MTV、电视诗歌散文、超文本文学等语图共同体艺术,值得关注与期待。
董希文
关键词:视觉文化超文本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观念的另类表达
2013年
中国古代并没有像西方20世纪那样严格的文学文本理论,这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哲学追求及其制约下的文学理念造成的。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论更关注文本内在精神,并以重感悟不重逻辑分析的言说方式进行文艺批评。然而,中国古代并不缺少文学文本观念,它们以另类方式存在。重文采与韵律的文本创作观、重层次的文本结构观、披文入情的文学阅读观和有特色的评点批评方式就是这一文学观念的有力显示。借鉴与发掘这一文学遗产,有利于建设当代科学形态的文本理论体系。
董希文
关键词:文本文本理论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观念的另类表达
中国古代并没有像西方20世纪那样严格的文学文本理论,这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哲学追求及其制约下的文学理念造成的。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文论更关注文本内在精神,并以重感悟不重逻辑分析的言说方式进行文艺批评。然而,中国古代并不...
董希文
关键词:文本文本理论古代文论
英伽登现象学文本诗学学理逻辑及学术意义
2015年
现象学哲学认为科学知识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纯粹意向性直观活动。依此为据,现象学美学集大成者英伽登坚持认为文学文本是由语音、意义单元、图式化观相和再现的客体四个渐次深入的层面构成的充满差异的意向性客体,文本意义既不全然来自客体语言存在物,也不全然产生于主体的意识结构和主观理解,而是来自于主客体交融的瞬间,是客体作为'纯粹意向性客体'与主体作为'纯粹意识'在本质直观活动中自然呈现,是主客交互活动的必然结果。现象学方法及其相关理论促进了间性文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董希文
关键词:现象学文本
以“声音”为核心的汉语文学观及其在“新文学”中的命运被引量:1
2012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的自觉",表现为对汉语文学语音形式感受力的自觉。古代汉语诗文作品一个个排列的文字背后,有着作者刻意组织起来的具有音乐性的语音,这种语音与作家追求的文学表达效果直接相关,是古典汉语文学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现代文学语言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口语化、通俗化;一是欧化、书面化。虽然两个方向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在远离中国古典文学的声韵传统这一点上,结果却相当一致。汉语语音具有很好的成乐条件,古典文学所遵循的语音修辞原则是基于汉语的独特个性而产生的。新文学完全把它算在文言文学的名下,敝履一样抛弃,是很大的一种误解,其对现代汉语文学及民族审美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泓峻
关键词:汉语文学五四文学革命白话文
叙事的寓言性与汉语文学叙事的语义生成被引量:1
2015年
叙事性片断在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中占据很大篇幅,这种服务于说理的叙事,具有寓言性。与着眼于文本细部处理的"春秋笔法"不同,寓言性叙事着眼于事件自身的离奇性与文本结构的营造,以譬喻或象征的方式传达故事背后的寓意,属于"宏观修辞"。这种修辞方式与来源于历史叙事的"春秋笔法"都对后来的汉语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小说文本普遍具有"藉外论之"、"譬喻取义"的寓言性修辞指向;另一方面,诸子散文叙事中"故事+议论"的模式,深刻地影响到后来汉语叙事文学的文本结构。宋明话本小说头尾呼应的议论性诗词,把夹在中间的叙事变成了显示某种意义的"事象";章回小说游离于主体叙事的"楔子"与"结尾"也具有同样的功能。《韩非子》的《储说》、《说林》两章,更是与后世文人笔记小说有太多"家族相似"的特征。对故事的寓意性解读,是破解汉语文学叙事文本意义的重要路径。
泓峻
关键词:汉语文学寓言叙事文本结构语义生成
语言观念演进与文本理论形态的嬗变被引量:5
2016年
文本理论并非只有一张面孔,而是具有多种形态。每一形态文本理论都应时而生,但语言观念转变的导引至关重要。综观历史,由工具语言观—本体语言观—话语语言观的转变依次带来了工具形式文本—语言客体文本—话语间性文本及相关理论的递进式嬗变。每一种文本理论都高屋建瓴、思路别致地回应了来自文学现实的挑战,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文学形式研究的跃进式发展。中国当代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应当从中借鉴经验。
董希文
关键词:语言观念文本理论话语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及其特殊形态
2013年
中国古典文学文本总是与某些特定的文本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在古代的文学家看来,虽然各种文章在文体上千差万别,但都上接天道,下达世理,远写自然,近通人情,由共同的经典之根所生发,从而构成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文化共同体。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本,甚至是一些经典文本,往往是"述而不作"的产物。围绕一个核心文本,会不断有新的文本产生。文本衍生性,是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互文性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中国古典文本在具有强烈互文性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森严的文本秩序与等级关系。经典的权威,不是在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中被解构了,而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调。
泓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形态互文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