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669)

作品数:24 被引量:690H指数:15
相关作者:朱教君谭辉吴祥云闫巧玲张金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次生
  • 7篇次生林
  • 5篇土壤
  • 5篇人工林
  • 4篇林窗
  • 3篇落叶松
  • 2篇多样性
  • 2篇植物
  • 2篇生长季
  • 2篇生理生态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潞安矿区
  • 2篇落叶松人工
  • 2篇落叶松人工林
  • 2篇光照
  • 2篇长白落叶松
  • 1篇有机肥
  • 1篇幼树
  • 1篇幼树生长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辽宁工程技术...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大连大学
  • 1篇辽东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辽宁省固沙造...
  • 1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0篇朱教君
  • 5篇谭辉
  • 5篇吴祥云
  • 4篇闫巧玲
  • 3篇胡理乐
  • 3篇杨凯
  • 3篇张金鑫
  • 3篇孙一荣
  • 3篇李凤芹
  • 3篇李明财
  • 2篇王贺新
  • 2篇于立忠
  • 2篇焦向丽
  • 2篇陈梅
  • 2篇康宏樟
  • 1篇许美玲
  • 1篇刘世荣
  • 1篇孔高强
  • 1篇李广芬
  • 1篇赵风军

传媒

  • 7篇生态学杂志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9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大、中型土壤动物组成与季节动态被引量:23
2009年
土壤动物是次生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探讨次生林生态系统不同林型对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于2007年对东部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中5个主要林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共获取土壤动物36210只,分别隶属于2门8纲32目。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目(Collembola)。分析结果表明:(1)人工林大、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波动大于次生林;(2)除落叶松人工林外,其他林型大、中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3)除胡桃楸林外,其他林型大、中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次生林较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在生长季中波动范围小、多样性高。
焦向丽朱教君闫巧玲
关键词:土壤动物多样性人工林
外源腐殖酸对三种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杨凯关连珠朱教君颜丽
关键词:无机磷组分活化作用
辽东地区次生林林窗生长季初期的光环境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解决次生林合理经营问题,以辽东山区次生林3种典型性林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初期林窗光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窗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林窗沿南北轴和东西轴的各点所接收的光强度PPFD值,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林窗面积、位置对直射光指数(DSF)、散射光指数(ISF)、全光指数(GSF)均有显著影响(P<0.05),林窗的全光指数(GSF)与其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林窗面积、位置的不同,使其光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影响森林的更新。
吴祥云陈梅屈雯雯曲兆宇李红丹
关键词:次生林林窗光环境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分析被引量:73
2008年
通过对辽东山区不同间伐强度下长白落叶松林内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出现、成活与生长的观测,分析了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种子雨中,有30%的种子有活力,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土壤种子库的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4月下旬林内种子开始萌发,6月幼苗数量达到最大,幼苗累计出现率与间伐强度(光照)之间无显著相关,只受到地被物的影响;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幼苗平均存活率提高,但林下幼苗生长缓慢,苗高均不超过6 cm;林内当年幼苗9月全部消失,没有超过1年生的幼苗,但皆伐迹地的更新幼苗存活较多、生长良好.初步确定地被物和光照是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的主要障碍因子.
朱教君刘足根王贺新
关键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
干扰对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土壤线虫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凋落物分解与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东北地区不同林型中土壤线虫状况,确定干扰对土壤线虫产生的影响,于2007年5、7、9月调查了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和裸地3种样地(其干扰强度:次生林<人工林<裸地)的线虫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度的增加,土壤线虫丰富度与个体数均减少;通过土壤线虫区系划分,可以确定3种干扰强度下土壤线虫食物网的状况,即裸地环境受到胁迫,食物网受到威胁,其干扰程度最大;人工林与次生林食物网结构相对成熟,二者干扰程度较小。干扰改变了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随着干扰度增加,线虫多样性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地上部分(森林植被)的干扰已经影响了地下生态系统。
焦向丽朱教君张金鑫闫巧玲杨凯
关键词:次生林人工林裸地土壤线虫
国内外主要生态学会主办重要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10年
以全球主要生态学会出版发行的13种重要期刊为对象,对其2004~2007年的发文量、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等主要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中外期刊存在的差距,并探讨中国生态学类期刊影响低的主要原因,以期为生态学研究者和我国期刊出版者提供参考。
李凤芹
关键词:网站
森林干扰度评价被引量:17
2009年
干扰普遍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演替的驱动力之一。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决定于干扰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等,过度频繁或不合理的干扰,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毁灭。森林对干扰的响应表现在多方面,其内在联系十分复杂,因此,很难用森林中某个现象或某几个现象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为了准确、科学地评价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程度,本文提出应用森林干扰度(REFD)评价现有森林受干扰的程度。森林干扰度是由于干扰的存在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程度,仅反映干扰后现有森林与目标森林(地带性顶极植被或原有森林等)的距离程度(差距),不反映干扰的种类、强度、性质等因素;在对森林干扰度内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评价森林干扰度的原则及不同尺度条件下森林干扰度的评价指标。
