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B10-0114-08-006)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金丹元张书端张莹马璐瑶高莉娅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电影
  • 3篇文化
  • 2篇都市
  • 2篇艺术
  • 2篇影视
  • 2篇影视艺术
  • 2篇影像
  • 2篇中国电影
  • 2篇悖论
  • 2篇文化特征
  • 1篇淡出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当下
  • 1篇电影美学
  • 1篇电影艺术
  • 1篇都市电影
  • 1篇隐喻
  • 1篇影像叙事
  • 1篇中国电影美学
  • 1篇中国都市电影

机构

  • 9篇上海大学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

  • 7篇金丹元
  • 3篇张书端
  • 2篇张莹
  • 1篇徐文明
  • 1篇高莉娅
  • 1篇马璐瑶

传媒

  • 3篇艺术百家
  • 2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当代电影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唐都学刊

年份

  • 5篇2011
  • 4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地位和作用的演变被引量:2
2011年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过一些明显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都市电影中,都市仅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并没有成为影响影片叙事进程的力量;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影片中,都市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动力,它在较深层面上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新世纪,都市本身则成了影片最重要的表现对象。这是由于中国都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都市和都市性的不同想象。
张书端
关键词:中国电影
对当代电影中上海城市形象书写的反思被引量:3
2011年
随着上海在全球语境中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电影将上海作为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搬上大银幕,有些影像表达确实程度不同地揭示了上海的空间变化和文化态势,但有些则是借助上海国际都市的全景视野暗藏作者个人的社会批评和文化观点,或是完全凭一己想象为上海贴上不合逻辑的身份标签。文章就此来阐释全球化语境下对上海自由抒写"想象能指"的可能性并对上海的影像表达做出反思。
金丹元高莉娅
关键词:女性形象旧上海海派文化
道德话题、人性的弱点与文化碰撞——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文化现象的再思考
2011年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经典影片。重新对这一时期上海电影所显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话题为突破口,挖掘市民形象背后带有乡民意识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特征,是回应当时中国电影被欧风美雨所西化的有力方式。另一方面历史虽不会重复,但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汇的今天,又可能产生某种惊人的相似性,因此,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或许也可以给当前深受好莱坞影响,而传统特色正渐行渐远的中国电影以借鉴和启示。
金丹元张莹
关键词:影视艺术上海电影通俗剧文化特征
当下上海影像中出现的多重“现代性”及其成因——兼论对上海想象真实性的塑造被引量:4
2010年
当下以现代上海为题材的电影中,上海呈现出几种迥异的面貌:在《夜.上海》、《米尼》和《大灌篮》等影片中,上海是一座时尚、浪漫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苏州河》、《目的地,上海》等影片中,上海则被描述为一片精神荒原、废墟之地;而在外国导演拍摄的《海上梦境》、《上海红美丽》等影片中,上海明显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变化中国的缩影。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上海现代性转型过程的极端复杂性和矛盾性,另一方面则是这类电影的创作者们并没有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立场来观察和描述上海。一个较为真实的上海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艺术造诣,并且对上海有整体性了解的电影工作者们的不懈参与。
金丹元张书端
关键词:影视艺术上海影像现代性悖论文化特征
论海派电视剧失语的现状与淡出的原因——兼涉对“后世博”进程中可能出现新海派电视剧的现实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近十几年来,海派电视剧在日益繁荣的电视剧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甚至失去话语权2,008年、2009年2、010年上海地区收视份额较高频道的电视剧排行又一次显示出海派电视剧失语的现状。上海电视剧在制作导向、审片形式上的过严和内容上的过宽,本土制作团队的流失等成为海派电视剧淡出的主要原因。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和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都为海派电视剧的兴起提供了更高、更宽、更长足的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极有可能出现新的海派电视剧题材类型,值得我们关注并寄以期望。
金丹元张莹
关键词:后世博
为怀旧与时尚所隐喻的影像上海及其文化悖论被引量:1
2010年
近年来,银幕上涌现出一批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在这类影片中,上海往往以怀旧或时尚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适应文化全球化、消费化浪潮而产生的现象。上海怀旧与时尚影像事实上可以作为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而存在,但在当前出现的此类影像文本中,还存在着诸多文化上的悖论。如上海本土力量参与不足而导致影片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地道的上海文化;底层群体在片中的缺席影响到上海文化的整体呈现;城市外部空间的过多展现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挤压;影片氛围营造中对光、色等人为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导致作品的肤浅、做作。本文认为,导致以上悖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影像创作者们对城市现代性理解的偏差;第二,上海电影创作力量在近年来的急剧衰退,以及对其有效扶持的不够;第三,国家文化政策宽容度不足致使上海题材电影不能深入干预现实。
金丹元张书端
关键词:怀旧文化悖论
文化软实力与“消费社会”理念、“高科技”冲击并存——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演变
2011年
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国电影美学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多样的美学形态。一方面电影要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这种软实力的提升又离不开文化消费对市场、对电影文本的深刻影响,以及高科技对观影审美体验的巨大冲击。于是,一种更为混杂而又更贴近时代需要的泛美学化倾向在中国电影的实践与创新中被凸显出来,进一步促成了传统意识、现代观念与后现代色彩互渗的审美特征。而要真正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整合各种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美学资源,推出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与深化。
金丹元
关键词:电影艺术文化软实力消费文化中国电影美学
更贴近生活的影像叙事--关于当下电视剧热播的思考被引量:6
2010年
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屡创佳绩已有目共睹。电视剧的成功之道在于以一种更为精彩的故事和个性化的人物命运来吸引观众,以一种更为平民化的视角和贴近现实的创作手法来迎合观众,以一种电影化的手段营造"亚视觉盛宴"给予观众更强烈的审美享受,而从中也可让我们反思当下中国电影的某些困境。
金丹元马璐瑶
关键词:平民化贴近现实
“外来进入者”视角与华语电影的上海都市书写
2010年
文章以华语电影上海电影题材中的"外来进入者"叙述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按照1920-1966年大陆电影中的"外来进入者"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述;香港电影对上海的都市传奇与乱世想象;寻根之旅、跨国叙述、怀旧情调与作为"外来进入者"的当下叙述策略等几个部分对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上海多样化表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上海本土电影创作提出了期望。
徐文明
关键词:华语电影都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