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90272)

作品数:72 被引量:1,839H指数:19
相关作者:姜耀东赵毅鑫谢和平徐国元刘文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矿业工程
  • 32篇建筑科学
  • 17篇理学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0篇地压
  • 10篇爆破
  • 10篇冲击地压
  • 9篇围岩
  • 8篇采矿
  • 7篇煤体
  • 6篇数值模拟
  • 6篇细观
  • 6篇巷道
  • 6篇采矿工程
  • 6篇大理岩
  • 6篇值模拟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力学
  • 5篇失稳
  • 5篇平台巴西圆盘
  • 5篇稳定性
  • 4篇信号
  • 4篇岩体
  • 4篇深部开采

机构

  • 30篇中国矿业大学...
  • 20篇中南大学
  • 15篇四川大学
  • 6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核工业北京地...
  • 4篇中国水电工程...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石家庄铁道学...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开滦(集团)...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长沙有色冶金...
  • 1篇大连大学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湖南工程职业...
  • 1篇黄河勘测规划...
  • 1篇天津商业大学

作者

  • 25篇姜耀东
  • 18篇赵毅鑫
  • 14篇谢和平
  • 13篇徐国元
  • 9篇周宏伟
  • 9篇刘文岗
  • 7篇王启智
  • 7篇闫长斌
  • 6篇左建平
  • 6篇祝捷
  • 5篇宋小林
  • 4篇唐军峰
  • 4篇赵建平
  • 4篇唐雪梅
  • 4篇王清远
  • 3篇刘京红
  • 3篇王新民
  • 3篇韩志茹
  • 2篇雷兵
  • 2篇鞠杨

