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11)

作品数:15 被引量:110H指数:6
相关作者:曾志刚殷学博汪小妹王晓媛张国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水合物
  • 4篇同位素
  • 3篇天然气水合物
  • 3篇气水
  • 3篇气水合物
  • 2篇东太平洋
  • 2篇东太平洋海隆
  • 2篇玄武岩
  • 2篇岩石
  • 2篇铀系
  • 2篇元素赋存状态
  • 2篇蛇纹石
  • 2篇蛇纹石化
  • 2篇碳同位素
  • 2篇热液
  • 2篇橄榄岩
  • 2篇矿物
  • 2篇海槽
  • 2篇菲律宾海
  • 2篇赋存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群山国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浙江省水文地...

作者

  • 8篇曾志刚
  • 7篇殷学博
  • 6篇汪小妹
  • 6篇张国良
  • 6篇王晓媛
  • 4篇李安春
  • 4篇陈帅
  • 3篇陈代庚
  • 3篇颜文
  • 3篇欧阳荷根
  • 2篇孟庆勇
  • 2篇陈木宏
  • 2篇蒋富清
  • 2篇李铁刚
  • 2篇徐兆凯
  • 2篇王淑红
  • 2篇宋海斌
  • 2篇陈忠
  • 1篇向荣
  • 1篇武力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吕宋岛东部海域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应用X射线岩石(XRD)方法对吕宋岛附近东部海域的两个重力柱状样ph03孔和ph04孔的201个沉积物样品<2μm黏土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的黏土矿物组合特征是蒙皂石含量最高(平均50%),高岭石+绿泥石次之(平均45%),伊利石含量最低(平均5%)。根据黏土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吕宋岛弧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高岭石大多结晶程度不好,主要来自吕宋岛屿;大部分的绿泥石来自附近吕宋岛的变质岩;伊利石可能主要以风尘形式从中国大陆搬运而来。
池野李安春蒋富清万世明
关键词:黏土矿物矿物组合
日本海西部大陆坡自生碳酸盐的特征与成因被引量:6
2009年
对日本海西部大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的自生碳酸盐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主要组成矿物为颗粒状自生高镁方解石微晶,放射状自生文石微晶仅在一个层位出现。结合碳酸盐的地球化学组成,认为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富Ca2+、Mg2+和HCO3-流体的沉淀。中度亏损的13C(-33.85‰~-39.53‰)表明碳来自于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时,这也是研究区海底存在甲烷冷泉的重要证据。重氧同位素比值(5.28‰~5.31‰)则指示着富18O流体来源,而该流体应源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综上可知,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研究区甲烷冷泉上升流的沉淀,指示着海底更深处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与分解。
徐兆凯崔镇勇林东日李铁刚李安春
关键词:自生碳酸盐化学成分碳氧同位素天然气水合物
大洋橄榄岩的蛇纹岩石化研究进展评述被引量:22
2010年
橄榄岩的蛇纹石化是大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地质过程,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大洋橄榄岩的蛇纹石化主要发生在洋中脊和汇聚板块边缘等环境中,大洋蛇纹岩典型的矿物组合包括:蛇纹石±磁铁矿±滑石±水镁石±角闪石。其中蛇纹石根据其矿物的晶体结构特征可分为利蛇纹石、纤蛇纹石和叶蛇纹石3种类型;偏光显微镜下可将蛇纹石结构划分为3类:假晶结构、非假晶结构和过渡结构。橄榄岩的蛇纹石化不仅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导致岩石密度的减小和地震波速的降低、影响橄榄岩的磁性等,而且也会对橄榄岩的流变性产生重要影响。大洋超基性岩系热液系统的发现,进一步激发了研究者们对大洋橄榄岩蛇纹石化研究的兴趣。与橄榄岩蛇纹石化相关的喷口流体含有较高的H2和CH4含量,此外,蛇纹石化是一个放热反应,可以驱动热液循环,导致Lost City等中低温型热液系统的出现。
汪小妹曾志刚欧阳荷根殷学博王晓媛陈帅张国良武力
关键词:橄榄岩蛇纹石化岩石物理性质热液系统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碳同位素证据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南海南部NS93-5和NS97-37两个柱状沉积物的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约18ka)和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约130ka)记录到了碳同位素的快速负偏移现象,与此同时,氧同位素也发生了明显的快速负偏移,气温快速回升,并在氧同位素5期与6期过渡中点(约129.84ka)出现粉红色红拟抱球虫灭绝现象,而且两柱样碳、氧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与Vostok冰心记录到的大气甲烷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分析认为,南海记录到的最近2个冰期结束时的碳同位素快速负偏移很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有关,即外界温压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了南海和/或其他地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失稳分解并释放甲烷,从而使气候快速变暖、导致海洋缺氧和某些生物种类的灭绝,同时也加快了冰期的终止.
王淑红颜文陈忠陈木宏宋海斌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碳同位素
末次盛冰期以来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Milkov和Sassen的模型计算了目前及末次盛冰期时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带(GHSZ)厚度及资源量,讨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洋底水温度增加和海平面升高对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储库变化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底水温度增加使GHSZ厚度减薄,资源量减少;而海平面上升使GHSZ厚度增加,资源量增加,但底水温度变化对GHSZ厚度和资源量的影响比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更大.西沙海槽末次盛冰期时GHSZ平均厚度约为299m,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2.87×1010m3,甲烷数量约为4.71×1012m3;目前的GHSZ平均厚度约为287m,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2.76×1010m3,甲烷数量约为4.52×1012m3.由此可见,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西沙海槽的GHSZ平均厚度减薄了~12m,大约1.1×109m3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了1.9×1011m3的甲烷,这些甲烷可能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淑红颜文宋海斌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末次盛冰期海平面