于立忠朱教君张艳红赵风军邹永田
次生林概念与生态干扰度被引量:60
2007年
近一个世纪强烈的人为干扰使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林面积锐减,次生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森林资源的主体。虽然在文献与现实中“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被广泛使用,但次生林的概念在各个国家,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种不同文献中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这给次生林研究与经营实践带来诸多不便;而不准确的次生林定义也为与各个层次的决策制定者及公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次生林概念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关于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实践,综合分析了次生林概念的不确定性,同意以往次生林定义中的基本内涵,并认为:次生林是由于人为破坏性干扰或异常自然干扰使原始林固有的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天然更新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恢复形成的林分。但该定义中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如:怎样的干扰为“人为破坏性干扰”和“异常自然干扰”;“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显著变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中“人工”参与的成分比例如何等。次生林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植物演替学家提出,当时未考虑干扰的持续性;而实际上,无论是次生林还是原始林,均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某一状态,在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应重新规范“次生林”的概念。考虑到“次生林”定义的不确定性或困难性,建议使用“森林自然度”或“森林生态系统成熟度”或“森林干扰度”来表达现实森林所处的状态,但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尚需加强。
朱教君刘世荣
关键词:次生林
东北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碳通量研究
土壤碳通量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第二大碳通量,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东北次生林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主要林型(蒙古栎林、杂木林、胡桃楸林)的土壤碳通量动态,包括:(1)比较三种林型土壤碳通量的季节变化,(2)量化...
朱教君闫巧玲范阿南
关键词:土壤温度
文献传递
Microclimate regimes following gap formation in a montane secondary forest of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被引量:32
2007年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 canopy opening/gap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s in a secondary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nd around a small irregular gap in a montane secondary forest. The secondary forest, which was severely disturbed by human beings about 50 years ago, was dominated by Quercus mongolica and Fraxinus rhynchophyllaan. Temporal variation in photosynthetic photon flux density (PPFD), air temperature (TA) at 10 cm above the ground, soil temperature (Ts) and soil water content (SWC) at top-layer (0-15 cm) and sub-layer (15-30 cm) were measured from May to September after the second year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small gap (the ratios of gap diameter to stand height were less than 0.5) in 2006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value of PPFD occurr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gap, particular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May. On sunny days, the highest value of PPFD appeared earlier than that on overcast days. Maximum and mean values of TAwere hig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gap, and the minimum values of TAwere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ap. Soil temperature varied obviously in the gap with the range from 1 to 8 ℃. Maximum values of Ts occurred at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ga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ximum values of TA (R = 0.735, P〈0.05). SWC was higher in the top-layer (0-15 cm) than that in sub-layer (15-30 cm), but the difference of them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small gap size and the effects of aboveground vegetations. From these results, the maximum of PPFD in the study area occurred at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gap,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bserved in north hemisphere, but the occurrence time varied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the latitudes. The highest values of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also occurr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gap because they were affected by the radiation. However
ZHU Jiao-junTAN HuiLI Feng-qinCHEN MeiZHANG Jin-xin
关键词:MICROCLIMATEPPFD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