传媒

  • 13篇岩石力学与工...
  • 6篇Journa...
  • 5篇煤炭学报
  • 5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四川建筑科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爆破
  • 2篇金属矿山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实验力学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爆炸与冲击
  • 2篇中国矿业
  • 2篇工程力学
  • 2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岩土力学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4篇2010
  • 12篇2009
  • 15篇2008
  • 16篇2007
  • 16篇2006
  • 14篇2005
  • 2篇2004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工业计算机层析(ICT)设备与全数字液压实验系统EHF-EG200KN试验机,对大台煤矿冲击倾向性煤层底板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的CT试验,得到了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不同应力阶段岩石试样微裂纹发展的CT图像。通过对CT图像灰度值的分析,得到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岩石的损伤破裂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煤层底板岩石的破坏及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提供依据。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吕玉凯
关键词:CT试验单轴压缩岩石冲击地压
深部开采上覆岩层移动的现场监测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针对当前煤炭深部开采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为了解深部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结合潘一矿开采实际,通过在13-1槽底板瓦斯抽排巷布置上、下钻孔,采用多点位移计对其上覆岩层移动进行了位移监测,分析了上覆岩层不同深度的位移、岩层弱化和破坏的范围,以及"三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岩层沉降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期、活跃期和衰减期),岩层随开采进度的沉降曲线符合负指数函数关系;并根据沉降位移和离层情况给出了裂隙带与变形带分界线,推断岩层断裂与关键层的位置。研究结果为合理进行深部开采提供了依据。
王志国周宏伟谢和平左建平
关键词:深部开采上覆岩层长壁法
冲击倾向性煤体破坏过程声热效应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3
2007年
介绍自行设计的多系统、同步监测试验机构,并对冲击倾向性煤体分别进行单向加载和循环加载破坏试验。利用系统所具有的红外热像、声发射、应变等监测方式,分析两种加载条件下,冲击倾向性煤体破坏过程的声、热效应及破坏前的异常信息特征。对比研究不同监测方式下,冲击倾向性煤体中同一破坏事件的响应速度以及各自响应的灵敏度;获得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固有物理力学特性,并发现强冲击倾向性和非冲击倾向性煤体单轴压缩时的最终破坏前兆点分别为0.9和0.7个荷载强度比,也说明强冲击倾向性煤体的失稳破坏更突然、更难于预测。
赵毅鑫姜耀东韩志茹
关键词:采矿工程冲击地压单轴压缩
广义协调厚薄板通用单元TMT的固有振动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研究了广义协调三角形厚薄通用板单元TMT的固有振动特性.通过编制程序,采用子空间迭代法求得不同板厚的基频值,将计算结果与理论解和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义协调三角形厚薄板通用单元TMT在固有振动分析方面有良好的收敛性,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很好的实用性(无需区分厚板和薄板),为板的固有振动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且用广义协调厚薄板通用单元进行了动力分析.
曹金凤姜耀东赵国景赵春蕾曹本欣
关键词:有限单元法广义协调元固有频率ABAQUS
深部开采中巷道底鼓问题的研究被引量:341
2004年
巷道围岩控制是深部资源开采中的关键问题,而要攻克深井软岩巷道支护的难关,就必须首先研究底鼓的机理及其防治措施。在大量现场研究、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巷道底鼓的基本特征,分析了4种类型底鼓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综述了我国近年来防治底鼓的有关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2个防治巷道底鼓的实例。
姜耀东赵毅鑫刘文岗李琦
关键词:采矿工程深部开采巷道底鼓
竖向排列地下硐室群动力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21
2006年
以竖向排列地下硐室群为研究对象,将爆破地震波简化为谐波形式,运用三维有限差分程序FLAC3D研究不同速度、不同动荷载频率以及不同硐室间距条件下硐室群隔板位移和围岩塑性区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上方硐室跨度变化对隔板位移和下方硐室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爆破震动作用下地下硐室群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动荷载速度对地下硐室群稳定性的影响最明显,隔板位移和围岩塑性区面积随爆破地震波速度增大而增大;随着爆破地震波频率的增大,隔板位移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硐室间距的增加,隔板位移减小,有利于地下硐室群的稳定;随着上方硐室跨度增加,隔板位移增大;地下硐室群围岩中出现多处应力集中,但最大拉应力小于岩体的抗拉强度,不会出现拉裂破坏;分析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吻合。
闫长斌徐国元
关键词:爆破地震波硐室群稳定性数值模拟
坝基破碎带岩体渗透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破碎带岩体在坝基分布范围广,厚度巨大,形态复杂,力学性质差,是重力坝抗滑稳定最不利的因素之一.为研究破碎带岩体的渗透特性,为坝基防渗设计提供依据,分析了岩体的微观结构,研究了高压压水条件下破碎带岩体的渗透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带岩体结构松散,晶体结构以粘土矿物为主,具有很强的亲水性;破碎带岩体经过不同程度的溶蚀,导致结构松散;破碎带为强透水性岩体;试验得到岩体的极限水力坡降为40,临界坡降为20左右.综合分析表明,破碎带岩体具有较高的透水性,是坝基防渗处理的重点.
唐军峰徐国元唐雪梅张凯
关键词:破碎带高压压水试验
大理岩的高应变率动态劈裂实验被引量:28
2005年
首次把平台巴西圆盘试样引入动态劈裂试验。利用直径100mm的分离式Hopkinson杆对大理岩巴西圆盘和平台巴西圆盘试样进行了动态劈裂实验。结合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大理岩的动态劈裂破坏的拉伸强度。分析了巴西圆盘和平台巴西圆盘的典型破坏方式。结果表明,大理岩的动态拉伸强度随着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加。利用圆盘中心粘贴的应变片来测大理岩等脆性材料的动态拉伸强度,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试验方法。和巴西圆盘相比,平台巴西圆盘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更好的测量效果。
宋小林谢和平王启智
关键词:大理岩平台巴西圆盘应力波
急倾斜厚煤层分层开采顶板巷支护设计被引量:1
2008年
大台井-10m水平第二分层3槽煤采用急倾斜厚煤层分层开采方法,针对顶板巷道的地质条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微观结构分析,掌握了围岩性质,经过FLAC模拟,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案——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进行支护,经现场实践检验,控制了围岩变形,证明支护效果显著,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潘启新
关键词:急倾斜厚煤层锚网索联合支护
Blasting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based on sonic wave measurement被引量:4
2007年
The principle of sonic wave measurement was introduced, and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ock mass under blasting load were studied by in situ test, using RSM-SY5 intelligent sonic wave apparatus. The blast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ten times at some tunnels of Changba Lead-Zinc Mine. The damage depth of surrounding rock caused by old blasting excavation (0.8-1.2 m) was confirm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damage degree and blast times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nic velocity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increasing blast times, but the damage degree (D) increases. The damage cumulative law is non-linear. The damage degree caused by blas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and damage effects become indistinct. The blasting damage of rock mass is anisotropic.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within charging range is maximal. And the more the charge is, the more severe the damage degree of rock mass is. The test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s of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and dyna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chambers.
闫长斌
关键词:岩体爆破围岩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