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Si-Fe-Mn羟基氧化物的矿物学和微形貌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对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产于英安岩环境中的Si-Fe-Mn羟基氧化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微形貌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主要由Si-Fe-Mn羟基氧化物组成,结晶差,含少量的针铁矿、水钠锰矿、钡镁锰矿、绿脱石和蛋白石-A.样品中具疑似生物遗迹,如细丝状硅质物和空心管状物.鳞片状绿脱石可构成蜂窝状结构,也可生长在空心管的表面.绿脱石是低温热液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Si-Fe-Mn羟基氧化物具有两种类型核心:Si-Mn质核和Si质核,其外层均包裹着Si-Fe质层,分别分布在杆状和球状羟基氧化物中.Si-Mn质核中SiO2含量为39.32wt%~86.31wt%,MnO为4.97wt%~27.01wt%,Fe2O3含量较低,为0.54wt%~3.43wt%;Si质核中SiO2含量为90.17wt%,MnO和Fe2O3含量较低,分别为0.06wt%和3.47wt%.其中,Si-Mn质核的生长与微生物活动相关,Si质核为无机成因.
曾志刚陈帅王晓媛欧阳荷根殷学博李兆学
关键词:微生物
马里亚纳前弧南部橄榄岩的蛇纹石化被引量:11
2009年
对马里亚纳前弧南部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特征进行了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揭示了马里亚纳前弧南部橄榄岩的蛇纹石化过程,并探讨了蛇纹石矿物仅仅只出现利蛇纹石的原因.对比于马里亚纳蛇纹岩海山,马里亚纳前弧南部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其蛇纹石化橄榄岩的组成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角闪石和尖晶石,以及蛇纹石、绿泥石和滑石,缺乏磁铁矿和水镁石,同时出现了滑石;此外,蛇纹石矿物类型单一,为利蛇纹石.通过对矿物化学以及矿物相关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马里亚纳前弧南部橄榄岩中缺乏磁铁矿的原因是由于其蛇纹石化作用还未进行完全,橄榄石中Fe端元组分没有形成磁铁矿,而是进入蛇纹石和水镁石形成了富Fe的蛇纹石和水镁石;岩石中没有观察到水镁石是由于水镁石在富SiO2条件下不稳定,后期富SiO2流体与其进一步相互作用形成了蛇纹石;滑石的出现是后期富SiO2流体与蛇纹石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蛇纹石矿物只出现利蛇纹石的原因,是由于研究区的温压条件不足以满足叶蛇纹石的形成条件要求(叶蛇纹石的形成温度>500℃),虽然利蛇纹石和纤蛇纹石在形成温度上有很大的重叠,但二者在产出模式和形成条件上的差异,如马里亚纳前弧南部橄榄岩中更有利于利蛇纹石形成的干燥、低渗透性和孔隙度的环境、以及蛇纹石化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等,就决定了利蛇纹石出现而纤蛇纹石缺失.
汪小妹曾志刚陈俊兵
关键词:橄榄岩蛇纹石化矿物化学马里亚纳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7
2009年
对位于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Ph05重力柱样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测量,包括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剩磁,以及典型样品的磁化强度随温度变化特征和磁滞参数等.结果表明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含有少量高矫顽力磁性矿物.磁性矿物的含量变化不大,磁性颗粒以准单畴为主.磁性矿物主要为碎屑成因而非生物成因,磁性矿物的粒度敏感地记录了近250ka来的气候变化并表现出冰期-间冰期旋回,即在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粗,而在间冰期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细.χARM/χ参数与氧同位素曲线及温跃层深度等的变化具有对应性,这种对应性表明磁性矿物粒度参数可以反映上部水体的变化,从而为反演黑潮演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孟庆勇李安春李铁刚赵京涛蒋富清周晓静
关键词:黑潮环境磁学西菲律宾海古环境
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海底冷泉区是海洋能源和生物资源同时富集的一类特殊区域。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海底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及其碳同位素研究,对于探讨冷泉演化、评估古冷泉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全球一些主要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研究方法及其进展,对比了各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地域差异,评述了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记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潜在指示意义,最后提出了南海北部冷泉活动区底栖有孔虫方面的研究展望。
向荣刘芳陈忠颜文陈木宏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水合物冷泉甲烷碳同位素
铀系不平衡与洋中脊下的岩浆形成及其迁移过程
2008年
综述了20多年来洋中脊新生玄武岩中铀系不平衡研究成果,分析了铀系不平衡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铀系不平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结果表明:(1)玄武质岩浆中230Th/238U不平衡可能产生于石榴子石稳定的深部源区,也可能来自230Th的"内部增长"(in-growth),过剩230Th更可能形成于含铝单斜辉石;(2)226Ra/230Th不平衡可能来自岩浆的形成过程,也可能来自岩浆迁移过程;(3)铀系不平衡与岩浆滞留时间和上升速率紧密相关,226Ra的大量过剩显示,这个不平衡事件形成于8ka以内,如果不考虑玄武质岩浆迁移过程的事件,则意味着岩浆迁移时间不超过8ka。提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准确模拟地幔部分熔融条件并测定铀系子体在熔体/地幔残留相间的分配系数;②提出更合理的结晶分异模型;③探索流体对226Ra/230Th不平衡的影响。
张国良曾志刚殷学博
关键词:洋中脊玄武岩铀系不平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