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208085MD60)

作品数:7 被引量:93H指数:5
相关作者:杨文斌李阳刘坤周守标唐皓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沉积物
  • 1篇氮分配
  • 1篇氮形态
  • 1篇淹水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吸收
  • 1篇弱光
  • 1篇弱光胁迫
  • 1篇上覆水
  • 1篇生活污水
  • 1篇生活污水净化
  • 1篇生理响应
  • 1篇湿地
  • 1篇水净化
  • 1篇穗花狐尾藻
  • 1篇苔草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沉积物
  • 1篇滩涂湿地
  • 1篇通量

机构

  • 7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北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杨文斌
  • 2篇李阳
  • 1篇周守标
  • 1篇章翔
  • 1篇丁士明
  • 1篇刘坤
  • 1篇韩超
  • 1篇黄蓉
  • 1篇谭晓玲
  • 1篇唐皓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RS/GIS的五峰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该文通过获取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近22年的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运用ENVI、ARCGIS软件,结合统计年鉴、文献资料,研究了五峰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变化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和林地,草地、水域变化不大。1993—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了7 557hm2,林地减少了9 836hm2。(2)1993—2001年,耕地增加46%,林地减少9.88%,未利用地增加了10.23%。(3)2001—2015年,耕地面积减少29%,林地总量增加5.3%,未利用地减少44%。(4)五峰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入境旅游人数、财政总收入等因素。
黄蓉杨文斌葛绪广
关键词:RSGIS
刈割弯囊苔草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弯囊苔草(Carex dispalata)不同刈割深度(C1留茬10 cm,C2留茬20 cm,C3留茬30 cm,C4留茬50 cm,C5不刈割)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及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促进弯囊苔草的再生能力,C2实验组在刈割后1~7 d,植株生长速率达到3.67 cm·d-1,远远高于C5组。实验期间各实验组累积生物量变化存在差异,各组累积生物量表现为C2>C3>C1>C4>C5。刈割提高了弯囊苔草对生活污水中N、P等去除效果,C2组对TN、NH3-N、TP、COD cr的去除率均最高;弯囊苔草最佳刈割深度为留茬20~30 cm。
杨文斌章翔
关键词:刈割净化污水
陌上菅(Carex thunbergii)对淹水弱光胁迫的形态生理响应被引量:1
2013年
为研究陌上菅在淹水弱光条件下的响应机制,在室内模拟的水体中,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设置了6个光强梯度,以株高、叶长、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等为指标,探讨了淹水弱光环境对湿生植物陌上菅(Carex thunbergii)的形态生理影响。研究表明:(1)在持续淹水60d后,相对光强低至0.60%时陌上菅才开始出现死亡迹象,表明陌上菅具有很强的耐涝能力,在相对光强0.60%处理下,陌上菅仍能启动自身的抗性机制,表明相对光强0.60%左右水平可能是陌上菅淹水后受弱光环境胁迫的耐受下限;(2)淹水环境中,陌上菅抵御弱光胁迫的机制包括伸长叶长和株高、改变能量分配方式、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和减缓新陈代谢等;(3)各弱光处理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死亡迹象的处理组MDA含量高达对照组的40.17倍,同时抗氧化物酶活性与MDA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
杨文斌谭晓玲
关键词:淹水弱光胁迫
太湖沉积物铁形态分布特征及磷铁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4
2016年
通过对太湖藻型湖区、草藻过渡型湖区、草型湖区柱状沉积物进行铁的形态分级分析沉积物中不同提取态磷铁含量,获得不同形态铁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总铁含量藻型湖区31.57mg/g(SD=8.51)>过渡型湖区30.34mg/g(SD=11.97)>草型湖区25.25mg/g(SD=4.59),不同湖区沉积物中铁形态的含量依次为可还原(晶型)铁氧化物Fe_(ox2)>碳酸盐铁Fe_(carb)>易还原(无定形)铁氧化物Fe_(ox1)>低活性硅酸铁Feprs>磁铁矿Femag>可吸附性Fe(Ⅱ),Fe_(carb)、Fe_(ox1)、Fe_(ox2),3种铁形态属于高活性铁Fe(III),含量为7.79,6.16,8.18mg/g,分别占总铁含量的28.56%,21.54%,29.53%,表明高活性铁(III)是沉积物中最主要的铁形态;沉积物中各提取态磷含量大小比较为NH_2OH·HCl-P>MgCl_2-P>NaAc-P>Na_2S_2O_4-P>浓HCl-P>(NH_4)_2C_2O_4-P,含量较高的MgCl_2-P(0.067mg/g)、NaAc-P(0.061mg/g)、NH_2OH·HCl-P(0.068mg/g),分别占总提取磷的35.28%、31.97%和22.55%,是沉积物铁分级提取态磷中最主要的形态.磷-铁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进一步从铁形态分级角度证实铁是沉积物內源磷释放的关键因子.
杨文斌唐皓韩超丁士明
关键词:太湖
两种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可溶性无机氮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在实验室模拟研究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L.)对上覆水、间隙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浓度、赋存形态及DIN扩散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和苦草对上覆水中DIN的去除效果均强于间隙水,对各形态DIN的去除差异:NO-2-N>NH+4-N>NO-3-N;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的去除效果明显强于苦草,但对间隙水中DIN的去除效果弱于苦草;金鱼藻和苦草减少了NH+4-N和NO-2-N的扩散通量,显著增加了NO-3-N的扩散通量,使NO-3-N取代NH+4-N成为间隙水向上覆水中扩散DIN的主要形态,但对NO-3-N和NH+4-N扩散通量的影响,金鱼藻和苦草之间差异不显著;金鱼藻和苦草增加了上覆水和间隙水中3种形态DIN含量比例的变化幅度,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含量比例影响强于苦草,对间隙水中DIN含量比例的影响弱于苦草.总体来讲,金鱼藻对上覆水中DIN形态影响较大,苦草对间隙水中DIN形态影响较大,两者对DIN扩散通量的影响差别不显著.
杨文斌李阳孙共献
关键词:金鱼藻苦草氮形态氮分配扩散通量
安徽新安江干流滩涂湿地草本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被引量:41
2013年
以新安江干流(安徽段)滩涂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及不同江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草本被子植物48科、131属、19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和蓼科(Polygon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莎草属(Cyperus)、大戟属(Euphorbia)和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7%;(2)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世界分布占明显优势(43.8%);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30.5%),其次是世界分布(26.0%),总体上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57/40);表明该区草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3)各滩涂湿地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及伴生种的种类等组成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等为滩涂湿地的主要优势种;江段干流不同流域滩涂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格局比较一致,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与之相反,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格局。这种多样性格局的成因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杨文斌刘坤周守标
关键词:区系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
穗花狐尾藻对外源^(15)N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构建室内模拟系统,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过量外源NO3-在微环境中的归趋及生长期的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在外源氮迁移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穗花狐尾藻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沉水植物吸收、异化硝酸盐还原成氨(DNRA)和转化为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47.54%、25.24%、12.76%、0.52%、1.21%;在对照组,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固定、DNRA作用和转化为DON的去除作用分别占添加15N的32.74%、30.79%、0.54%、5.83%.在穗花狐尾藻组和对照组中约87.24%和69.90%的NO3-进行了转化.反硝化作用是去除两处理组中NO3-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微生物的固定作用,穗花狐尾藻的直接吸收也对NO3-的去除起到重要作用,DNRA作用和DON对NO3-的去除作用较小.穗花狐尾藻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加快了NO3-在微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微环境对外源NO3-的去除.
杨文斌李阳孙共献
关键词:反硝化作用植物吸收穗花狐尾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