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13022)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慧峰闫雪华苏世标李小亮刘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职业病
  • 2篇职业病危害
  • 2篇基因
  • 2篇汉族
  • 2篇汉族人
  • 2篇汉族人群
  • 2篇高本底地区
  • 2篇本底
  • 2篇MGMT基因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体型
  • 1篇单体型分析
  • 1篇蛋白
  • 1篇低剂量电离辐...
  • 1篇低频电
  • 1篇电离辐射
  • 1篇多态

机构

  • 6篇广东省职业病...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6篇陈慧峰
  • 5篇闫雪华
  • 4篇李小亮
  • 4篇苏世标
  • 3篇温薇
  • 3篇刘明
  • 2篇李荣宗
  • 2篇陈惠清
  • 2篇陈建雄
  • 2篇赵雷
  • 1篇郭强之
  • 1篇王烁
  • 1篇耿继武
  • 1篇黎丽春
  • 1篇张灶钦
  • 1篇李晓杰
  • 1篇梁冰冰

传媒

  • 3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年份

  • 4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汉族人群MGMT基因遗传多态性单体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MGMT基因5'侧翼区及第一编码区多态性单体型在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随机选取60例广东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以人MGMT基因目的片段(-875nt^+362nt)中-797G>A、-245T>G、-177T>G、-19C>T、+73C>T和+336G>A共6个多态性位点纳入本研究,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其遗传学特征、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布。结果60例高本底地区人群中各遗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在该人群的杂合度不同,分别为-797G>A(0.208)、-245T>G(0.017)、-177T>G(0.049)、-19C>T(0.269)、+73C>T(0.269)和+336G>A(0.417),且-245T>G和-177T>G均不存在变异纯合基因型;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797G>A与-19C>T、-797G>A与+73C>T均呈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关系,-19C>T与+73C>T之间呈完全连锁不平衡关系。构建了该人群中5种多态性单体型,其中最主要的野生单体型(H1)频率为51.4%,其他4种为变异单体型(H2~H5),频率为46.3%。-19C>T与+73C>T之间形成1个单体型域,构成2种代表性域内单体型(CC/TT)。结论首次确认并报道广东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中MGMT基因5'侧翼区和第一编码区6个遗传多态性位点及其单体型(域)分布。
陈慧峰赵雷闫雪华高学挺戴思泽
关键词:高本底地区
广东省高本底地区汉族人群MGMT基因遗传多态性分布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遗传多态性位点在广东省高本底地区(HBRA)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60名广东省HBRA汉族人群,获取其周围血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MGMT基因5'侧翼区和第一编码区目的片段产物后纯化直接测序,筛选并确证潜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对SNP位点进行遗传特征分析,并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 Map)数据库中的不同人群分布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PCR扩增和成功测序60名HBRA汉族人群(120条染色体)MGMT基因-875 nt^+362 nt的目的片段,序列比对发现该人群中6个已知SNP位点-797 G>A、-245 T>G、-177 T>G、-19 C>T、+73 C>T和+336 G>A,其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7%、0.8%、2.5%、15.8%、15.8%和29.2%。其中+336 G>A的等位基因频率在该人群的分布与Hap Map数据库中Hap Map-JPT和Hap MapCEU人种/人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广东省HBRA汉族人群中MGMT基因5'侧翼区和第一编码区共6个SNP位点并提供其等位基因分布特征数据,为后续DNA多态性功能分析提供基础。
陈慧峰李晓杰赵雷温薇李小亮刘明闫雪华苏世标
关键词:高本底地区单核苷酸多态性
工频电磁场对作业人员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长期工频电磁场接触对作业人员的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某省10座500 kV变电站长期接触工频电磁场的94名作业人员为接触组,86名不接触工频电磁场的行政及后勤人员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周围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百分比。结果接触组和对照组人群中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6.62±9.85)%和(67.98±9.36)%,B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0.67±4.42)%和(11.41±3.99)%,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1.88±10.22)%和(19.64±9.42)%,2组人群上述3种细胞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性别、年龄、饮酒、喝茶、吸烟、接受医疗照射、生活应激事件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工频电磁场接触以及工龄均对上述3个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无影响(P>0.05)。结论长期接触工频电磁场对作业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无影响。
陈慧峰李丽闫雪华李华亮黎丽春王汉钦温薇李荣宗李小亮
关键词:工频电磁场极低频电磁场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HACCP体系在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病危害分析和控制中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新建建设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验证效果。方法在对某年产量为72.7万k VAh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过程中,通过分析铅烟和铅尘职业病危害,确定危害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以及建立CCP监督控制程序、纠正措施和建立HACCP体系验证程序等步骤,建立和应用HACCP体系,验证HACCP体系应用效果。结果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和(或)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超标率为33.3%(17/51);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偏高(≥1.9μmol/L)者检出率为2.3%(10/438)。通过建立HACCP体系指导铅危害整治后,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铅烟或铅尘CSTEL均不超标,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偏高者检出率下降到0.9%(4/438)。结论 HACCP体系可用于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为铅烟和铅尘危害的预防、控制和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陈慧峰刘明张灶钦温薇陈惠清李小亮李荣宗陈建雄闫雪华苏世标
关键词:铅烟铅尘职业病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广东高本底地区人群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水平调查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长期连续天然放射性照射对人群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48名男性居民为研究对象,选择恩平市某镇(CA)相匹配的48名男性居民为对照人群.采集2组人群外周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中DNA氧化损伤指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抗氧化指标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本底地区人群外周血血浆中DNA氧化损伤指标8-OHdG表达水平由(315.39±100.59) ng/ml降低至(272.64±96.85) ng/ml,抗氧化指标TrxR表达水平由(0.467±0.056) ng/ml升高至(0.496±0.044) ng/ml,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1、-2.82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饮酒、喝茶、吸烟、接受医疗照射、生活应激事件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低剂量电离辐射个人累积剂量对8-OHdG和TrxR表达水平均有影响(t=-2.327、2.367,P<0.05).结论 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降低人群氧化损伤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水平.
陈慧峰郭强之刘明耿继武苏世标
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8-羟基脱氧鸟苷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某汽车减振器弹簧车间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识别某汽车减振器弹簧生产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对生产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汽车减振器弹簧生产车间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化学毒物的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粉体涂装室/(投料时)检测点的粉尘浓度严重超标,短时间接触水平达到平均接触容许浓度(TWA)的20.9倍;各检测点的噪声强度为76.6~85.3 d B(A),材料台和端部压延检测点的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高温检测结果显示端部压延和涂装前处理中部的WBGT指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生产车间针对化学毒物和粉尘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但针对噪声和高温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陈慧峰闫雪华陈惠清梁冰冰李小亮王烁苏世标陈建雄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